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请他人代祷时,应当自己先投身祷告

作者: 肖朋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3月28日 22:17 |
播放

在我服事的教会中,每周都有至少三次的聚会。然而,在所有聚会中,每次参加祷告会的人数总是最少的。除了牧者和同工,每周来参加祷告的弟兄姐妹一只手就能数过来。而在每次祷告之前,带领祷告的同工都会把群里弟兄姐妹发出的代祷事项整理好发在群里,有的肢体提出请为自己的疾病祷告,有的需要为孩子的考试祷告,还有的为自己正在处理的官司祷告。可以说,每位弟兄姐妹都有代祷的需要,所以每次群里的代祷基本上会接龙到二十多项。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作为耶稣基督的肢体,应当彼此关心,互相为对方代祷。这不仅是一种出于爱心的服事,也是我们当尽的本份。

然而,在上周的祷告会中,我在和几位弟兄姐妹一同为有需要的肢体代祷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周提出为自己代祷的人,他们自己却从来不参加祷告会呢?”我想到在主日聚会之后,有一位弟兄几乎每次都会过来请我为他的婚姻代祷,然而,我却没有见到他来参加过祷告会,或是听他分享如何为自己祷告的经历。

想到这里,我意识到在弟兄姐妹的观念里似乎对“祷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自己祷告,自己就会得到越多的祝福。我相信的确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应该思想,上帝是掌管一切的主,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环境都是祂亲自安排的,为要使我们的生命得益处。所以,若是有千千万万的弟兄姐妹为我们祷告,但自己却不祷告的话,我们的生命会经历祷告带来的改变吗?故此,在思考之后,我认为当弟兄姐妹请别人为自己祷告,而自己却不祷告时,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将他人的代祷视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捷径”

在教会中,请别人为自己代祷的需要常常被当作一种重要的属灵支持。然而,在这些请求的背后,我们常常发现,请求代祷的人自己却很少真正花时间独自祷告。他们似乎更愿意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祷告上,而不是亲自与主倾心吐意。这种现象在一些新信徒中比较常见,当初信主的弟兄姐妹刚刚接触信仰时,对祷告的认识还比较陌生,因此更倾向于依赖他人的帮助。然而,这种依赖往往会演变成一种习惯。

然而,当我们思考这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时,有一种可能是持这种观念的人功利性地将代祷视为一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他们期望通过他人的祷告,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上帝的回应和帮助,而自己却很少主动花时间进行个人祷告。这种心态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当一个人面临健康危机时,他可能第一反应是先四处寻找教会中的牧师、长老或祷告小组,请求他们为自己代祷,希望上帝能立刻治愈他的疾病,而自己却坐在沙发上愁眉不展;又或者在经济困境时,他们期望通过他人的代祷,使上帝能马上为他打开一扇财富之门,来解决燃眉之急;再比如当发生家庭矛盾时,有人会给可信任的弟兄姐妹发信息,来求助大家为自己的家庭关系祷告。他们似乎认为,只要多一个人为自己代祷,就有多一层的机会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上帝的回应。

基督徒当然可以请别人为自己代祷,这也是上帝在教会中设立的一项蒙恩的途径,正如使徒雅各说:“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但若是只请他人代祷,而自己却不愿意祷告时,说明我们错失了祷告的本质,就是我们需要借着祷告的途径来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祷告不仅仅是祈求上帝的帮助,更是一种向上帝倾诉、经历祂恩典的方式。从亲身经历上帝对祷告的回应,以及与上帝建立个人的关系来说,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而当我们自己很少祷告,却把他人的代祷当做是一种达到目的的途径时,那么我们很容易将上帝视作是一个“解决问题者”,而非是我们生命中唯一当敬拜的君王。为此,即使有许多人会为自己祷告,但我们心中所关注的焦点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与上帝的关系;我们关注的是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非寻求上帝的心意成就。这样的心态,已经与作为基督徒的本质背道而驰了。

2. 将代祷的人视为一种“属灵权威”

在一些弟兄姐妹的心里,认为只有牧师、传道人或属灵长辈的代祷才有力量,而自己的祷告则显得微不足道。所以,他们将这些代祷者视为教会中的“属灵权威”,认为他们的祷告更有可能得到上帝的回应。

我记得有一位弟兄,他每次见到牧者都是说:“牧师啊,请你一定要为我祷告,有个人欠了我一百多万一直收不回来。”牧者回答他说:“那你有为自己祷告吗?”他回答说:“我祷告了,但是上帝一直没有听我的祷告,我知道上帝一定会听你的祷告,请你一定为我祷告。”

这种现象在教会中比较常见,其错误的地方在于弟兄姐妹错误地将教会中的牧者同工迷信的当做了一种“属灵权威”,认为他们的祷告一定会蒙上帝垂听。当信徒们遇到困难时,他会像寻求救命稻草一般请牧师或属灵长辈为自己祷告,而自己却在一旁默默聆听;当遇到急难时,他也是第一时间寻求牧师或属灵长辈的代祷,而不是先尝试自己祷告。他们似乎认为,只有这些“属灵权威”的祷告才能真正打动上帝的心。

我们需要更正的一个信仰的误区是,并非某个人比其他人的祷告更有权威,因为祷告的本质有三方面,分别是:祷告的对象——三一上帝、祷告的人必须有“信心”以及祷告的目的是“愿你的旨意成全”。而在祷告的人这方面,改教家马丁· 路得为每个基督徒提出了“人人皆祭司”的教导。这意味着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而不需要通过任何中间人,或是比自己更有权威的人才能蒙主垂听。虽然牧师和属灵长辈在属灵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智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祷告比普通信徒更有力量。上帝听祷告,不是因为祷告的人是谁,而是因为祷告的内容和态度。一个真诚、谦卑、充满信心的祷告,无论出自谁之口,都一定会得到上帝的回应。只是,上帝会按照祂的心意来回应我们的祷告,而非一定按着我们心里所求的成就。

在基督徒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自己无法胜过的艰难和挑战。在此之中,我们会倾向于先去向看得见的肢体分享,请求他们的代祷,而非先来到这位“看不见”的上帝的面前,来寻求祂更为真实的帮助和寻求祂的心意。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信 仰认识,我们应该知道,即使是一个信主一天的基督徒,他在祷告上的权柄与讲道的牧师是同等的;即使是一位在农村从未识过字的老奶奶,她的身份与这世上最伟大的属灵伟人一样,皆为上帝的儿女。愿我们都能认识这一点,并在教会生活中重新看待祷告这项重要的权柄,就是在请他人为我们代祷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先跪下来恳切为自己祷告。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Pexels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