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士师记中,有一个名叫基甸的士师。他出身卑微,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一个做大事的人。起初被上帝呼召时,他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为了确定上帝是否真得要使用他,基甸向上帝求了好几次证据。最终,他战胜了之前很深的自卑和怀疑,成为了以色列民族非常勇敢的一名士师。
基甸的自卑似乎来自于家庭或社会环境,可能也包括自己的个性使然。或许,从人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实在很难成为领袖。不过,上帝的眼光却不是如此。从呼召的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上帝呼召一个人成为基督徒还是呼召人服事祂,都是上帝找人,而不是人找上帝。就如同犹太神学家赫舍尔所提出的“我被呼召,故我存在”的观点,意思是当一个人活在被上帝呼召的生命之中,便会找到生命的意义。
士师记的背景是以色列人不断得罪上帝,上帝把他们交给外族人,他们受了许多苦因此向上帝祈求帮助。最终,上帝兴起了士师来拯救他们。士师基甸所处的时代正是如此。当时的以色列人再次得罪上帝,上帝把他们交给了米甸人。在受苦以后,以色列人再次祈求上帝帮助他们。最终,上帝呼召基甸成为了以色列人新一代的士师和领袖。
当上帝的使者去找基甸的时候,他正在醡酒池打麦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理由是不让米甸人知道。醡酒池原本是酿葡萄酒的地方,基甸却在这里打麦子。基甸给出的理由虽然已经很充分了,然而从中我们却也够看出基甸一种自我迷失的状态。基甸又名耶路巴力,意思是“由巴力为自己辩护吧”。不过,若仔细看基甸拆毁他父亲的巴力祭坛时,巴力从来没有为自己辩护半句话。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献祭时,人能够经历到我与上帝的关系,因此人必须全人投入其中。从信仰的角度,巴力不是真神,因此,敬拜巴力是敬拜虚无。信仰是一种全人的投入,一旦一个人投入了虚无之中,所呈现的就是自我迷失的状态。
一个迷失自我的人,必然呈现出自卑的状态。这在上帝呼召基甸的时候,体现地非常明显。当上帝的使者连续两次向基甸表达上帝与他同在时,他却质疑上帝并没有和以色列人同在,因为以色列人被交在米甸人的手里,受苦甚多。
其实,这样的质疑是有一些问题的。因为当时上帝正在呼召基甸加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手里的行列之中。不只如此,在基甸拒绝上帝呼召的理由当中,他提到了他是属于玛拿西支派最弱的宗族,而且他又是他的家里最不重要的人。事实上,基甸的家庭背景并不是他所说的那么弱小,毕竟他所拆毁的巴力祭坛是他父亲所有的,这个事实显示他的父亲在他家族里的地位是极高的。
一个自卑的人,无论自己拥有多少,总是觉得自己是不足的、弱小的。况且,上帝呼召基甸并不是在意他所拥有的,而是要他成为拯救以色列的人。一个人透过拥有来证明自己,便是一种敬拜巴力的思维,敬拜上帝的人所追求的生命是成为上帝所呼召的人。
因此,上帝透过许多的验证,目的就是要证明上帝必然与基甸同在。人总是如此,从自卑到确信,并不是一蹴即成的,是必须经历一段寻找自我的过程。必须注意的是,许多人总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求过多的上帝的印证或者神迹。其实,最终的印证与神迹就是自己愿意转向上帝,接受他的呼召,愿意与主同行。
在基甸挑选三百勇士的过程中,透过上帝不断地介入,从最先的挑选两万两千人到最后只挑选三百人。上帝透过如此的方式,期待基甸能够不靠基甸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上帝的同在所加添的力量。一个人受到上帝呼召不是追求拥有多少的生命,而是成为上帝要我们扮演的角色。
可惜的是,基甸在阵前却仍旧怀疑,带着仆人一起到敌营探视敌情,最终因相信敌人的梦而终于下定了进攻的决心。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伏笔——基甸不相信上帝对他的呼召,只相信敌人所说的话。果不其然,基甸在攻打米甸人时喊出了为上帝,也为基甸。若他只喊出为上帝的口号,那他证明了他的自卑情节在顺服上帝呼召的过程中得着完全的改变。但“为基甸”却再次让他回到了以前的困境之中,让他回到过去自卑的状态——无论拥有多少,都觉得他依然处在不足的情况之中。
果不其然,在获得了战争胜利之后,即使基甸喊出了“我不作你们的统治者,我的儿子也不作你们的统治者,上帝要统治你们”,却仍要求人们为他做一个偶像来纪念他自己。最终,百姓们陷入了拜偶像的陷阱之中。
基甸的一生是从自卑到成为领袖的过程。自卑虽然可能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心想要拥有的思考。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应该清心寡欲,不需要努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说,生命的意义或价值若是放在拥有多少,那么比较的心便占据了所有的生命,即使拥有再多也觉得不足,永远脱离不了自卑情节。
上帝呼召基甸成为领袖的过程,就是帮助他脱离追求拥有的生命,转向追求成为上帝呼召的人之生命。基甸之所以能够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反倒是他不追求领袖这个角色,而是照着上帝的引导按部就班地成为领袖。可惜的是,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追求拥有的生命,再次陷入到自卑的陷阱之中。从信仰的观点来看,真正的领袖是一生追求上帝所呼召、所赋予的职责,借着上帝的引领,成就祂所要成就的事。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