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试论《圣经》对海子创作的影响

作者: | 来源:落毛凤凰的博客 | 2012年03月27日 03:07 |
播放

海子的生命历程很短,他的创作生涯也很短,西川说他大概是在大学三年级时开始诗歌创作的,从1982年到1989年不过七年左右的时间。不过,海子的诗歌成就却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其原因之一我认为是海子广泛地吸收了中外历代文学资源的养分,再加以自己天才的融化,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诗。在这些众多的文学资源中,《圣经》是极为重要的一部,海子卧轨自杀时身上带了四本书,其中有一本即是《圣经》,其对海子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圣经》对海子创作的影响大致体现在诗学理念、意象内容和诗作结构三个方面,下面分点论述:

一、              诗学理念

    对海子而言,写诗是一个“冲突、对话、和解”的过程。他的创作和死亡都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诗学:一份提纲》里他说“我写长诗总是迫不得已。出于某种巨大的元素对我的召唤,也是因为我有太多的话要说,这些元素和伟大的东西总会胀破我的诗歌外壳。”[1]1038就像耶稣有上帝的指示而传道一样,海子受到了诗神的召唤而写诗(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自己要写诗的主体意识,相反海子有很强的主体创作意识,正是主体欲望和外界召唤的结合才成就了海子的诗)。

    这个“冲突”就是现实和诗歌的冲突,现实似乎越来越不需要诗了,现实把诗歌抛弃的越来越远,现实背弃了诗和诗神,而海子则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渴求诗和诗神的冲突的个体,他要作诗神的使者、诗国的耶稣,他要把诗神的教义传播:“海子在意念上扮演着诗的王国的‘弥赛亚’。他在《耶稣(圣之羔羊)》中写道:‘从罗马回到山中/铜嘴唇变成肉嘴唇/在我的身上  青铜的嘴唇飞走/在我的身上  羊羔的嘴唇苏醒’。在这里,诗人…感到‘圣的羔羊’的使命落到了‘我的身上’…有了这样的使命感,诗人便开始传他的诗的天国的道,他说,‘在幽暗中我写下我的教义,世界又变得明亮’。”[2]82

    这个“对话”就是他与诗神的交流过程,就是他领悟诗神的旨意进行布道的创作过程。海子的创作是一种燃烧生命的激情式写作,西川在《怀念》中说,“海子每天晚上写作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1]8创作对海子而言就是一次血的洗礼,他自己说“而生产(即创作—笔者注)不像博尔赫斯所认为的那样,是循环而污秽的。它是一种血洗的痛快,是一种慷慨和诗人的节日。”[1]1024他把诗性的创作主体分为两类,一类用抽象理智来自我流放,来建造理智的沙漠之城(如卡夫卡、乔伊斯、塞尚、弗洛伊德等);另一类是深渊圣徒和早夭的浪漫主义王子(如凡·高、雪莱、荷尔德林、叶塞宁、尼采等),他们“都生活在这种原始力量(诗性、神性—笔者注)的中心,或靠近中心的地方,他们的诗歌即是和这个原始力量的战斗、和解、不间断的对话和同一…这种对话主要是一种抒发、抒发的舞”[1]1043——这个抒发就是他们各自的创作。

    这个“和解”就是诗人在“冲突、对话”之后的选择,以自身的毁灭来主观地消除矛盾与冲突,如同耶稣为宗教献身一样,他要为诗歌献身。“我要写‘他’,一个大男人,人类之父…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和我一样。”[1]1034无疑,这个失败的英雄就是耶稣或耶稣那一类的人物,就是他崇拜的对象。所以,诗人最终选择了自杀(也许海子自杀的原因很多,但为诗歌殉道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他精心选择了一段慢车道,从容地将身体卧入,让火车把自己精确地裁成两段,海子的身体与铁轨交叉成十字架——一个通向天国的十字架!”[2]81这种死亡方式和这个“十字架”是不是确与耶稣有关还难以判定,但本质上他却和耶稣一样,为了自己的“道”而走向了死亡,甚至是重生、永生。诗歌的耶稣由此诞生,他解脱了,再也不必生活在现实与诗歌的冲突中了,他升入了诗的天国。

    海子用他的创作,完成了一次诗歌的传道与殉道,在《太阳·七部书》的最后一部《弥赛亚》(弥赛亚是“基督”一词的希伯来语音译,写完此诗时距海子的自杀不过三个多月的时间)中他写到“谨用此太阳献给新的纪元!献给真理!/谨用这首长诗献给他的即将诞生的新的诗神//献给新时代的曙光/献给青春”。他为自己想象了一个自己死后诗性复归的世界:“灵性必定要在人群中复活。复活的那一天必定是用火的日子。胚芽上必定会留下创世的黑暗…我向田野深处走去,又遇见那么多母亲、爱人和钟声。”[1]1022他自己就像耶稣一样复活:“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1]540

    他的整个诗学目标可以概括为拯救:耶稣拯救人类,而他拯救诗歌。他要用自己的创作,在尘世为诗歌建造一座大厦。“可能诗仍然是尘世。我依然要为善良的生活的灵魂歌唱,这些灵魂不需要地狱…我们寻求互相庇护的灵魂。我仍然要在温暖的尘世建造自己就像建造一座房子。”[1]1026

二、              意象内容

    翻看海子的诗歌,你肯定会发现,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圣经》中的意象。海子说“诗有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真诗(大诗)”[1]1037,前一部分即抒情小诗,后一部分即叙事史诗。不论是他的小诗还是大诗,都受到《圣经》的影响,含有很多《圣经》里的意象。

    先看他的抒情小诗中出现的一些意象:

    在海子的抒情小诗中大量出现鸽子、苹果(树)、蛇、火、天堂等意象,其意义当然并不一定全与《圣经》里的相关,但其中大部分受圣经故事影响则是肯定的。如鸽子:“那两只白鸽子”、“鸽子的后脑勺”、“美丽笨拙的鸽子”、“白鸽白鸽你别说”、“野鸽子”等;蛇:“蛇和阳光同时落入美丽的小河中”、“燕子和蛇”、“丑女人脊背上有条条花蛇”、“我的梦之蛇”等;天堂:“相聚在天堂”、“天堂的桌子”、“我的孤独如天堂”、“一眼望见天堂里诗人歌唱的梨花朵朵”、“使人魂归天堂”等。[1]3,16,159,190,405;p42,54,56,366;p109,117,200,366,419

    上帝的七日是创造的七日,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里说“在上帝的七日里一定有原始力量的焦虑、和解、对话,他对我命令、指责和期望。伟大的立法者…在上帝的七日里一定有幻想、伟大诗歌、流放和囚禁。”[1]1039-1040所以,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含“七”的意象①:“七个未婚的老头”、“北斗七星”、“七座村庄”、“七只绵羊七颗星辰”、“七种蓝星”、“北方的七座山上”、“北方的七位女儿”、“闪电中的七人”、“七姐妹”、“七个黑孩子”、“七个歌手”等。[1]91,196,196,197,199,247,441,466,471,980,1013

    另外,耶稣受难日的数字十三,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数字,特别是在《太阳·七部书》中:“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箭壶里还有十三只箭”、“十三反王”、“风神十三姐妹  乳房十三”、“十三颗头颅”、“十三个黑猩猩”等。[1]139,788,835,976,979,980七部书的写作时间跨度很长,但七部书完成后,海子也很快走向了自己的受难日,我想这肯定不能仅仅用偶然或巧合就能解释的。

    海子的长诗代表作是《太阳·七部书》,这是他用力最多也是最满意的诗作,七部书依次是《太阳·断头篇》、《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札撒(残稿)》、《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太阳·弑》、《太阳·诗剧》、《太阳·弥赛亚》②。这是一个囊括了几乎所有古代伟大史诗版图的巨大的诗歌帝国,海子是想借此——经过自己的融汇——重新创作出伟大史诗来,至于他的目的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姑且不论,但他选以“七”部的结构和以《弥赛亚》篇为结尾的安排,可以看出这部史诗也是深受《圣经》(当然,也还有其他很多诗歌资源)影响的。在七部书内各部的具体内容中也多次出现了地狱、天堂、牛奶、蜜蜂、羊毛、蛇、火、黑暗、果园、鸽子、乌鸦等意象。最后一部《弥赛亚》标题下有一个说明:“《太阳》中天堂大合唱”,在这一部里,诗人描绘了一个天崩地坼、石火雨雪纷飞的世界毁灭又重生的景象。诗人甚至画出了一架天梯连接天地的示意图,“根据先祖雅各的梦,上帝‘站在梯子以上’对他说(《创世记》28章13-14节):‘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3]118这是一个上帝即将降临的场景,《创世记》里的记载是“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不过作者把天梯上的使者们换成了铁匠、石匠、打柴人、猎人等凡人,这一次要降临的不是上帝而是诗神:“谨用此太阳献给新的纪元!献给真理!/谨用这首长诗献给他的即将诞生的新的诗神”[1]933、“让我再回到昨天/诗神降临的夜晚…1988年11月12日诗神降临”[1]934。

    一些抒情小诗的篇名都与《圣经》相似,如《旧约·以赛亚书》中有《耶路撒冷的重建》和《葡萄园之歌》,海子写有《重建家园》和《葡萄园之西的话语》。有一些诗作中的具体词句还直接引自《圣经》,《创世记》里有“神说:‘要有光’”,《太阳·土地篇》第六章《王》有“王  请开口言语  光——要有光”。[1]686

三、              诗作结构

    西川说:“海子的创作道路是从《新约》到《旧约》”,[1]9马利安·高立克把它理解为海子是“先读《新约》再读《旧约》”[3]117是不对的,西川的意思是说,海子的创作道路是由抒情小诗走向叙事史诗的,“《新约》是思想而《旧约》是行动,《新约》是脑袋而《旧约》是无头英雄,《新约》是爱、是水,属母性,而《旧约》是暴力、是火,属父性…于是海子早期诗作中的人间少女后来变成了天堂中歌唱的持国和荷马…海子期望着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1]9海子自己也写到,“考虑真正的史诗/于是我先写抒情小诗再写叙事长诗”[1]617。“他记写了自己走上这一路程的起因和最终的目的地”[4]73,虽然燎原在这里是论述海子由中国文学向中国文化突进的过程,但把这一突进策略移到海子对《圣经》(由《新约》突入《旧约》)的领受化用过程也是成立的。这是一个创作的演变过程,而非阅读的顺序问题。

    “《太阳》的结构设计‘吸收了希伯来《圣经》经验’,‘《弑》有《列王纪》的印迹’,‘《弥赛亚》有《雅歌》与《耶利米哀歌》的印迹’。”[2]80海子自己在诗作里表达过:“圣书的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圣书的下卷肮脏而欢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 的圣书,是我重又开辟的肢体/流着雨雪、流水在二月”[1]508-509。在这段带自白特点的诗中,我们可以明确无误地看出《圣经》对海子的巨大影响。

    可以说,海子的诗歌是全方位地受到了《圣经》的影响,甚至或许《圣经》是对海子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海子是一位脱离了本民族文学传统的非常“欧化”、“西化”的诗人,相反,他是一位民族化、本土化做得很好的一位诗人。他全方位地借鉴、吸收、融汇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优秀文学资源,并最终产出了自己的诗歌,这些诗作也必将成为中国新诗史上不朽的经典。

注释

①这里参考了文献[2]第82页的相关内容,并作了部分改动和补充。

②骆一禾和西川对《七部书》的篇目有不同看法,这里选择的是西川在文献[1]中的说法,具体可以参阅文献[1]第1168页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海子.海子诗全集[M].西川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 叶蓉,[斯洛伐克]Jana Benická.论《圣经》对文革后几位朦胧诗人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

[3]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立克.以《圣经》为源头的中国现代诗歌:从周作人到海子[J].胡宗锋、艾福旗译.《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

[4]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

注:本文转载自“落毛凤凰”的博客,链接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f24650100wvnd.html。文章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其观点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不代表本网的观点或立场。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