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盼望花园创始人尹伯斌本人在北京期间,长期从事成瘾症社会边缘群体的创业和就业教育,投身于社会边缘群体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服务。日前,尹伯斌和他的爱女李惠霖在旅美期间,积极关注并参与美国数家使命导向教会的活动中,深有感触。本文是有关他对于非常触动他的一所彭萨科拉少数族裔教会如何实践使命教会的介绍。
从属灵家园到社会灯塔: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的使命实践
笔者按:使命教会(Missional Church Movement)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场全球教会运动,其核心在于通过福音传播和社会服务将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和我的家人在美国期间作为中国信徒,因家中老人是朝鲜族,需要以母语教会作为支持,我们最终选择加入了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这间教会虽然成立于2016年,但依然在已有两间韩人教会的情况下以独特的使命定位,成为当地韩国侨胞和跨文化家庭的重要属灵中心。
本文记录了金翰杓(김한표 Hand Pyo Kim)牧师及教会全体如何以实际行动服务侨胞和社区,为全球教会提供宝贵启发。
一、在已有基础上找到独特使命
2014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俄亥俄州一间大型韩国人教会牧会的金翰杓牧师来到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彭萨科拉,了解到了一些当地韩国侨民的生活和信仰状态。感知到神的强大推动力的他,终于在2016年1月来到了这个小型城市。当时这个小城市里已经有两间韩国人的教会——40年历史的韩人浸信会和25年历史的韩人长老会。在教会林立的地方,想要新植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人生地不熟。有人断言这间新教会撑不过6个月,但是转眼已经是8年多的时间了。
很多来美的移民,虽然可以用英语对付日常的生活,但涉及到深层的思想和信仰,显然还是用母语更适合。因此就有了很多在美的不同国家的移民教会,当然也具有抱团取暖的功能。金牧师开拓的教会也是其中的一间移民教会。
彭萨科拉的韩国人社会,早期移民中以军婚家庭居多,后期以留学或经商等方式移民的也不少。有些人在韩国的时候已经信主了,有些人来了以后才接触信仰,有些人在出席教会活动一段时间心冷了不来……金牧师和师母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聚焦未被充分覆盖的信徒群体,特别是那些寻求母文化支持的军婚家庭和韩裔大学生。
“卫斯理会从来不是靠行为得救,我们当然也是按圣经所说的是因信称义,约翰卫斯理的讲道集第一篇就是‘因信称义’。”金牧师略显激动地说。因为卫斯理会关注社会服务,关注各种慈善事业,常常被别人说是靠行为得救的宗派。“我们只是立足于圣经,实践爱邻舍的命令”。
在认真研读圣经的基础上,一定要活出爱邻舍的生活。这是金牧师坚持的底线。
金翰杓牧师户外崇拜中分享神的话语(照片由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提供)
二、韩人会活动中的福音影响
2023年,在全体教会成员的支持下,本堂江河景长老(Ha Jeong Gang )成功竞选成为西佛罗里达地区韩人会会长。这一成就不仅反映了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在侨胞社区中的影响力,也展现了教会如何通过支持信徒在社会中发挥领导作用,服务更广泛的韩裔群体。
韩人会负责为西佛罗里达地区的韩人提供多项服务,包括与韩国使领馆协调事务、组织文化活动和促进韩裔群体的相互支持。在大多数韩人会活动中,金牧师都被邀请主持礼拜或祝祷。这不仅为活动注入了属灵力量,也让更多韩人通过这些场合接触福音、感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力。许多人因参与这些活动而开始了解信仰,甚至选择加入福音群体。这一属灵影响使韩人会成为信仰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扩展了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的使命影响力。
金翰杓牧师在施洗(作者拍摄于2024年3月17日)
三、增强团契的文化关怀
韩式爱宴是许多美国韩人教会的共同传统,而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通过细致的文化关怀和组织安排,使这一环节成为连接信徒关系的重要纽带。每周主日礼拜后的爱宴,不是简单的聚餐,更成为增进关系、缓解乡愁的重要场所。
作为朝鲜族家庭,我们通过这些爱宴,感受到教会对母文化的珍视与延续。年长的侨胞因熟悉的语言与菜肴找到心灵安慰,而年轻的韩裔大学生则通过与长辈的互动,建立归属感与代际连结。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团契实践,使教会成为侨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属灵支持与实际帮助的结合
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不仅在属灵上支持侨胞,还在实际生活中提供了关键帮助。比如,笔者家庭初到彭萨科拉时因尚未购车,生活上遇到了很多困难。金英劝事、崔英德执事和金彩英执事等,每人负责一个时段,主动接送我们参加主日礼拜、晨祷和小组圣经学习。江河景长老、吴仁顺劝事和李英淑执事则多次为我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金牧师协调教会资源,确保每一位信徒都能感受到教会的支持。这种关怀不仅是侨胞生活的依靠,也彰显了使命教会的实际意义。
国际婚姻家庭圣礼(照片由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提供)
五、社区服务与国际宣教:侨胞中的福音行动
“我并不反对建教堂,但建教堂不应该是教会的终极使命;让自己教会的财政更厚实,更不能成为教会的使命。”
教会成员间互帮互助,只能是体现了抱团取暖的功能,美其名曰彼此相爱,但关起门来只顾自己,则不是教会该有的样子。因此,金牧师在早期,就鼓励大家走出去,照顾那些无家可归者。他们在彭萨科拉的一个街心公园找到了一群流浪汉,为他们分发餐食,为他们祷告,但后来因为新冠疫情,没能持续下来。现在是加入到“明亮桥事工”中,共同服侍。
目前,这间教会每主日实际出席人数不足40人,但是还拨出预算定期定额支持马来西亚、印尼和加拿大的宣教事工,每年至少支付5000美元的宣教经费。
通过这些行动,教会体现了使命教会“爱人如己”的核心精神,将侨胞的信仰从教会内部延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和国际领域。这种双向拓展的模式,为全球教会提供了宝贵经验。
六、对中国教会的启示:使命与定位的结合
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的实践为中国教会提供了重要启发。面对已有属灵资源丰富的地区,新兴教会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定位?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的经验表明,教会若能关注未被满足的信徒群体需求,并通过文化认同与实际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服务信徒,便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道路。
韩人会活动中的礼拜与祝祷,则提醒我们教会在社会服务中的属灵角色。通过支持信徒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将信仰融入其中,教会不仅是属灵的归属地,也成为信徒融入社会的重要桥梁。
自左至右吴行根执事、金翰杓牧师和本文作者(照片由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提供)
七、结语:从属灵家园到社会灯塔
彭萨科拉韩人卫理公会通过金翰杓牧师的带领和全体信徒的努力,成功在已有教会资源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独特使命,成为侨胞属灵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依靠。从支持韩人会长竞选到主持祝祷礼拜,从关怀流浪汉到推动国际宣教,这间教会用爱与行动诠释了使命教会的核心精神。
作为一名亲历者,我深刻感受到这间教会如何通过福音连接属灵、文化与社会,为侨胞和社区带来真实改变。这种模式提醒我们,教会的力量不仅在于传讲真理,更在于以具体的行动见证上帝的爱。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