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思考:信仰的传承是否必须以宗教的方式来进行?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2月10日 08:48 |
播放

几年前,我在南方某地参加了一堂主日学课程。就体验指数来说,课程除了圣经知识以外就是枯燥二字。

如何将枯燥的宗教教学变得有趣而吸引人,这几乎成为主日学的瓶颈和无法逾越的障碍。

我是跟着一位据说在当地名望很高的传道人去的,他是那堂课的主讲,主讲内容是《出埃及记》中的十灾,课程设置很详细,每个灾的内容、原因、结果、影响、属灵含义都列在板书上,如果在学校,这应该是一堂很不错的课。

参加课程的学生以初中为主。这个地方的主日学按照年级高低作了区分,相应的年级参加相应的课程。

面对这样的课程,学生用他们游离的眼光表达了感受——我明显感觉得到,坐在我身边的几个学生心不在焉,面露疲倦,后来和他们窃窃私语,才知道他们本来周末应该休息的,但因为主日学周六日都要参加,已经有好几周没有在周末休息了,现在被父母强迫来参加主日学课程,内心虽然抵抗,但也没有办法。

在问及为什么父母会强制他们来时,他们说一个是父母的面子,邻居亲戚的小孩都来了,他们不来不好;另一方面是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基督徒,延续父母的信仰,而现在公立学校都是无神论教育,担心他们将来会背弃基督教。

坐我旁边的另两个学生兴高采烈的做自己的事,他们说一会放学了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给的一百元,参加一天的课程可以得到一百元的外快,很划算。

也许我是碰巧和这样“目的不纯”的学生坐在了一起,好的学生应该坐到前排距离老师近的地方,但从整体的课堂反应来看,却并不支持我这种位置的巧合。

无疑,孩子来参加主日学主动的实在不多,如果不是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地方,他们更愿意选择的也许是游乐场、电影院、图书馆或大商场。如果孩子们知道上学与将来的社会立足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主日学究竟与将来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实在是他们无法想象的。

从那两个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主日学的重视显然是父母的事,而父母重视主日学除了面子的问题——看着亲戚朋友小孩都参加了,自己不参加会被认为不追求不属灵,还有就是出于对自己信仰的保守,这种保守由传道人传递给信徒,那就是担心社会文化会侵袭自己的信仰,因此必须以主日学的宗教课程来对抗。

纵观美国的在家教育发展历史,其起源同样是源于清教徒们为了对抗英国国教的侵袭,而发起的分离运动。以受教育权利自由的大旗,为自己的孩子在家教育,而不是在公立学校或者社会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冠冕理由,其实目的都是一样,就是担心教育体系会排挤掉自己的信仰,表面看来,他们是为了争取家庭教育孩子的自主权,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伟大,而只是基督教右翼群体对社会的对抗罢了。

刚刚到达北美大地的清教徒们,出于将来自己的宗教后继有人的担忧,于是将培养下一代理解和接受现在基督教教义作为一项重要的宗教任务。这种任务最终以立法的形式呈现出来。

164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法律《马萨诸塞学校法》,其中规定所有家庭应该保证孩子能够“阅读和理解宗教的基本准则以及这个国家的重要法文。”尽管这是学校法律,但州政府规定更多的则是家庭的责任,并且政府还设专门人员进行监督。

在麻萨诸塞州之后,1650 年的康涅狄格学校法令、1665 年的纽约教育法令、1689 年的新罕布什尔颁布的法令,均是对马萨诸塞州的效仿。学校法律的颁布,看似对孩童教育的重视,其核心内容还是对孩童掌握宗教教义的重视,家庭有责任和义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担负起教育理解宗教经典和教义的任务。

在其后的雷蒙德·莫尔(Raymond  Moore)和妻子多罗西(Ddorothy)发起的宗教右翼思潮,对美国在家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对社会视如洪水猛兽的论述,让人们远离社会教育,转而争取进入家庭学习的权力。

莫尔是美国教育部的职员,在其著作《儿童在家里成长,学校围绕家庭转》中声言,其经过对社会学校的调查,发现国家教育系统的学校不仅压抑孩子的身心成长,还会造成诸如识字困难、近视等伤害,因此应该为孩子提供一种温柔的、有力的、能平衡处理学习、工作和琐碎事务的在家教育。

这成为在家教育运动的滥觞。在经过多年的斗争之后,国家与在家教育达成平衡与妥协,很多州都规定,除非能提供与国家教育系统相符合的课程和内容,以及具备一定的师资,才可以采取在家教育的方式。

实际上,美国在家教育运动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成,而如果能具备上述法律条件,那也不是一般家庭能达到的,这只能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经济能力的中产家庭才能具备条件。

其实在家教育自始至终都是宗教为背景的,是为了自身的宗教目的。在国内发起的在家教育,不论其背景是什么,基本都是宗教目的,不论国学私塾,还是其它形式,基本都是一种分离社会的教育模式。

以宗教形式传播的基督信仰,除了仪式和教义还有多少耶稣的教导,信仰的传播必须以这种宗教的方式吗?这值得我们思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