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微信

何为见证?从一位弟兄的破口大骂说起

作者: 絮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05日 09:07 |
播放

前几日在一间教会讲道,听说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弟兄,自称是领受了上帝的恩典,要上台为主作见证。该教会的牧师也并没有说不可以,她负责地说,要先了解一下情况。比如作什么样的见证?大概说什么内容。因为之前对他不是很了解。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回复并不能得到该弟兄的认可,弟兄甚至还破口大骂(有人拍了视频,牧师拿给我看了,确实是这样)。我很惊讶,什么样的人竟然能疯狂到如此地步,只是因为不让他上台作见证就直接骂牧师?这样的人还能为主作见证吗?他所说的话还能相信吗?

在基层教会事奉,常常会遇到一些想要上台作见证的人。无独有偶,他们上台作的见证,大多也就是“病得医治”“路上没出车祸平安”“孩子考上大学”“生了个儿子或孙子”这一类的事,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见证了。但这难道就是见证的全部吗?

见证是为了将人引向主

我们要明白作见证的目的是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所经历的是不是主的见证。有好多人对见证的认识,就是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一般来说,只要这是对我们有好处的,就会认为是上帝的恩典,比如病好了、孩子考上好学校了;若是对我们没有好处的,就会认为不是主的恩典,比如生病了,又或者遇到了其他什么难处。但这样的理解真的正确吗?

使徒保罗告诉我们,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这里的“益处”并非单指眼前的物质享受或境遇顺遂,而是指在一切环境中,无论是平安喜乐还是艰难困苦,上帝都在雕琢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更像基督,更深地经历祂的爱与信实,最终得着永恒的福分。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似“好”的经历,也能成为见证上帝大能与恩典的素材。因为它让我们学会依靠、忍耐和感恩,也让人看到,信仰并非只在顺境中才有价值,更能在逆境中成为力量的源泉,从而引导人认识那位掌管一切、深爱世人的主。

见证是要人看到主的恩典

既然是为主作见证,那就要让其他的人看到主的恩典。这份恩典并非局限于一时的益处,而是涵盖他生命中每一个被雕琢的时刻。当他人看到,即便在困境中仍有平安,在失去时仍存盼望,在软弱里仍得刚强,他们便会好奇这份超越环境的力量从何而来。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试炼后的成长,每一次跌倒后的站立,每一次哭泣后的微笑,都是主恩典的彰显。当我们坦诚分享这些经历,不是炫耀自己的坚强,而是将荣耀归给那位在风雨中扶持我们的主,就能让更多人的心被触动,思考这位能带来真正生命改变的主是否也愿意进入到他们的生命中。因为见证的核心,从来不是讲述我们自己有多好,而是指向那位配得称颂的主,让他人因着我们生命中的见证,渴望认识这位赐恩典、满有怜悯的上帝。

见证是要有生命的改变

一个为主作见证的人,自己首先要有一个被改变的生命。一定要留心,因为为主作见证,不是我们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我们说可以就可以,而是看我们的生命是否有属于主的样式。就像这位弟兄一般,还没有说一定不让他上台,他就立刻发了脾气。从视频中我还看到,他甚至还指着牧师大骂。试问,这样的行为符合一个为主作见证的人该有的生命吗?

真正的生命改变,是在圣灵的带领下,让基督的性情在我们里面慢慢成形,比如温柔、忍耐、谦卑、包容等这些特质,会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批评时,不再是立刻反驳或心生怨恨,而是能安静下来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有不足;当我们遇到利益冲突时,不再是只顾自己争抢,而是愿意为了顾全大局而选择退让;当我们身处顺境时,不会骄傲自满、忘记源头,而是将荣耀和感谢归给上帝;当我们遭遇逆境时,也不会怨天尤人、失去信心,而是依靠上帝的力量坚持前行。

这样的生命改变,不需要刻意去表演,也不需要用华丽的言语去修饰,因为它就像一盏灯,会在不经意间照亮周围的人,让他们看到基督的荣美,从而被吸引去寻求这位能改变生命的主。如果我们的生命和没有信主之前没有任何区别,依然充满了自私、嫉妒、暴躁和各样的污秽,那么即使我们说得天花乱坠,别人也不会相信我们所传的福音,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对福音最好的否定。所以,每一个想要为主作见证的人,都必须先在上帝面前对付自己的生命,让上帝的话语来更新和改变我们,使我们的生命能够真正荣耀上帝,成为别人认识上帝的有效见证。

因此,不要将“见证”单单等同于“病得医治”“吃饼得饱”这一类,而是要在属灵生命上有切实的改变,这才是真正地为主作见证。不要将见证的意义缩小和狭隘化,要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认识。

教会应当对为主作见证这件事有所管理,比如事先要有相关的理解,不能任由一个不知道是什么人的人上讲台作见证。这种管理并非限制肢体分享的自由,而是为了确保见证的真实性与合宜性,避免偏离真理的教导或传递错误的属灵导向,以此有一个合宜的教会和信仰生活。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Nycholas Benaia via unsplash.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