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身是需要救赎的。这不论是古代的人类,还是被高科技围城的现代人类,他们都需要救赎。这种救赎不仅是现实层面的物质救赎,同样精神的超越性终极救赎也是一样。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的本质没有太多的改变,人性都是一样的。人性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然而人性不是一套可以计算的公式,也不是一套可以编制的代码,他是有自由空间的能动之物。因此,现实世界的物质性和人自身的能动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需要救赎来调和,来完成人性深处对现实的超越。
犹太人在埃及为奴的时候,实际上有些人并没有太多的愿望离开,他们也不太相信通过摩西之口传递的上帝应许。有那么一些人抱着将信将疑或者从众心理的态度上路。很快,在荒野中没有走太远,就因为没有吃喝的问题,产生争论,接着又因为摩西上西奈山太久,亲埃及的群体开始崇拜金牛犊,并计划返回埃及或者把自己变成一个流亡的埃及文化群体。直到摩西回归,血洗亲埃及派,这场宗教之争才宣告结束。摩西对他们说:“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这样说:‘你们各人把刀跨在腰间,在营中往来,从这门到那门,各人杀他的弟兄与同伴并邻舍。’”利未的子孙照摩西的话行了。那一天百姓中被杀的约有三千。
为什么他们这么喜欢埃及,在他们饥饿的时候,在他们无助的时候,他们喜欢回到埃及的为奴之地。他们喜欢埃及的原因是因为现实的困境。这和他们出埃及的原因,为了摆脱为奴的囚禁生活一样,都是出于对现实的困境解脱。埃及人出埃及的目的和动力,都是那流奶与蜜之地的物质丰富和自由生活的现实性。他们不是为了信仰,也不是为了上帝的圣洁。
在出埃及的前一天晚上,犹太人抢劫了埃及邻居的金银首饰等值钱之物。可见,出埃及的犹太人,一开始就是冲着物质。
后来的摩西律法同样沿袭了这种现实性,或者世俗性的特性。律法将犹太人的生活细化了,同时也用很大的篇幅规定了犹太人的宗教生活,这是圣洁与污秽的界线。当然,这种界线的划分,不单单是为了对上帝的崇拜,还有另一个更深刻的目的就是隔离周边异教文化群体的同化。
在这种世俗性很强的目的之下,犹太人开始了对财富和权势的崇拜。对约伯的试探结束之后,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权势和牛羊,所罗门的权势也让他成为犹太人心中的最辉煌的代。
犹太人心目中,人同样需要救赎。这个救赎同样因为罪。这里的罪是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被破坏,救赎就是这种被破坏关系的修复。破坏这种关系的罪有很多,杀人,食用带血的肉,女人的月经,乱伦等等律法中规定的许多具体行为,只要是违背了关于圣洁的规定,都是罪。既然关系被破坏,那么就要修复,这就是救赎。修复的方式显然就是献祭,也就是赎罪。献上替罪的羔羊,或者鲜香乳酪等,除了献祭的仪式,还包括后期自我否定的禁食、祈祷等。
到了耶稣时代,遵守律法和献祭都成为赎罪的重要的方式,这就是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这个时候,律法已经成为犹太人头上的禁锢,生活的重担。
一个只有救赎的律法,最终会走向辖制,这不仅辖制人的身体、社会自由,也辖制人的精神自由。在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中,同样是依靠律法来完成救赎,三纲五常,家庭伦理,君王伦理,所有的律法都被包括在“礼”中,重点的是礼没有超越性。尽管“礼”在理论上非常完美,然而理想的完美也无法掩盖现实的残酷。美欧超越性终极性救赎的“礼”最终成为皇权的吟唱,成为美化每一个征服者的糖衣,他以稳定的等级顺序为每一个统治者服务。
耶稣到来之后,首先与他产生冲突的便是律法。尽管法利赛人也不喜欢殖民者罗马人,正是为了反抗殖民者,他们才强调遵守律法与民族圣洁之间的关系。
在法利赛人看来,拯救的唯一方式就是遵守律法保持圣洁,然而这好比人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是一种矛盾。没有超越的律法怎么能带来超越的救赎。因此,救赎必然不是以一种世俗的没有超越的方式来完成。犹太的律法本就是说明这一问题,人如果要被救赎,必然只能以上帝的方式。
这一方式显然不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完成,那样的话人性无法承担过重的救赎负担。按照耶稣所说,律法说不能行淫,那么看到异性就动淫念的就是犯罪。这样的救赎谁能完成呢。
因此,真正的救赎必然是耶稣自身完成的,这就是他的死。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以自己的死和复活战胜了世界,战胜了人凭借自身无法战胜的敌人。
我们依靠耶稣,通过耶稣,籍着这唯一一条真理和道路完成救赎。耶稣的救赎了却了人所不能承担的道德、人性负担。他为人性自身提供了一种人性能承受的超越之路,提供了一种人性主体的坚实根基。正是耶稣的救赎,让人从此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不再将自己完全耗费在自我救赎之上。耶稣的救赎,同时也带来人对现有社会等级秩序的突破,人性的自由一旦找到了方向和归宿,谁又能阻挡他的前进呢。如果说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是在旷野行走,那么今天就是耶稣带领我们在一条没有重担的大路上行走。犹太人走向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我们走向自由的天国。
没有救赎的律法,与没有救赎的文化一样,不过是为现实秩序充当说客,只有耶稣带来的信仰,才能为我们在现实中指明一条道路。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