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就像深水炸弹一样,新型冠状病毒这两天在朋友圈刷屏。之前也曾有零星报道,但都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虽然2003年的非典有过惨痛的教训,面对如此的疫情,我们免不了谈之色变。
1
古代,人们称传染能力巨大的,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为瘟疫。由于医疗科技落后,古代人面对瘟疫往往是消极等死,全无招架之力。
《圣经》里最早提到瘟疫是在《出埃及记》里,埃及法老不允许以色列人离开,于是耶和华在埃及全地降下十灾,其中就有瘟疫。一夜之间,埃及人所有的牲畜都死了。
后来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旷野漂流的时候。人民跟着可拉背叛摩西,耶和华降下瘟疫,一下子就死了一万四千七百人。
再往后,以色列人在什亭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崇拜巴力,那时因瘟疫而死的共有二万四千人。瘟疫的杀伤力,是非同小可的,这些都记录在《民数记》中。
2
公元165年,一场瘟疫横扫了整个大罗马帝国,那或许是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天花。瘟疫爆发的十五年里,整个帝国内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死亡,包括当时的皇帝奥勒留。
过了不到一百年,公元251年,灾难重新上演,新一轮瘟疫再次横扫了罗马帝国,这次可能是麻疹。
很多早期教会都认为瘟疫对于基督教的兴起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瘟疫使异教与希腊哲学原有的对世界解释的能力宣告无效,在宽慰人心方面更显出它们的无能肤浅。彼时的基督教却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合乎道理,易于接受的理念,来解释灾难的降临。并且,基督教对未来的盼望,也使得灾难中的人们重拾希望。甚至很多人对基督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宗教热情。
3
当瘟疫来临的时候,基督徒的价值观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对于彼此相爱和舍己为人的践行,使得基督徒在瘟疫中的存活率远远高于异教徒。这本身可以说就是一个神迹。
瘟疫毁灭了相当一部分人口后,活着的人们很多失去了原有的人际关系。传统道德秩序也变得松动。很多异教徒都失去了阻碍他们成为基督徒的人际关系束缚。
另外,基督徒的社交圈子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关系网,这为异教徒提供了更大的机会来与基督徒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久而久之必然带来宗教信仰的转变。
4
历史上,灾难导致的危机常常演化为信仰危机。当灾难来临,人们总是祈求神明保佑,解释灾难发生的缘由,当这种基本的宗教诉求无法被满足时,这种宗教就被视为无能。面对传统信仰的失败,改信是多数团体的选择。
动荡时期,原来的宗教常常被抛弃,新的宗教会被接受。面对瘟疫,在落后的时代里,基督教不仅是看上去很有用,实际上也很管用。
在公元二世纪的罗马帝国,成为基督徒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基督教信仰和其他宗教本质上是大相径庭的。基督教除了能自圆其说,也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潜能。
当瘟疫来临,亲人死去,异教祭司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缘由。实际上,那些祭司往往和贵胄们一起跑路了。独独留下了苦难中的百姓。
当时的科学连什么叫病菌也不知道,哲学家除了埋怨社会在衰老,什么也说不出来。
但基督徒不一样,他们的信仰宣告:一切都有答案。在瘟疫中,只有非基督徒会惧怕,基督徒却把这看作试炼罢了。当其他宗教都被质疑无能的时候,基督教却能给出解释,并安慰人心。
更重要的是,基督徒并不只是嘴上说说。基督教的教义指示基督徒,要行动起来,要彼此相爱,要舍己为人。因为耶稣基督说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马太福音 25:35-40 )
5
瘟疫爆发,为了看护病人,很多基督徒也染上了瘟疫,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而异教徒的表现则完全相反。瘟疫传开,他们就会抛弃自己被感染的亲人朋友,至亲也不例外。有时候家人还未死去就被丢在路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瘟疫,然而还是无法摆脱厄运。
瘟疫中,基督徒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对陌生人的仁爱,是令异教徒自叹不如的。以至于后来的罗马皇帝朱里安带领异教徒发起了一场慈善运动。力图超越基督徒的慈善工作。然而在基督徒的慈善面前,立马相形见绌了。
在两次瘟疫中,基督徒的存活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这还导致了很多基督徒获得了免疫能力,他们可以在人群中自由往来。那些在照顾瘟疫感染人群中最积极的基督徒,很可能一开始就被传染了,但因为有其他人的看护,他们得以存活。
感染瘟疫,不一定会死,如果得到很好的照顾,死亡率可以下降三分之二。基督徒感染者,都有他人看护,而异教徒就未必了。当然,庆幸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得到了基督徒的看护。这一切,都使得存活下来的异教徒更有可能转信基督教。
6
基督教的兴起是漫长而艰难的。历史上,很多的危机时刻,如果应对的不好,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最后,但愿这次的危机早日解决。也祝愿那些奋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愿上帝的恩典可以保守他们。愿这片土地可以平安。
相信这个时代里,仍然有很多的弟兄姐妹在不断重复着二世纪罗马帝国里发生在瘟疫中爱的故事。假如我们没有机会身体力行,至少我们可以开口祷告,举手祈求。
参考书籍《基督教的兴起》第四章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