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婚姻方面一直有两条主要线路,这两条线路在创世纪的伊甸园事件中已经给出,只是被我们忽略了。
一条路线是主张婚姻是人的天然义务,是上帝在创造人时的命令,因为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说了:“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8)”生养众多,只有婚姻中的两性结合才能生养,所以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两个性别的人。人要生养众多,就必须结婚。而夏娃与亚当的“肋骨”关系,被认为是对婚姻关系中,男女地位和婚姻性质的最好诠释。
而另一方面,在亚当夏娃被代表着罪恶的蛇引诱之后,尝了禁果,作为对他们的惩罚,被赶出伊甸园,接着被上帝咒诅:“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3:16) ”这个时候,生养变成痛苦,男女之间有了区别,本来“生养众多”的性也变成因为夏娃“引诱”了男人亚当吃果子,而变成罪恶。
甚至女性和生产的经血也变成污秽:“女人行经,必污秽七天;凡摸她的,必不洁净到晚上。女人在污秽之中,凡她所躺的物件都为不洁净,所坐的物件也都不洁净。凡摸她床的,必不洁净到晚上,并要洗衣服,用水洗澡。凡摸她所坐什么物件的,必不洁净到晚上,并要洗衣服,用水洗澡。在女人的床上,或在她坐的物上,若有别的物件,人一摸了,必不洁净到晚上。男人若与那女人同房,染了她的污秽,就要七天不洁净;所躺的床也为不洁净。(利15:19-24)”这对生育和性是一种负面的色彩。
然而到了保罗那里,对结婚的态度和性质就更加明确了。那就是能不结婚就不结婚,结婚更不是为了生养众多,而是为了防止淫乱的罪:“但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林前7:2)”因此那些单身的反而更好:“我对着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说,若他们常像我就好。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林前7:8-9)”
圣经的这两条婚姻观路线尽管贯穿始终,但犹太人的传统文化中,结婚和传宗接代却是必然的义务,这是男人的义务,在婚姻的两性关系中,女人则隶属依赖于男人。犹太传统中,不仅支持婚姻,还支持一个男人可以有多位妻子。当然这种多妻可能出于多种情况,比如亚伯拉罕娶妻子撒拉的侍女埃及人夏甲,是在撒拉无法生育的时候,替他生育。而后来的大卫王和所罗门王则出于政治的需要,与许多外邦的政要联姻,娶了多位妻子。
因此,在基督教历史上,也一直有着这两种路线,一个是结婚,过正常的生养众多的生活,一个是独身,将自己献给上帝。
如果说保罗说的话:“我愿意众人像我一样;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林前7:7)”在三世纪之前还只是个人领受,有些人为了独身,又不受情欲的诱惑而犯罪,便自己动手阉掉自己,比如奥利金。而到了十八世纪末的时候,更有一个极端教派,凡是入教的人必须阉掉自己,这不是为了成为太监,而是为了不受情欲控制而犯罪。
当然,没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单身由个人领受的零星形式向一种潮流和运动发展,是因为保罗的书信。当安东尼走进沙漠的时候,他的确开创了基督教历史上的单身潮,或者更确切点说叫独身潮。但那个时候,保罗书信还只是在个别教会中流行,而没有成为圣经新约的内容,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新约的概念。新约被确定成书,至少要追溯到公元397年。
与那些为了对抗情欲而自阉的相比,安东尼在埃及开始的沙漠独身隐修,所对抗的就不仅仅是性方面的情欲,而是远离世界,从而避免由世界带来的一切欲望。
当然,安东尼的沙漠修道活动,并不单纯是出于对基督教上帝的忠诚献身,埃及本土宗教、政治、经济等原因都有参与,他到沙漠修道并非单纯出于基督教信仰。在紧随他之后形成的沙漠修道大潮,就更是夹杂着逃避赋税、政治避难,民族主义的色彩在内。
但不管怎样,安东尼开创的这一基督教单身潮,其最终的政治、经济、宗教目的,几乎都走向它的反面,事与愿违地走在安东尼当年退隐沙漠的对立面。
本来修道院是为了向上帝表达忠诚的,他们远离世界,远离红尘,就是为了在围墙之内没有对上帝思考的打扰,他们自己种植庄稼,自给自足。但是最终的结果,修道院却成为基督教教廷上层人士的基地,本来修道院在罗马帝国尚且纳税,但是到了后来,修道院反而成为逃避税收的最神圣手段,本来独身是对上帝的献祭,后来却成为权力通道的唯一路径。
这一由安东尼开创的基督教独身潮,因为权力的参与,最终使它走向反面。
这一持续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单身潮,最终在乡村神父梅叶那充满绝望悲观和愤恨的遗书里暴露无遗,梅叶把一腔愤恨倾吐在基督教上层的虚伪之上。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浸透纸张的满腔反感,却又不得不假装喜欢和敬虔的无奈和压抑。
基督教的单身潮,在新教中是否已经结束?显然并没有,从新教传统教会对婚姻的描述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婚姻文化还是走在反婚姻的路径上。
伊甸园的婚姻是被抽空世俗内容的状态;伊甸园之外的婚姻则是一种被惩罚的状态,因此这两种婚姻文化,最终汇聚在保罗那里,婚姻成为防止犯罪的手段。
如果说基督教历史上以修道主义为表现形式的单身潮,是与性相对的(不是与婚姻相对,其实在中世纪修道士中,有很多精神恋爱,甚至有很多自称与耶稣结婚的修女),那么今天在社会上的单身潮,则不仅仅是反对婚姻,而是追求个人的独立享受,他们不反对性,仅仅反对由婚姻所产生的的一些列责任,甚至把这些责任看成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当下基督教应该怎么应对这一日益庞大的单身群体,显然,基督教历史提供了供我们反思的资源。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