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形成的关键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而在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关于这个民族的起源神话。神话逐渐形成民族的信仰,从而带来民族群体的精神认同。这一点在犹太人身上可以得到再好不过的说明。
因此,当一个新的宗教进入一个族群的时候,这个族群的本土文化对新来的文化必然是充满排斥的。这个外来文化如果想在这里落地生根就必须经历漫长的竞争过程。这种文化竞争具体到宗教上,就是神话的竞争与融合。
神话学家雷德蒙·弗茨曾经写过一个提克皮亚人的案例。提克皮亚人信仰一块据说是章鱼神的神石。它躺在田地里,周围饰以苏铁树叶。据说只要好好侍奉他,就可以保佑五谷丰登,尤其能给捕鱼人带来好运。因此每年他们就有一个专门祭祀神石的节日。后来随着基督教传教士的到来,这一仪式便被取消了。然而关于这块神石的神话故事却没有结束,反而产生了更多的神话情节。
据说,传教士把那块神石从原来的地方搬走,放在了很远地方的灌木丛里,可是没过多久,那块神石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接着,传教士又把那块神石搬到了船上,运到了海上扔进了海底。结果那块神石还是照样回到原来的位置。后来传教士把这块石头放在地上,充当地炉上的炉石,以这样的方式贬损他的神圣性,结果西米煮不熟,传教士的儿子还死了。
这样的神石神话传说,当然不是真的。但是在提克皮亚人的心里,却能缓解外来宗教的进驻之后产生的竞争矛盾,这些神话故事的确缓解了他们与基督教的紧张关系。
两种宗教在同一空间的竞争,表现的形式往往是神话中的神之间的竞争。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同样经历这种斗争,在《搜神记》中记录了很多这方面的神话故事。经历几百年之后,佛教神话进入中国神话系统,成为我们神话宗教的一部分。在西游记中,我们能看到这种融合,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两不干扰地统治者彼此的地盘。但在神仙法力上,却能相互协调,在对付孙悟空和妖怪时佛教与道教的神都能共同出力。甚至他们双方的神还有复杂的师生关系。
基督教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同样经历了这种神的竞争。但是中国本土民间信仰的开放性,让这种竞争并没有表现得那么激烈。但是在面对西方文化的传入方面,民间还是有反应的。在苏州天平山的北边山坡上,有一所山神庙,被当地人称为天王庙。里面供奉的不是别的神,是当地名医叶天士。叶天士出生于康熙五年,卒于乾隆十年,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我去天王庙拜访的时候,当地民众告诉我,叶天士是神医,治好了很多人,青霉素就是叶天士发明的。青霉素显然不是叶天士发明的,但是它强大的杀菌能力,治愈了很多人。青霉素背后的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竞争关系,叶天士与青霉素的关系显然也是对这种文化紧张的缓和方式。
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后,这种竞争表现的既有激烈也有缓和。在政治层面,可能是个生死存亡问题,因此非基运动得以轰轰烈烈开展,也可能是种温和的方式,比如耶稣像佛教一样,进入民间宗教的神普。
笔者小时候村子里有信耶稣的邻居,他们聚会要到很远的村子去,那时候没有自行车,就是自己走过去,要两三个小时。从他们口里我知道很多关于基督教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女传道人的。据说女传道人死了之后,她的女儿继承了她的衣钵。在葬礼之后的第一天晚上,明月当空,半夜时分她女儿突然听到母亲叫她,发现去世的母亲在窗外的天空云彩上向她招手,最后她女儿亲眼看她飞升上天,直到月亮上去了。到了月亮上之后,还向她挥手。这个故事有着显著的中国神话特征。月亮也被称为广寒宫,一直是嫦娥的住所。一个传道人飞升到月亮上,这显然是将她以及她背后的宗教信仰,模拟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嫦娥奔月。
在笔者上初中的时候,有个女同学,她家庭也不是信耶稣的。有一天她突然发疯,听他哥哥说她变得力大无穷,一下子能搬动很重的东西,还能跳上两米高的箱子。大家认为她是被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上身了。她家里人首先求助于本村的巫婆神汉,结果没有效果。于是村民建议他们到教堂去,请牧师祷告,因为耶稣是位大神,这些鬼怪都害怕耶稣的。因此,他们到了教堂,一圈信徒围着祷告,我这女同学浑身发抖,这被家人看做对耶稣这位大神的害怕。“耶稣是位大神”这句话中的“大”是怎样来的呢?显然是他们比较了观音、土地神、狐狸大仙之后的结果。这种比较本身,是已经将耶稣这位外来的神,加入了自己的神话系统中。
耶稣进入本土神谱,这显然是本土神话信仰的强大包容性和吸收性,她能用吸收的方法快速的将外来神消化掉。但是另一方面,是否也说明基督教作为一个独立宗教已经被本土宗教同化了呢?
在与本土民间信仰的竞争中,基督教的神融入本土民间神话的谱系,这究竟是基督教的胜利还是失败呢?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留给读者朋友自己思考。基督教应该如何面对本土文化,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却没有答案,也是个常思常新的问题。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