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黑洞的第一张照片公布,是人类科技史的一个值得纪念的大事。本文是一位英国的布道家和Philo Trust事工主任J John的对此事件的分享。
我深深被第一张黑洞的照片所吸引,尽管我对物理学不甚理解,但这张照片让我感受到宇宙的壮丽,从而增强了我的信念,宇宙是由全能的上帝所创造和管理。
它也让我想起了人类心灵理解这些事物的惊人能力,并证实了我的信念,即作为人类,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创造出来的。
然而,我对黑洞感兴趣并不在它的本身,而是它作为符号或隐喻所展现的能量。这张照片是在看似没完没了英国脱欧事件发生一次重大转折的当天发布的,这意味着媒体不可避免地会把黑洞作为英国困境的一种形象。嗯,也许吧。但黑洞成了一个更具广泛意义的图像。
一个物体拥有如此强大地向内凝聚力,同时还具有强烈地破坏性,以至于它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吸进来,之后再把它们吞噬掉,这会在生活的许多领域产生共鸣。如此看来,如果黑洞现象不存在,则它肯定会被“发明”出来的!
当我想到复活节之前的黑洞时,我自己把黑洞和十字架所代表的内涵进行了对比,用来寻找其本质。这里是比较后结果:当十字架向外伸展,而黑洞向内凝聚;黑洞是收敛,而十字架是发出邀请;十字架带来的是生命,而黑洞带来的则是毁灭。
这些对立的形象可以被看作指导我们生活的原则。我们是接受还是放弃?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我们自己的幸福,还是他人的幸福?我们是专注于满足我们自己的愿望,还是应该关注我们身边需要关注的人?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必须要选择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原则下,以此来判断我们生活的几何学形状是十字架,还是黑洞这可怕而饥不择食的圆圈。
在基督徒融入社会的问题上,这两个对立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历史,基督徒(和基督教团体)一直面临着向内看或向外看的选择。耶稣不断地鼓励他的追随者向外看,要成为世界的盐与光(马太福音5:13-16),进入世界各地。福音的好消息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受益,也要为那些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
黑洞和十字架之间的这种对比应该让我们思考。即使是基督徒,我们也不断面临试探,特别是在这个世界似乎充满敌意的时候,要采取一种私密的宗教,专注于得到神的祝福或享受神。但这样随之而的危险是,我们生命的焦点将指向内心而不是外在因素。
事实上,现在不是我们承受得起属灵上自我放纵的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有基督徒对社会发挥影响力的年代。我们所处社会环境的道德观可以说一片黯淡,没有绝对的是非观。实际上,媒体将怜悯和善良品质视为应当拒绝的弱点,而将金钱、性和自我满足被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观念却大行其道。这些观点不仅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其遗毒将祸害无穷,最终导致形成一个越来越残酷、更加不公正和更加空虚和空洞的社会。
令人不安的事实是,无论是为了自身还是这个社会,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必须要传播和分享自己的信仰,从而让它积极地影响我们的社会。为此,我们必须尽力宣扬圣经的价值观和原则,必须挑战谎言,必须反对错误的世界观。我们必须寻求过一种基督徒特有的生活,不仅爱上帝,而且也爱我们的同胞。于是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放眼外界并参与其中,要么放任自己沉溺于以自我中心,处在由此而带来的极具破坏性和潜在不可避免性的黑洞中。
十字架的原则意味着要赐予生命,同时还要为此付出代价,因此并不容易做到。最近,经常闪现在我脑海中这么一句话:“‘站在上帝的一边,接受世界的审判’总好过‘站在世俗世界一边,接受上帝的审判’。”这是不容质疑和无可争辩的事实。
我们都需要思考如何有效行动起来。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世俗世界,似乎很难让基督教独善其身,如果我们深陷其中就会偏离了十字架的原则,就离黑洞更近了一步。请允许我在这个复活节鼓励你们,思考一下有关你们与自己所生活和工作的世界之间的关系?祷告一下你自己如何才能更好地加入其中,让自己经受得住圣经考验,将改善这个世界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具体来说,如果你年龄在18岁到30岁,我建议你来观看即将在2019年9月9日到14日所举行一场演讲会,地点在英国牛津大学威尔伯福斯学院。这是一次难得机会,花上一周时间努力解决生命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本次活动得到不菲赞助,并且有非常出色和优秀的演讲者到场,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转化生命的机会。
最终,黑洞和十字架不仅是我们为自己生命做出优先选择的象征,也适用于我们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位天文学家称这幅图像中的黑洞为“地狱之门”。我敢肯定这只是用于吸引眼球的措辞,但他们用词远超自己想要表达的内涵。寻求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目标就像是直奔黑洞而遭致永恒的损失和灭亡;而选择十字架就是获得复活的新生命。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