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是神的事,信是我们当尽的本分。
太15:22-23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近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一,抓住遇见耶稣的机会
当耶稣回应了法利赛人和文士挑战祂的门徒吃饭不洗手后,耶稣就退到了推罗和西顿的境内。于此同时出现了外邦妇人求告耶稣的插曲,这看似是一件令人不解的事,因为犹太人是不与外邦人来往的,并且存在民族问题和信仰问题。
但外邦妇人很有礼貌地喊叫(喊叫表明不断求告)耶稣,她称呼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这也与法利赛人、文士对待耶稣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不仅仅是对耶稣君王身份的宣告,更是说明耶稣的权柄和能力。
这个妇人是抓住机会、敢于行动的人,她不想这一次错过耶稣的医治,她更不想等待下一次什么时候才能够遇见耶稣,她的迫切、恳求,想要让耶稣了解她家庭的需要与痛苦。
她的无助与绝望呐喊了出来目的是想要耶稣听到她的女儿被鬼附得甚是痛苦,作为父母却不能够做什么,但她知道耶稣有这种能力治好她的女儿。
面对妇人的呐喊,此时耶稣一言不答,门徒来求耶稣,将这妇人打发走。这对于所有读者读到这里似乎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因为在马太读音第八章中当百夫长为仆人来求告耶稣时,耶稣说:我去医治他(太8:7),虽然说百夫长拒绝耶稣去到他的家,但他并没有拒绝耶稣的医治。
耶稣在这里讲出了那个原则,祂传道的使命是在以色列人的范围之内,虽是祂的目标是在以色列家的身上,但从后面看出因为犹太人的拒绝,恩典也流向了外邦人。这妇人没有因着任何的困难而放弃抓住耶稣的机会,因为他深深地相信耶稣是唯一的拯救。
所以我们在生命中当抓住遇见耶稣的机会,因为时间不会再重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而在有限的年日抓住耶稣,全心相信祂的恩典和应许。然而我们都缺乏迫切的心志,我们总以为时间还有很多,我们总以为这次没有遇见耶稣,还有下次;这的确是在信仰过程中存在的侥幸心理、和恰巧心理、从众心理,然而这些东西会让我们安于现状、无力前行。我们要记住:当你紧紧跟随在耶稣后面的时候,祂一定会回头搀拉你的软弱,扶持你的伤痛。
二,不断求告耶稣的怜悯
这妇人始终没有放弃寻求耶稣,她对耶稣说:“主啊,帮助我”(太15:25),虽然这妇人不是以色列血统,但她以受造物地身份朝见创造者,这是一次急切的敬拜。虽然她身为外邦人知道自己的不配,但她依然没有停止求告耶稣的怜悯。她更相信耶稣赶鬼的能力和果效。作为母亲来说,她爱自己的女儿,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和义务,不忍心自己的女儿被鬼搅扰。
与此同时这妇人也是一位智慧的妇人,当耶稣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在妇人的回答中一方面驳回了耶稣的拒绝,表明自己的谦卑,另一方面接受了耶稣的基本态度,即耶稣的使命主要是在以色列,但外邦人也有紧随其后的怜悯。
这妇人在耶稣面前具有不屈不挠的坚忍。她永不灰心。她寻求耶稣,不是因为耶稣是一位可能的帮助者,而是她相信耶稣是唯一的盼望。最终耶稣称赞妇人的信心之大,认同了她的谦卑和迫切,并且医治了她的女儿。
整个事件的发生我们知道,神对人的成全,不在乎人做了什么,而是真正信了没有。我们常常强调行为的高尚,但忽略了信的意义;要明白一个真正信的人自然会流露出行动来。
三,总结
这个故事衔接地非常的紧凑,而且对话非常的意味深长,令人深思,更让我们看到信心的增长,终究能够看到真相;信心的求告,终得到耶稣的怜悯。这个妇人的勇敢、迫切、谦卑,让耶稣亲眼看到;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心直至最后俯伏在祂面前,从永不失败的盼望中产生了不屈不挠的坚忍。回想当下我们来反思我们对于信仰的态度是如何的,我们是否在侍奉工作上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我们的祈祷是在极度地迫切之中,还是在履行仪式化?我们将生命置于何地?我们将信置于何地?
参考书目
《丁道尔释经书籍》香港:福音证主协会。
《马太福音注释》香港:天道书楼出版社。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