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中国正式宣布调整跨国收养政策,今后除外国人来华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和继子女外,不再向国外送养儿童。
根据相关统计,自从1992年中国颁布的《收养法》确定了外国收养合法化之后,这些年来一共有超过16万中国儿童被外国收养。
现在除特殊情况外的国际收养被叫停了,那么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人收养的孤儿们怎么办?
对此,南方一个相关事工的负责人范弟兄认为,很多中国人包括基督徒群体长期以来对收养行为存在严重的误解,教会有责任向信徒倡导收养文化。
很多人对收养行为存在严重误解
范弟兄回忆过往说:“我看到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收养了很多弃婴,其中很多弃婴都是有各种残疾的孩子。一方面,对这样的事情我非常感动,可是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很纳闷——为什么好像在中国教会里面我们似乎看不到有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教会里面没有几个基督徒收养孩子?明明现实当中有很多孩子需要被收养,可是为什么几乎没有基督徒会这么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那个时候范弟兄还非常年轻并且初入教会,并不知其中内情,只是觉得纳闷和不理解。后面他才慢慢了解了收养这个主题在中国文化里面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原来收养在中国文化里面是一个非常不光彩的事情。在中国,一对夫妻收养孩子,这个行为在他人看来通常意味着——“你们自己不能生”。对于中国人来说,被别人指指点点说自己生不出来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养是一件非常艰难甚至于危险的事情。因为收养孩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认知里面意味着收养者跟这个孩子的关系是不可靠的,是不稳定的,收养关系随时都有可能破裂。中国人一方面好像极其不在意血缘,可是在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却又极其在意血缘。范弟兄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很多收养家庭的夫妻他们心里面都会有一种焦虑和恐惧,就是担心某一天孩子如果知道了他的真正身世,知道他原来不是他们亲生的,他就会去找他的亲生父母,孩子就会离开他们。或者哪天孩子的亲生父母找过来,想要把孩子要回去。所以很多收养家庭他们心里面其实都是存在这样的焦虑的,因为血缘关系是一个不可否认、不可转移、不可让位的特殊关系。所以一旦孩子要去找他的亲生父母或者亲生父母来要孩子,这些养父母往往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
范弟兄说,其实不止是中国人,甚至整个东亚文化圈因为属于中华文化圈的缘故都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传统收养观念的影响下,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会考虑收养孩子,而且即便收养了孩子往往也不会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世,没有任何人知道孩子是收养的这是最好的。收养实际上也会被身边的亲人、邻居看为是非常羞耻的一件事情。在以前传统社会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收养行为其实是非常罕见的,鲜有真正的收养行为,很多所谓的收养其实是过继,更多的都是血亲之间的过继。比如一个人的兄弟没有儿子,但是哥哥家有好几个儿子,然后就把一个儿子给他的兄弟,让他可以有继承人。
对收养行为的偏见甚至影响了中文圣经的翻译
真正意义上的收养在中国非常罕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太待见收养,对收养和收养者存在极大的歧视。这种传统的收养观念甚至还影响到了中文圣经的翻译。
在和合本圣经甚至包括后面的现代圣经译本等版本的中文圣经里面,是完全找不到“收养”这个词的。但是其实在圣经原文还有英文版本的圣经里面,“收养”这个词是出现了很多次的。为什么当年把圣经翻译成为中文的时候没有“收养”这个词呢?因为中国人不喜欢收养这种行为,也不喜欢“收养”这个词。所以在翻译中文圣经的时候就把收养换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叫做“得儿子的名分”。为什么收养被翻译成“得儿子的名分”?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里面被收养的人是没有名分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收养却是有真正的名分的。
什么叫名分?在一个家庭或者家族里面,名分一方面意味着这个孩子是有继承权的;第二个是说这个孩子被认可为家里的人,也是可以上族谱的;然后如果家里面讨论什么事,这个孩子也是有发言权的。这个叫名分。而对于以前的中国那些被收养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没有名分的,或者在少数的某一些地方即便是有名分,但是他的这个名分也是不完全的。比如继承权,即便少数一些地方被收养的孩子有继承权,但是这个继承权的份额和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少之又少,能够得到的比亲生的、有血缘的孩子要少得多。然后被收养的孩子也不能进族谱,因为能够进族谱的都必须是要有血缘关系的。还有,被收养的孩子也是没有资格进祠堂。不能够上族谱,也不能进祠堂,这个在以前甚至现在都是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非常要命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和传统思维之下,如果有传教士在100多年前给人这么说,“上帝爱你,所以上帝愿意收养你”,这样的言辞无异于是在骂人。什么意思呢?相当于在骂他是个孤儿,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这样的言辞对他来说是很大的羞辱,是赤裸裸地瞧不起他。所以,在那个时候“收养”并不是一个好词语。但如果不叫“收养”,而叫“得儿子的名分”,那这就变成了一个好词语。
所以,即便在今天的中国教会里面,也普遍没有关于收养的观念。范弟兄在给别人分享收养观念的时候,有人认为范弟兄是在乱讲——“我们怎么可能是被上帝收养的呢?我们就是上帝亲生的孩子。”其实在这个人的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基督徒对收养这个事情的错误认知——收养是不可靠的,是被歧视的。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激烈反应。不止是他一个人,很多基督徒都是这样的。很多基督徒在这样的错误或者说有偏见的认识当中,然后又没有人主动地宣传、更新人们的收养观念,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中国教会里面几乎看不到有基督徒收养孩子的事情发生。
基督徒需要认识圣经的收养观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来说,收养是一种非常羞耻的行为;按照基督教信仰来说,收养却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因此,范弟兄认为人们需要更新对于收养的认识,建立正确的收养观念。但是现实的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教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不是这样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教会需要做哪些工作?
范弟兄认为重中之重就是教会和基督徒都需要认识圣经的收养观。
范弟兄说,其实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被上帝收养而得以成为上帝的儿女的。
首先,上帝和我们的关系是一个收养与被收养的关系。基督教的收养关系跟人的收养关系,或者说跟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收养关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以弗所书说,“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可是“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这里的圣经原文是什么?原文的意思就是“预定我们被上帝收养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看到上帝的收养不是因为祂没有孩子所以找了一个B计划,然后收养了我们。上帝的收养是A计划,不是B计划。上帝收养我们不是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被迫无奈之下才不得已收养了我们。
第二,上帝的收养不是上帝看重祂自己的需要而收养的,不是上帝需要孩子,而是人需要一个家。每一个人在属灵的光景当中都是孤儿和弃婴。
第三,上帝的收养是他先付了代价,祂是借着舍弃了祂自己的独生爱子耶稣这样无比沉重的代价来收养了我们。在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的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代价都是上帝来付上的,而不是让我们来付代价。上帝是无条件地收养了我们,同样的,我们也需要无条件的收养那些孤儿和弃婴,而不是让他们付代价。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不是因为孤儿长得漂亮、可爱,或者孤儿身体很健康、没有任何问题,然后收养者才考虑收养他们。中国人就算收养,往往也只会喜欢收养那些健康的孩子。
“只有当我们先很深地去学习理解上帝的爱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很好的去爱那些孤儿和弃婴。圣书说,不是我们爱上帝,而是上帝先爱了我们。那上帝的爱是什么样的爱呢?上帝的爱是一种收养的爱。那收养的爱又是什么样的爱呢?我们或许可以爱流浪汉,可以给他一些钱,或者给他一些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这个当然也是爱。我们也可以爱一个有很多罪的人,给他传福音,帮助他从罪里面走出来,这也是爱。我们看到一个很艰难的人,然后我们很实际性地帮助他,这也是爱。以上这些都是爱,”范弟兄说。“但是,我会不会让他成为我的家庭成员?这个很难,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我对对方的爱是暂时的,是有限的,就那么一些而已。我确实愿意帮助对方,但是我自己其实是置身事外的,我跟他的关系就到这里,不能再往前面一步,到此为止。如果一个孩子觉得他是被世界所看为没有价值的,甚至是卑微的,非常可怜。可是,你愿不愿意主动邀请他成为你的家人?很难,几乎不可能对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可是相信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愿意生下有残疾的孩子,亲生的孩子父母尚且不愿意他们残疾,更不用说去收养那些非亲生的、有残疾的孩子。可是我们的上帝祂却是这么做的,祂收养了有病的、残疾的、没有人爱的我们。这就是圣经的收养观。”
自己所生的孩子如果检查出来有问题,比如说有唐氏综合症,很多家庭想到的是什么?——“有这样的孩子是我的羞耻”。唐氏综合症的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常常会被贴上一个永远都甩不掉的羞耻标签。“而且进入到这样一个家庭关系,进入到这样一个亲子关系当中,不仅意味着这个孩子的羞耻成为你的羞耻,还有一个很大的难处,那就是他的需要成为了你的责任,而且这个责任还是没有边界的。不是说这个方面超出了不行了,算了,你不要来找我了。这是一个无限责任。”
范弟兄把旧约跟新约这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所以当我们从这样一个视角再回过头来去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上帝就是这样来爱我们的。上帝给我们的爱是无限的爱。上帝之所以拣选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好,而是我们实在太可怜了、太需要爱了。上帝爱我们,让我们成为了祂的家庭成员。这跟旧约还不一样,旧约整体上来说是一个律法时代,可是新约是福音的时代。比如说一个人就算他非常糟糕,但是他给我打工,当我的员工,那我还可以接受。反正他只不过就是我的一个员工而已,他糟糕不糟糕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他就是给我打工,帮我赚钱,我们之间的关系仅此而已。但是如果这个人成为了你的家人,那就完全不一样了,看着家人糟糕我们会非常难受。所以我们要看到新约的关系相对于旧约的关系的差异。为什么保罗要反复说,我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而是儿子的心?古代很多所谓的收养很多时候就是从外面捡了一个孩子回来。说是收养,其实他就是家里的一个下人、一个奴仆而已。这个被收养的人他在家里就是害怕的,做不好或者犯了大错的话就会被丢掉、卖掉。这个家并没有无论如何必须要养他的责任。”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和上帝的关系,我们是非常被爱的、被上帝收养的。如果我们反复地更新我们自己,以至于能够让我们进入到真正的跟上帝的亲子关系里面去,那么我们的生命会带来何等巨大的改变?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跟上帝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是非常单薄的,是有重大缺失的。所以如果我们不知道上帝是这样来爱我们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得到的是一种收养的爱的话,那我们自然就无法去更新我们的收养观念,我们自然就没有力量去爱那些不可爱的孩子们。很多福利院里面有很多的残疾的孩子,这些孩子是没有人收养的。对于那些健康的、漂亮的、可爱的孩子,很多人排队想要收养。可是孤儿院里面那些有残疾、有病的孩子却几乎没有人会要。曾经就有媒体发现了这一点,他们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在收养的时候只喜欢收养那些健康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越是不健康的孩子越需要被收养。”
中国人的收养观念这个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一方面是很多人缺乏必要的装备,缺乏这样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根本就不会往收养不健康的孩子那方面去想——我脑子有病啊,我去给自己找麻烦,自讨苦吃?这样做的话,不仅吃苦,而且还会让自己蒙羞。这样的氛围不仅仅在社会上,在教会里面同样也是存在的。
中国教会应当成为正确价值观的坚守者
所以,范弟兄认为在收养这个方面,可能不是说教会先要去做什么,而是教会和基督徒先要知道什么、先要信什么。当我们真正被这样的信息更新的时候,大家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对于中国教会范弟兄有很大的期待。“现代社会处在一个传统价值观不断崩塌的趋势当中,不止是中国,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在这样一个传统价值观不断崩塌的趋势当中,现在我们可能很难看到说有某一个群体,他们在某种道德价值观上有共同的持守,或者说一起来守护这个价值观。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代当中,中国教会能不能成为这样一个道德和理念、价值观的坚定守护者?中国的一些传统宗教,现在其实都是比较混乱的,存在很多问题。那么这样的时候中国教会能不能站出来并且成为这样的道德保守力量?当然中国教会也有很多自身的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但是既然中国教会还在这里,既然中国教会还存在,那我们就必须要选择站出来,因为坚守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中国教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世纪的时候,当时的罗马帝国对基督徒逼迫极为严重,有很多基督徒他们就做了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他们去收养了很多罗马人的弃婴。当时罗马帝国很多人的道德观念非常败坏,罗马人自己已经难以去建立一个广泛的公共道德秩序。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教会和基督徒却果断地站了出来。那个时代的基督教和基督徒是怎么得到很多人的见证的?其中之一就是很多人看到了基督徒积极收养弃婴、瘟疫当中勇于站出来成为“逆行者”等诸多的好行为。
范弟兄认为今天这个时代在教会里面也是能够看到一些类似的迹象,只是还远远不足。“比如说这几年来有一些人,他们并不是基督徒,但是为了要找对象所以跑到教会来了。他们为什么要到教会来找对象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外面的人简直太不靠谱了,有着太多的乱象、太多的错误的东西。教会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来源非常复杂,而且其实教会的人也都是来自于社会,但是至少他们会有这样的一个感受或者也可以说期待——教会里面的人或者说基督徒是不一样的。这些人他们可能看到甚至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对社会和世界有很多的失望,但是对教会他们却是有着某种好感和期待的。他们自己并不是基督徒,但是他们却期待教会在当今这样群魔乱舞的时代能够积极发挥一些作用。”
那么教会能不能够活出一种新的公共道德秩序,或者说至少是在教会内活出一个公共的道德秩序,让人对一些最基本的人的伦理建立一个共识,比如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丈夫应该怎么样,妻子应该怎么样?现在这些方面社会的价值观可以说是非常混乱的。其实这就是一个社会结构性解体过程当中必然会发生的一些现象。社会要组成一个健康的结构,首先就是家庭要成为家庭。
“比如说我跟我妻子结婚,即便我们一定会有一些观念上的差异,但是大致要达成一致才行,而且作为丈夫也需要知道丈夫的责任是什么,作为妻子也需要知道妻子的责任是什么。两个人成为了一个家庭,那么这个家庭应该做哪些事情?现在这个社会是非常混乱的,人们很难建立共识。而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教会和基督徒站出来行动的时候。”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