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中,传道人的工资普遍不高,特别是在传统教会或偏远地区,很多牧者的收入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有位在农村教会服事二十年的老牧师告诉我,他每月的生活费还达不到当地最低的工资标准,有时候连冬天的取暖费都要精打细算,甚至为了几块钱而纠结为难。为此,这位老牧师的妻子不得不打些零工来补贴家用。虽然日子艰难,但他们夫妻二人从未向教会抱怨过。每当信徒问起他们的生活状况,老牧师总是笑着说:“不用担心,上帝的恩典一定够我们用!”
正是看到牧者的需要,许多弟兄姐妹会积极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牧师解决生活困难。在我们教会中,有位张阿姨经常会给牧师送些自家种的蔬菜。每次她都是清早采摘最新鲜的,用干净的袋子装好,悄悄放在牧师家门口;还有的弟兄姐妹会经常买一些油和米,搬进牧者家的厨房;也有的弟兄姐妹会悄悄地把一些“生活费”放进信封里,来支持牧者的生活和事奉。
我知道很多教会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就是教会无法为传道人提供足够的生活所需,所以牧者只能靠着信心,依靠弟兄姐妹的各种帮助来维持生计。关于如何看待对牧者的生活帮助,保罗说:“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心是上帝所喜爱的。”这些弟兄姐妹的帮助正是出于这样的初心,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单纯地想支持上帝仆人的事工。就像当年马其顿的教会,保罗称赞说:“他们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奉献慢慢变了味。有的信徒奉献后,会特别让牧师知道自己为他们夫妻奉献了财物;有的因为对牧者个人的生活帮助而期待在教会事务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当牧者没有听取他们对事工的建议和要求时,他们就会开始变脸,似乎是因为牧者领受过他们的爱心,却不知恩图报;更有人把奉献当作一种“赎罪券”,这些信徒长期不来教会,来了后先奉献,以为金钱可以弥补生命中对主的得罪。
我记得教会中曾有一位做建材生意的张弟兄,曾慷慨奉献一笔生活费给牧师,并说:“牧师,你安心服事,别为钱的事发愁。”他还拍着胸脯保证说:“这钱您随便用,不用考虑还的事。”牧师看见他的爱心,便感恩地领受了这份恩典。但当一年之后,教会翻新需要采购材料时,张弟兄坚持要求教会用他公司的产品。同工们比较市场价后,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而没有选择张弟兄卖的建材。张弟兄听到后,去到牧者家质问说:“我对你不薄吧?为什么不用我的建材?把我曾支持你的生活费还给我吧。”
牧者听后感到特别受伤,没想到这位张弟兄的生命是如此不成熟,竟然将个人的恩情与教会公共的服事混淆在一起。他在伤心之中跪下来祷告,求主怜悯他心里对这位弟兄所产生的怨恨,也求主改变这位弟兄的生命,让他认识到奉献的本质是带着感恩的心甘心乐意地献给主,而非在其中掺杂个人的感情和利益。
这次事件让我认识到,有些人的“奉献”更像是一种“情感投资”,像是一种利益交换。今天奉献一点财务,明天就期待能得到教会的特殊关照;这个月奉献,下个月就希望能在教会事务中有更大的话语权。这种心态就像在银行存钱,总盼着能“连本带利”地取回。但在上帝的国度中并非是“商业银行”,奉献也不是在定期存款。这样的奉献,已经偏离了上帝的教导,因为是出于个人的私欲,而非出于感恩的心。正如主耶稣曾称赞穷寡妇的两个小钱,却严厉责备法利赛人:“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可见,这种掺杂着个人利益的奉献本质上是上帝所厌恶的。
那么,作为基督徒,我们该如何建立正确的奉献观呢?
首先,我认为基督徒应当明白奉献的真正对象是谁。我们虽然是将奉献放进教会的奉献箱中,或是用来支持牧者的生活,但本质上最终奉献不是给某个人的,而是献给了爱我们的主,领受奉献的人也并非是从我们的手中领受,而是从主的手中领受这份恩典。
正如该隐和亚伯一同向上帝献上祭物,但上帝看中的却非祭物,而是看中奉献者的心。这正如保罗对腓立比教会所说的:“你们的馈赠是极美的香气,为上帝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保罗特意强调这是“极美的”,因为腓立比教会是在患难中,仍然存着大喜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
其次,我认为在奉献之前,我们应先省察自己内心的动机。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出于爱上帝、爱人而奉献吗?还是为了让人称赞我?我是否期待用奉献换取某种上帝的祝福或教会的特权?比如在教会中有特殊地位?如果我的奉献没有被人“看见”,我是否仍带着感恩的心甘心乐意地奉献给主?
我们知道人的心是复杂且变化多端的,我们无法轻易分辨潜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有罪的动机。正如先知耶利米所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因此,在我们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应当先跪下来祷告,察验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上帝的心意。当我们察觉到自己带着利益交换的心态时,应当立刻向主回转,请求祂赦免我们的罪,洁净我们的心,使我们因主的爱而甘心乐意地献上自己手中的一切。
所以,我认为相比于我们手中有限的奉献,上帝更看重的是我们内心是否出于爱和信心。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表,而耶和华却是鉴察人的内心。因此,在我们奉献之前,我们应当先奉献自己的心,就像将奉献放进奉献箱之前,应当先将我们的心献给上帝。
最后,我们应当学习无条件地奉献,而非带着各种条件和利益交换。我认为,真正的奉献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就停止对孩子的爱;又像上帝对我们的爱,祂并不因人的悖逆就收回救恩,改变祂的应许。我们奉献给上帝家中的事工,就当存这样的心志。正如牧师所说,上帝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所以我们也应当毫无条件地爱祂,否则这就变成了一种利益交换,而非出自基督的爱。
我相信每位基督徒在经历了主的爱和恩典之后,都会有感动将自己最好的献给主。但在上帝眼中,比我们的奉献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一颗爱祂的心。因为上帝没有任何缺乏,祂要的是我们一颗对祂心存感恩和敬畏的心。正如先知弥迦所淳淳教诲劝诫我们的话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