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有时来势凶猛:洪水高涨而暴雨不停。我们脚下的地面开始摇晃,狂风将屋顶卷走。疾病的肆虐蔓延,似乎势不可挡,从而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恐慌、痛苦和损失。这些苦难似乎一时无法克服,毁灭性灾难让我们一时难以承受。
每当灾难袭来,我们自然而然地追问为什么。我们想设法从信仰中寻找到答案,可谈何容易!我们竭力想从基督信仰角度来理解我们所经历的苦难。可问题没有答案;灾难也无法解释。
卫理公会运动创始人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在题为《对应许的理解》的布道中写道:我们可能永远无从知晓。
“我们说不出为何神允许邪恶在祂的创造中占一席之地,为何至善仁慈的祂,为祂自己所造的一切都甚好而欢喜时,却为何允许完全违背祂的本性,同时颠覆祂创造杰作的行为存在?‘为何罪总是和其如影随行的苦难仍存于世?’这是自创始来一直来存在的问题;可能在人类还未能理解并得出肯定答案前,世界末日会先降临。”
简而言之就是:为何疾病、瘟疫大流行、自然灾害和其他苦难竟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对此我们也无从得知。
是神所为吗?
虽然卫斯理承认我们不能知道确切的答案,但他清楚地指出,苦难并非来自神。卫斯理写道,神是“至善仁慈的,祂创造一切美好事物,并为其祂创造的所有美好而欢欣。”
我们至善仁慈的上帝是不会降下苦难的。根据卫斯理的说法,因这是“完全违背神的本性,且是对祂最杰出作品的破坏性的行为。苦难既不是对罪的惩罚,也不是上帝的审判。无论是我们还是世界所遭遇的苦难,是因为实体环境出了问题,而我们人类作为这系统中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不能免受其害。
神是与我们同在
在另一篇题为《论神圣眷顾》(On Divine Providence)的布道中,卫斯理再次写到神对人类的爱,以及神对我们的美好愿望。他接着补充说,即使在灾难中,神也总是与我们同在。
卫斯理的分享:“[神]已经明确宣告,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他的耳朵,听他们的呼求。使他们知道惟独你名为耶和华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见诗篇34:15;83:18),使他们知道惟独你名为耶和华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诗篇145:9)因此,他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地球上每一个受造物所遭遇的一切,尤其是那些降临在任何人类后代身上的一切。但考虑到形形色色的罪恶和痛苦的复杂性,这确实令人费解;但我们必须相信(第13段)。”
这是个好消息。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个“为什么”,但我们知道神是与遭受苦难的人们一同的。请注意,这里卫斯理是说神在乎“每一个受造物“。我们在苦难中绝不是孤身一人。
根据经验,我们知道悲剧会发生在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中。如耶稣所说的,“(神)让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5:45)而我们宣布的好消息就是,上帝借着这一切与我们同在。
不同的问题
当耶稣和他的门徒遇到一个天生失明的人时,门徒就问了耶稣一个我们想要问的问题:“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还是他父母呢?”(约翰福音9:2)。天啊,为何痛苦会随意发生?
耶稣的回答:“他和他的父母都没有”,这告诉我们,是门徒问错了问题。耶稣继续说:“这样,神的大能才能显明在他里面”(约翰福音9:3)。耶稣断言,正是在我们对苦难的回应中,在平日的恩典时刻,在对苦难声势浩大的广泛声援和支持中,到处都有神的身影。在医院、疗养院和避难所处处彰显神的大能。
耶稣呼召他的门徒和我们来事奉。我们要与耶稣一起展示神的大能。尤其是当我们来到那些遭受无妄之灾的人身边时,我们就成了在苦难中与神同在的延续。我们要成为医治代理人,并致力于恢复上帝对人们生活和社区的秩序。我们要作未来复活日的代理人,寻求重建和复兴。
在我们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会众中,我们共同参加这些事工。我们组装清洁工具,和那些清理自家洪水淤泥的人一起工作。我们重建家园。我们共同应对所遭受的苦难。我们积极支持当地的食品储库、照看彼此的汽车,探访那些被监禁的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社区事物,努力改变那些给我们所在社区人带来痛苦的体制。
在经历过苦难之后,我们见证了神之爱。在我们倾尽全力的援助中,我们宣告了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当我们通过联合卫理公会救济委员会运送物资时,我们见证了上帝的供应。当医疗专业人员包扎伤口时,耶稣被视为医治者。当家园重建时,我们宣布复活。当我们与忧伤的人一同忧伤,与悲恸的人一同悲恸时,我们分享了神的爱。
我们也许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我们要是及时回应耶稣所呼召我们的医治、复兴和和解的事工,神的大能无疑就此彰显出来了。
翻译自www.umc.org。原作者为联合卫理公会事工组织“Ask The UMC”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