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也就是公元1905年9月2日,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极其特别的日子,自此之后中国历史的轨迹被改变。这一天清廷颁布召谕废除自隋代以来绵延1300年的科举制度。
(历史资料图片:废除科举告示提要)
科举制度的废除堪称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自此之后,中国由庙堂到市井江湖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传教士所兴办的近代教育,在废除科举之后迎来真正地发展起契机。
科举制度的废除,让以出仕为目的读书人失去了过去对庙堂的向往,他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向西式教育,另一方面,科举的废除也分化了士绅阶层。“科举制的废除终断了士绅和官府相联结的重要纽带,使处于新旧两个社会转轨之际踌躇不决的绅士阶层在清末出现了大规模分流。”(王红,《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绅士阶层的分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社版)2012 年 8 月)
对于教会教育而言,一方面失去传统读书目的的年轻人需要新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士绅阶层的分化减少了其对教会教育的阻碍。
所以近代教育或者说教会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科举废除之后。而苏州作为历史上的鱼米之乡,历来是读书人的天堂,人才辈出,相应的士绅文化也就极其发达。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对于苏州传教士的教育理想来说,才真正迎来春天。
苏州最先创办学校的传教士是美国监理会的蓝柏同他的中国同工曹子实。曹子实是浙江秀水人,在上海与蓝柏结识,1859年随蓝柏去美国,并由马歇尔会督施洗加入加入基督教,取英文名查理·马歇尔,于1869年回到上海(王国平,《基督教在苏州的开教与初传》,《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 4 期)。1871年曹子实在苏州十全街借用殷开山的房屋创办小学,这是苏州第一所近代学校,也是第一所教会小学。1876年监理会传教士潘慎文来苏州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1879年曹子实返回上海,该校迁往苏州天赐庄,定名为存养书院,1884年存养书院随着学生增多,扩大校舍,改名为博习书院,并对教学程度挺高,不再限于小学,而是向高等教育过度。这就是东吴大学的前身。
(曹子实。图:苏州大学官网)
监理会创办的第二个书院是中西书院,由传教士孙乐文(David Laurence Anderson,1 8 5 9一1 9 1 1)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11月18日创办开学,学校偏重英文教育,满足学生对西方知识的了解与求知,“该校课程开始就偏重英文,后来“一切学术悉作英文”,迎合了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人讲求西学的时尚。”(王国平《基督教在苏州的开教与初传》)而中西书院创办的契机恰是甲午战争之后,几个传统读书人主动找到孙乐文要求学习文化和语言,以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
孙乐文。(图:历史资料图片)
同样1889年,美国监理会的女传教士金振声(Viginia M.Alkinson)来苏州办学,她先在苏州申衙前,也就是今天的景德路办了小学,除了招收儿童之外,还把年长失学的女童招进来学习刺绣,算是苏州最早开始职业技能教育的学校。1893年该校迁往长春巷,定名为长春学堂。分为男女两部。男子部后于1921年分出,迁至马医科新校舍,独立办学,取名震声中学,女子部于1904年迁至慕家花园校舍,取名英华女子初级中学。
1902年美国监理会女传教士海淑德在天赐庄创办了景海女塾,该校办学宗旨是针对上等社会的家庭提供西方基督化的教育,是一所贵族学校,分为初等和高等两部,除国文之外,其余科目全英文教学。1917年景海女塾改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校名取名景海,意为敬仰海淑德之意,以纪念这位传教士。
在苏州,素有“东吴大学多才子,景海女师多佳人”的说法。 如今,这两座学校的旧址多在苏州大学的校园里。
东吴大学大门。(图:苏州大学官网历史图片)
188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女传教士顾雅丽来到苏州,在天赐庄创办女子小学,取名冠英女塾,开始苏州第一所女子教育学校。但是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招生极少,不得不从宁波招来二十多名学生,免除学费,提供吃住,学校初具规模。
长老会在苏州办的第二所学校是传教士海依士(J·N·Hayes)在苏州十全街租赁彭氏房屋所创办的萃英书院,招收中小学生,海依士亲任校长。
长老会办的第三所小学是崇道女学,于1895在齐门外福音堂内创办。
美国南浸会于1889年在娄门外浸信会讲堂创办的浸会两等小学;1896年在启明街创办的启明女学。
1906年美国南浸会传教士麦嘉祺在苏州谢衙前教会旁创办浸会小学,随着学生的增多,1909年迁址,增设中学部,1912年得到苏州女信徒晏女士的巨额奉献,定名为晏成中学。
1907年南浸会女传教士兰纱裴在嘉音堂附近开办小学,1911年扩展为女子中学,定名为惠灵女子中学校。
1911年教会医院博习医院外科医生苏迈尔创办博习医院护士学校,开始招收男生,1922年开始招收女生。这就是苏州卫生学校,现在的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1902年圣公会传教士韩汴明在桃花坞姚家巷创办学校,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于1908年正式定名为桃花坞中学,该校与上海圣约翰大学关系密切,类似于今天附属中学,学生毕业之后择优可以直接推荐入圣约翰大学。
除了以上所列学校之外,教会还创办了其它学校,没有一一列出。由此可见,教会学校在苏州开创性地创办学校,引进西方近代教育,为苏州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人才。教会学校不仅招收男子,还根据中国传统社会的传统创办了女子学校,为中国女权运动开启了先河。
参考文献:
王国平,《基督教在苏州的开教与初传》,《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杨丽霞,《私立学校的兴办与苏州教育近代化》,《江苏地方志》,2007年第4期
葛黄东,《社会适应:基督教在苏州的传播(1850-1919)》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