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一个谐音词开始在社会和网络上大肆流行——包治百病。
包治百病在以前算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一个人医术高超,几乎一切疾病都可以治疗。而现在包治百病已经变成了一个网络词汇,中文是在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现在包治百病这个词汇的意思是包可以缓解人类尤其是女性一切不开心的情绪。不开心?那好办,买个包啊!
“包治百病”,这是今天这个时代很多女性的口头禅。不管之前多么不开心、多么愤怒和不满或者生多大的气,但是只要给她买个漂亮的包包,气顿时就消了,动辄售价成千上万的奢侈品品牌的包包效果尤佳。对于这种现象,很多理智型和实用型人士表示不能理解——花几千块甚至几万块买个大牌包,最后实用性却不如十来块钱一个的帆布袋子;很多包那么小,什么也装不下,而且包包的链条那么细,背着也勒的不行。为什么那么多女性朋友还是这么热衷于此呢?
原因很简单。之所以出现“包治百病”的怪现象,是因为包已经成为了今天很多人们的安慰剂。
可能有人会说:对我来说“包治百病”不成立。不过先不用高兴地太早,“包治百病”对你不成立、不适用,很可能只是你不太喜欢包。你的安慰剂不是包,但是却很可能是电子游戏、短视频、电影、电视剧、旅游、化妆……在这么多的存在当中,总有至少一款能够抓住我们的心。
就像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不贪的人,其实只是没有找对方向和突破口。有的人不贪钱,但是他可能贪权势;有的人不图权势,但是他很可能渴望好名声;有的人对钱可能没有贪念,但是对于名家字画却欲罢不能。
同样的,有的人可能喜欢包,有的人喜欢电子游戏和游戏机,有人嗜好短视频,也有人视自己的爱好如命。这些事物或者说爱好,有可能都会成为我们的安慰剂。
安慰剂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会用安慰剂来取代、替代上帝的位置。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想要上帝,我们只想要安慰剂,只想用安慰剂来暂时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哪怕我们明知这是饮鸩止渴也在所不惜。
最终,这些安慰剂会成为我们的偶像,彻底取代上帝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我们的心不再是被上帝占据,而是在不知不觉间,各种各样的安慰剂进入并且充满我们的心灵。
孟子在他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出处就是这里。然而,即便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人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可能“既要又要”。但是两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却还是会做“我全都要”“既要又要”的美梦——我们既想要上帝,又想要安慰剂,明其名曰“爱好”;我们既想得着一切属灵的祝福,但是同时世上的祝福我们一个也不愿意舍弃。
对于这样的我们,耶稣的要求是我们必须撇下我们的一切所有来跟随祂。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