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的行为和精神看作是某种反射机制,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巴甫洛夫的狗了。巴甫洛夫是俄罗斯的生理学家,为了弄明白狗和食物之间的反射关系,而设定了实验。每次给狗喂食之前都会开启红灯和摇铃,这样持续了几次之后,只要开启红灯和摇铃,或者只摇铃,狗就会流口水。这是条件反射的著名实验。说明狗流口水的生理反应是源于食物这一反射机制。
在这个基础上,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也是反射机制,比如人的痛苦源于对某种事情的不好预期或者生理反射。这种把人的行为看作某种反射机制的心理学,将人的行为定位为应对外在事件的反应,而不是自身的主动行为。这种观念淡化了人与其他动物的严格界线。
既然人的行为是应对外在事情的反射机制,那么换句话说,人就是被决定的,而不是自主的存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以被还原成不同的要素和要素的组合,从而将人与其他存在物等同。就像庄子的齐物论一样,只不过还原论的齐物不是精神上的等同,而是物质上的等同。
既然人是可以条件反射的存在物,那么也就意味着人是可以被操控的。现代消费广告学的基础就是这种操控理论。他们把一种广告反复播放,在人的大脑中留下印象,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只要我们听到类似的声音或者看到类似的形象,就会想起那个产品,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决策,去购买广告产品。
既然人是可以被操控的,那么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这里的意义不是单指存在本身,而是人生的意义,活着的价值。
在当下,我们生活在物质过剩的时代中,但是我们真的自由了吗?真的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了吗?也许当今我们会嘲笑古代社会的个人,既贫穷还没有自由。但是古代的个体,没有自由是因为穷,不是没有自由。和古代相比,我们今天缺乏的就是自由。古代因为穷,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资源渗透和控制社会中的个体,但是今天的时代尽管富裕了,有了过剩的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样也有更多的资源进行社会渗透和控制了。我们今天哪个人不是一出门就被广告包围,一上公交地铁,一上电梯就被动观看广告,因为你的视力所及之处,全是广告。可以说,我们每一时刻都在被塑造,广告塑造我们做一个消费者,政治塑造我们成为拥护者。
人是一个意义的存在,没有意义人与其他动物没什么不同。人尽管与其他动物一样,具备反射的生理机制,但是人不是被反射完全决定的存在物。弗兰克尔当年在集中营的时候,他经历了绝望,经历了身边的人被不断送进毒气室的恐怖,也经历过因为身患伤寒,为防止血液凝固而彻夜不睡觉的折磨,但是他在绝望的处境中,依然选择了人生的盼望,选择了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正是因为他的人生盼望,让他在集中营中,尽管身体被摧残,但是精神却能保持健康。
耶稣被带进旷野接受试探之前,禁食了四十昼夜。我曾经以为这只是一种宗教写作的手法,是一种神话,直到我读了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才知道,耶稣的试探不是神话描写,而是真实的。在那种绝望的处境中,在那种身体饥饿状态下,身体所需压制精神所需的处境下,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也有选择的自主性。正如当年对纳粹的判决,尽管你是服从希特勒的命令,但是你的枪口仍然可以抬高两厘米。因此,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出价值选择。
耶稣明知道自己钉十字架的酷刑,可是他仍然向着这一结果前行。有什么事情需要一个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获得呢。当耶稣决定钉十字架的时候,他的选择就超出了人是反射存在的设定。不仅耶稣如此,当年的苏格拉底同样如此,知道自己被判决了死刑,却放弃了朋友帮助逃跑的安排,安然赴死,以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是人的自主和自由的选择。
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其他存在物一样的,还原论的道理就在于他们还原的是人的身体要素。尽管人与其他动物有相同的身体要素,但是人却有超越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是动物所不具备的。这种超越有两种,一种是自我分离,一种是自我超越。前者意味着人会痛苦,也会反过来思考自己的痛苦,人同样也会嘲笑自己,也会对自己幽默解读,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后者则意味着,人可以追求意义,选择不同的价值。这些意义是超越自身的,是朝向自身之外的某个更伟大的存在。这一点在爱中最能体现。耶稣为了爱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一个丈夫为了深爱的妻子,可以赴汤蹈火,一个母亲为了深爱的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他们的爱是超越自身的,导向自身之外的对象。
当下是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意义却成为稀缺品。我们都在用物质来包装自己的成功,用消费来诠释自己的自由,用地位和权力来宣示自己的自主,却不知这些都是被塑造的结果,正如巴甫洛夫的狗一样,这些不过是生理反射的机制作祟。
当下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而不是什么东西我们还没买到。只有在我们人生的意义上,我们才有超越虚无。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