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一个多年前的视频,里面讲到一位老人:2005年9月23日,一位92岁的老人在天津去世。老人正式出殡那天,天津上万群众自发前来送行。
他是谁?他就是从74岁开始到88岁全年无休靠蹬三轮车资助了300多名学子的白方礼老人家。黄贯中为他写了一首歌《一路走好》,歌词里说:“你用一个人的力量,打造爱的桥梁。”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位普通老人白方礼的故事:
1987年,74岁的白方礼跟老伴儿准备回老家河北农村养老。但当发现村里很多小孩儿因为没钱上不了学时,他几个晚上辗转反侧。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把自己养老的5000元积蓄全部捐给家乡办教育。不仅如此,他还跟家人提出返回天津,重操旧业,继续蹬三轮,赚钱供贫困的孩子们上学。家里没人同意,但也没有人能反对。他毅然回到天津,蹬上了他蹬了大半辈子的三轮。这一蹬就是十四年。十四年来靠蹬三轮车,他共计捐款35万元。
为什么对别人家的孩子如此上心?白方礼自己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他非常看重教育。他希望下一代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想贫困的学生为钱发愁。他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攒起来不定期地捐给学生。
但他自己过得就像乞丐一样,衣服鞋子都是就捡来的,午饭只有冷馒头配白开水,“奢侈”的时候会给自己加点咸菜。他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累了,大冬天披着破旧的棉大衣伏在车把手上能睡着。夏天因为中暑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是有的 ,大雪天摔倒在臭水沟里也是有的。 据他的女儿讲,有一次他一夜未归。家人急的团团转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进门就兴奋地说:“夜里拉了一个大活儿,蹬了60多里地,挣了60块钱。”儿女开始不理解,直到跟着父亲去了学校看到孩子们,才终于明白了,之后儿女也支持父亲做起支教公司。
2001年,白方礼蹬不动三轮车了,但他还是坚持拿着一个饭盒看车挣钱。后来,他几乎看不清盒子里的硬币,身体也越来越僵硬了,看车的最后一天他硬挺着清点了饭盒里的角票和硬币,一共是521.21元钱。在那个大学纷飞的日子里,老人蹬了一个小时的三轮来到了学校。这一次,他告诉校长,“我再也干不动了,这是我的最后一笔捐款。”
2005年白方礼老人去世,遗物只有三样:三轮车、收音机、小黄莺,个人存款为0元。
白方礼老人的故事让笔者想到了大家熟知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蕾莎修女。她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的资产,她一生帮助过无数的穷人和病人。而当她去世时,她的全部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没有袜子),三件白色粗布莎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需要缝补)。
他们都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白方礼老人在10多年中共计捐款35万多,但是他每一次去捐款可能只有几千。
笔者找到白方礼部分捐款记录:
1988年,白方礼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白方礼老人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白方礼老人为沧县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白方礼老人为天津市中小学捐款8100元;
1992年,白方礼老人为希望工程和家乡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白方礼老人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
这一个个奉献的数据,在今天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在90年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完全可以说是一笔笔的巨款。虽然和大企业上百万、上千万的捐款相比,白方礼老人的捐款略显”寒酸”。但白方礼老人的奉献如同耶稣所讲的“寡妇的小钱”。白方礼老人就是把自己养生的都投上了,他把他的养老金、他的房子、他的全部力气都投上了。因此他所投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他的一笔笔捐款也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为了更多贫穷的孩子拥有读书的机会,白方礼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地付出直到快90岁高龄,实在是让人感到震撼。白方礼老人的一生是吃苦的一生,他吃尽了生活的苦头,但仍能乐观的活着。并且因为不想看到别人吃苦,他就替别人吃苦。笔者把他的生命分两个阶段:
前半生(74岁之前)
白方礼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从小家庭贫困,他经历过逃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结束了动荡的生活,生活有了保障。因为要供四个孩子,还要照顾寡姐和侄子,日子依旧苦。但是他再苦也要供孩子上学,最后他的三个子女考上大学。前半生他为家人努力无可厚非。
后半生(74-92岁)
生命的最后20年,拥有退休金的他,本可以安度晚年却想要回馈社会。他凭一己之力,舍己奉献,支援300多贫困孩子上学。他的后半生因奉献而熠熠生辉。
今天,白方礼老人的爱心奉献也激励着我们,因为基督徒的信仰之路也是一条奉献之路。
我们也可以从老人的故事中学到几点:
1,奉献之路,要不以善小而不为。
白方礼没有因为个人能力有限而停止他的善行,他一点点开始,一点点累积,相信雨滴最后可以汇聚成大海。基督徒就像一粒芥菜种,生命的种子种下去,就能够长成大树,天上的飞鸟可以来宿在它的枝上。基督徒的善行,面对世界的罪恶,虽然看起来是杯水车薪,但是相信上帝可以使用。
2,奉献之路,要不求名利,不计回报。
白方礼老人如果想要慈善之名声,他可能不会坚持这么久。正因为他只想看到孩子们安心快乐地学习,不求回报,他才享受清贫,做到死后存款为0。同样,服事之路,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更好的人”,不是期望我们所付出的一定要被理解和尊重。而是只求有益社会,有助于人,有荣于上帝。只求天上的纪念,只愿生命更像基督,我们才能坚持走下去。
3,奉献之路,是牺牲的路。
白方礼老人,本可以安享晚年,却要品尝严寒酷暑、疾病的折磨、别人不解的眼光。因为他认为他选择吃苦,那些孩子就可以少吃苦。为了孩子们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到生命的尽头。基督徒走门徒的道路也是一样,可能会经历贫穷,会遇到艰难,也难免遭受误解和逼迫,但是始终要带着爱心前行,因为这正是牺牲的道路,是效法主的路。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