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福音书评丨读《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有感:形而下的哲学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1月25日 11:09 |
播放

哲学的清高形象好像在大众心里根深蒂固。一提到哲学,必然与深奥相连,认为那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问。也许泰勒斯因思考哲学问题而跌入泥坑,从而被女仆嘲笑的故事,就是哲学家形象的真实写照。

我不知道为什么哲学会形成这样一种形象。

同样,神学也有相同的命运。神学被制造成神圣的学问,好像沾上“神”这个字的一切学问,都要被奉上祭坛,容不得半点生活的烟火。于是乎,正如当年中世纪把圣经看成成神圣话语一样,只有神圣的神父才能解读,才能配得上拥有一本圣经,而半截身子埋在生活烟火中的普通信徒则只能洗耳恭听。因此,神学的学习需要提前沐浴更衣,然后配上谦卑的心态,才能触碰上帝的话语。这与其说神学的神圣,不如确切地说神学的神秘。

也许哲学的神圣性,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那个洞穴的比喻,同样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的神学,则表面上认为自己超越世俗哲学,实际上同样是源于柏拉图的洞喻。这个洞喻,明确地把哲学家提升到认识理念的地位,且只有哲学家才能做得到。而神学家同样被这么认为。

这种理念加上高深和复杂的哲学教科书,让人形成这样定性的概念,那就是那些能看得懂的书,都不是哲学著作,只有那些看不懂的书才是哲学著作。

这显然是对哲学的误解。也正是这个误解,让人对哲学保持一种复杂的心态,既想了解哲学,又望而却步。

的确,哲学因为思考的问题,而与小说或者智能手机说明书不同。今天的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没有多少人会先认真研究说明书和操作指南,然后才学会操作。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智能手机将不配它的名字,也就不再智能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智能”作为前缀的哲学就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学科。

而把形而上的哲学从天上拉下来的关键,就是不要忘记哲学是人类自身精神活动的产物,因此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活动。而哲学理念的提出,也恰恰是在历史生活中产生的。我们所认为那些天上的哲学概念和范畴,或者哲学理论,并不产生在天上。同样,神学理论,不论怎样高深,不论被教会认为怎样地神圣,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同样不是在天上产生,然后被上帝扔回人间,恰好被一个叫做奥古斯丁的人捡到。

既然,任何哲学理论都产生于历史中,那么了解历史就成为了解哲学和学习哲学的关键,而哲学所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却是被我们常常忽略,正是这种忽略,才造就了面对哲学的复杂心态,以及对哲学所做的神秘投射。

因此,先了解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成为进入哲学之门的钥匙。但是这仅仅是一把钥匙,还不能带着你进入哲学殿堂内部,进了门,走进去就只能靠自己了。

德国哲学家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所著的多卷本哲学史就是一本不错的哲学入门之书,目前在中国大陆已经翻译出版第一册《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对他的著作所做的介绍那样,“这本书不是哲学,也非简单地就是哲学史。借用康德的表述,它是‘关于哲学的哲思历史’,此外它要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并且披上大段故事叙述的外衣。一方面,所讲述的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应当在时代背景中加以介绍和讨论。如果没有政治、社会史和经济史的提示,很多思想和观念就会显得很深奥。哲学家的生平不会在书中从头到尾地展示。哲学思想并不是从真空中形成的,也不是在后人与先贤之间进行讨论的空间中产生的。比如说,古希腊并非仅仅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产生,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也以某种方式存在于其间。不如说,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受到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哲学以某种方式存在于其中。”(第5-6页,导言)

正如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怎样的社会经济背景,让赫拉克利特提出作为一团的燃烧之火的世界统一在“逻格斯”这一理性范畴之下的,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世界本原又有着怎样的社会经济背景。如果我们对发达的货币经济进行考察,那么就会发现,货币尽管本身没什么太高的价值,只是一个价值的符号,但是却可以充当各种不同物品的衡量标准和中介。也就是说,不同事物之间,却可以用货币来统一。也许正是货币的频繁使用和发挥的功能,让人们想到世界虽然丰富多样,是否也有会统一到一个东西之上的可能呢。

当然,将哲学的概念和世俗的社会经济活动勾连,可能降低了哲学的形而上性,但是哲学本身就来自生活。如果不是出于对潮汐和降水的掌握,也许人们不会去制定月亮和太阳轨迹的黄道,更不会产生星座和黄道十二宫。

希腊的雅典城邦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479年之间,成功抵御了波斯帝国两次入侵,因此集聚了巨大的声誉,也拥有了城邦首领的地位,因此与地位相伴而来的,是日益繁华的城邦经济。经济发达的结果带来的不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是对资本利益的追求,因此这就是智者产生的背景。正如今天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是崇拜科学家,而是崇拜网红。正是经济日益发达的背景,让人们希望打破既定的规则,而通过诡辩的方式来获得债权或者债务的有利权利,而这些则是智者的工作。但是智者的活动越是兴盛,国家层面就要通过强调官方宗教的方式来予以对抗,而这恰造成了苏格拉底的悲剧。目睹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柏拉图,则不再相信民主和寡头政治,而是寄希望于掌握真理的哲学王。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哲学和哲学家的故事,但是又不全是故事,而是在故事中,向我们慢慢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