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晚6点30分,由万生心语心理课堂举办的团体心理咨询执业发展专题云论坛之“直面抗击疫情下的生活(存在主义心理学视角)”在微信直播间如期举行。
本次分享嘉宾是王学富。王学富,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安多弗·牛顿学院心理学与辅导硕士、美国赛布鲁克大学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博士研究生,著有《成长的路》《受伤的人》《医治的心》等多本著作。
王学富引进西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并在中国文化背景里致力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专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被心理咨询业界誉为“中国存在心理治疗第一人”。十多年来,王学富在中国社会沉潜于心理咨询专业实践与理论文化研究,在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从事婚姻家庭辅导,对青年人自我成长与实现有独特的辅导能力,并在实践经验中探索和创导了中国本土心理学方法“直面疗法”。
在主持人和线上的朋友们的抛砖引玉下,王学富教授先后回答了有关如何看待“物质决定意志,还是意志决定了物质”、“ 唯物和唯心的区别?”“以及如何区别人际孤独 、存在孤独 、心理孤独。”等问题。王学富教授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解答,并积极与线上学员进行互动。
以下是他回答提问的一些摘录:
在分享交流会中,王学富教授说到“我所在的南京市,她是一个受创伤的城市。当我们谈到存在主义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创伤。有创伤的这个结果本身就反映了人的存在性。”
关于唯物和唯心的话题,”我们怎么看爱因斯坦这个人呢,他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呢?“他的科学领域是唯物的,但他的思想里面反应出对宇宙精神本质的思考,又有哲学和神学的部分。他的看法恐怕就不再是唯物的视角了,有很多涉及到心理和精神的阐述。同样我们看牛顿,他是一个科学家,我们过去了解他的科学,后来他拓展到了神学,很多人觉得可惜,但是事实也许不一定是这样。唯物和唯心或者二合一都有,我们需要突破这种思想的单一标准。
关于存在和本质哪个是优先的?存在先于本质还是本质先于存在?
王学富教授回答说:“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存在先于本质’—— 我们常常觉得有些费解,但其实是在谈人类的主观性、人类的自由、人类的选择 。”
”谈到人和物的区别。举例说一个桌子,本质先于存在,我们做一个桌子前先定一个本质然后造桌子,但是沙特讲存在的时候,是指人的存在。只有存在可以反思自己的存在,才能够说明他的存在。但是一个桌子的存在是被规定和限定了,它无法反思自己的存在。当我们追问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将要去哪里的终极问题。 人出现了,人开始思考和说明自己,开始进入到了自我的设想自己的存在,然后慢慢依靠自己的资源活出自己的存在。他不是被限定的,他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来生活。”
“存在主义神学同时强调客观性和主观的自由。咖啡馆的桌子是被限定的 ,咖啡馆的服务员就不是被规定的。你不可以把人限定为服务员,他不在咖啡店工作了,他就有服务员以外的身份。 人作为一个人,自己在追问人存在意义是什么?人会问自己的有限性、死亡和教育、自由等人类的话题。当你从后面追问人类存在的问题,我们走到存在层面,我们是在反思人类的层面。”
关于孤独,怎么看?
关于“如何区别人际孤独 、存在孤独、 心理孤独”,王学富教授回答,他指出:“孤独、情感 、意义和受苦都是存在主义心理学非常核心的话题,当我们作为一个人类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本质上是孤独的,即使跟你非常亲密的人,他/她依然走不到你感到最孤独最痛苦的地方,人类给人的理解是无法走到最深处的孤独。
有的时候,当你了解到别人的创伤,即使你是再有名的咨询师也是无法触及到对方的伤痛的。说到人际孤独, 我们需要爱、关心 、陪伴和支持。心理的孤独涉及到人价值感的满足 。存在的孤独,是人内在的一种空缺,不是缺少价值 、情感和物质就会消失,这些不缺少的时候也仍旧孤独,当人活着感受不到意义 ,就陷入存在性的虚空了里面。”
我们需重拾敬畏的文化
王学富教授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敬畏的时代。当人不敬畏的时候 ,一个城市的消失、一个物种的灭绝觉得看似与我无关,但最后它与每一个人都是相关的。我们的为所欲为都会回到我们这里。比如现在疫情给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敬畏心理学是以敬畏为根基的心理学,我们人类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到今天,我们正在失掉存在文化的敬畏。现在的人太崇拜科技和成功,从而失去了真正的敬畏的部分。”
“人本身不是工具,而是神圣值得敬畏的存在。一个人当他/她尊重人性的时候就是好的,践踏人性并把人当工具的时候就是不好的。作为家长,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工具吗? 我们的孩子是读书的机器的吗 ?当你从他身上榨取成绩的时候,你就把他的人性忽略掉了。当人只是强调所做事的事情,就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了。”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