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自12月份相继在北美,韩国,香港上映以来,收到一致好评,甚至打破自2003年来音乐剧从未在口碑和票房双线成功的“魔咒”。不过这一成功背后,背后却也经历了众多波折和压力。
据综艺报介绍了《悲惨世界》拍摄背后的艰辛历程,从起初选择将音乐剧改变为电影是否会收益的压力到拍摄压力等等一系列过程,足以让人观众明白这一鸿篇巨制的来之不易。
2003年,由音乐剧改编的电影《芝加哥》(Chi cago)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掀起好莱坞音乐剧改编风潮。但其后的作品却屡战屡败,从2004年的《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到2007年的《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及2009年的《华丽年代》(Nine),这些大热的音乐剧均沦为电影票房毒药,鲜有收回成本之作。
因此,当英国进行时电影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表示将把音乐剧《悲惨世界》搬上大银幕时,所有人都为公司负责人蒂姆·贝文(Tim Bevan)和艾瑞克·费纳(Eric Fellner)捏了一把汗。
当然,费纳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悲惨世界》的投入成本相当高,即使在英国大幅税惠政策的支持下,其制作预算仍达610万美元。考虑到那些失败者的前车之鉴,费纳用一套相当复杂的电脑程序对这部电影成功的可能性做了推演――从1997年开始,每部由进行时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都曾经过这套程序的严格“考量”。
简单来讲,该程序就是把各项与电影相关的数据输入电脑,利用程序运算,估测最终能收获的票房和风险。费纳并没有透露测算的结果,他说:“这些数据仍然都是预测,不能真正代表未来。”
像很多成功的电影公司高管一样,决策者的“直觉”或许才是最关键的。环球影业联合主席唐娜·朗利(Donna Langley)说:“我们进行过研讨,这部电影的原作知名度相当高,再加上堪称豪华的演员阵容,结果绝对值得期待。”唐娜的直觉出众,2008年,她曾经果断拍板上马了将音乐剧《妈妈咪呀!》(Mamma Mia!)改编成电影的计划,最终这部电影在全球收获6.1亿美元票房,成为近年来惟一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改编电影。
为了在年底的北美电影颁奖季中造势,环球影业11月曾在纽约举办了一场点映活动。约100名业界人士和媒体记者受邀观看了这部影片。从映后的影评看,《悲惨世界》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不少媒体认为,这部影片十分有望成为继《芝加哥》之后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又一歌舞题材影片,导演汤姆·霍珀也很有可能收获一个最佳导演奖提名。《好莱坞报道》的评论称,片中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丝毫没有削弱歌舞片的特色,两者互为补充。“影片甚至可能会获得比肩《泰坦尼克号》和《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的14项奥斯卡提名。”
宣传
这部时长2小时38分钟的电影讲述了男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原著小说的精彩程度自不必多言,自上世纪80年代小说被改编成音乐剧后,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的舞台上大获成功。对进行时电影公司而言,如何将这二者融合成电影语言并让观众接受并喜爱,绝对是个艰巨挑战。
在为电影“规避风险”方面,环球影业没少下功夫,如今的几位主演:休·杰克曼(Hugh Jackman)、拉塞尔·克劳(Russell Crowe)、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阿曼达·塞弗里德(Amanda Seyfried)和萨曼莎·巴克斯(Samantha Barks)都是经过多轮试镜和筛选之后的佼佼者,其中的新秀巴克斯更是一路杀过15轮试镜才最终入围参演。这个强大阵容的票房影响力基本可以覆盖各年龄层的观众。
早在今年夏季档以前,环球影业就与美国“帝王院线”(Regal Cinemas)签订合同,预订了该院线4分半的映前广告时间用以播放《悲惨世界》的预告片。此外,环球影业还找来了音乐剧版《悲惨世界》的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加入宣传阵容,以吸引音乐剧迷们的关注。Face book上,电影《悲惨世界》的官方主页目前已有百万粉丝。《悲惨世界》的预告片也出现在了电视上――环球影业分别在较受女性观众青睐的《与星共舞》(Dancing With the Stars)和《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以及男性观众热衷的美国橄榄球职业联赛(NFL)和美国篮球职业联赛(NBA)转播节目中购买了大量广告时段。
除了常规宣传,拍摄过程中的新闻也不断见诸各类媒体,诸如“海瑟薇为演芳汀剃光头发疯狂减肥”、“演员在片场唱到喉咙沙哑”之类的花边新闻,让影片从开拍起就受到持续关注。
幕后
2009年,英国进行时电影公司的费纳和拥有电影改编权的麦金托什公司项目负责人尼克·阿洛特(Nick Allott)共进午餐,费纳对《悲惨世界》很感兴趣,回到公司就开始与同事商讨此事,但是项目的推进并不顺利,虽然得到了麦金托什的支持,但费纳获得改编权仍然经历了不少曲折。费纳回忆:“签《悲惨世界》这种名著的改编合同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大概从2009年底就开始接洽,到2011年中旬才差不多谈妥,其中一些条款直到拍摄的时候还在修改。”
拿到改编版权后,进行时电影公司的开发部负责人黛布拉·海沃德(Debra Hayward)找到了好莱坞资深编剧威廉·尼科尔森(William Nicholson),他曾经因《角斗士》(Gladiator)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
尼科尔森说:“人们总以为写剧本就是写对白,其实不然,写剧本要搭出一个前后连贯的故事框架。当然《悲惨世界》的故事框架已经很完整了。我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为观众呈现的效果,要和他们在舞台上看到的一样。换汤又换药,是自找麻烦。”
在决定对音乐剧版本《悲惨世界》的框架元素进行保留后,尼科尔森在六周时间内完成剧本初稿,他增加了一些念白场景,着重描述人物情绪以及剧情发展。
到了这一步,费纳和贝文要开始另一个关键步骤了:找导演。
正巧,尼科尔森曾经和汤姆·霍珀在《曼德拉:漫长的自由之路》(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中合作过,于是2010年年末,尼科尔森就《悲惨世界》与霍珀进行了接触。当时,霍珀因《国王的演讲》势头正盛,但《国王的演讲》仍属小制作影片,《悲惨世界》这种大项目对霍珀的诱惑不言而喻。
霍珀说:“我很清楚自己想拍一部情感更加丰富的电影。”他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去掉所有念白,只留唱白;二是要求所有的唱段都采用现场录音。他解释说:“我问自己,一部音乐剧如果看上去很假,是因为演员用唱歌代替了说话,还是因为他们用对口形来代替现场表演?如果对口形,出来的效果在情感表现上会打折,缺乏说服力。”
得到制作人和环球影业的同意后,霍珀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影片制作中,在2012年3月19日正式开拍以前,霍珀几乎将全部时间都用在了选角试镜上。
杰克曼是第一位对主角冉·阿让(Jean Valjean)感兴趣的演员。2011年6月的某天,杰克曼和霍珀在纽约进行了首次会面。按照原安排,杰克曼只要表演三、四段冉·阿让的唱段就可以了,没想二人一见面就讨论得火热,杰克曼说:“试镜进行了三个小时,后来我不得不举起双手作投降状说,‘我真得走了,我得哄孩子睡觉去了。’”
选定杰克曼以后,接下来要确定的是女主角芳汀的人选。汤姆·霍珀与安妮·海瑟薇的会面气氛微妙,巧的是,海瑟薇的母亲曾在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美国巡演中出演过芳汀。
海瑟薇说:“我的年纪成了最大的障碍,出演芳汀我不够成熟,可又没小到能演芳订的女儿珂赛特(Cosette)。所以我决定按照以前我特别想得到某个角色时的作法行事――我假装暴躁,要求我的经纪人无论如何想办法让我跟导演见一次。”同杰克曼的情况一样,霍珀和海瑟薇的会面也持续了几个小时才结束。但海瑟薇还不是放心,她说:“如坐针毡,足足等了一个月,不过他们终于还是联系我了,接到消息时我如释重负。”
得到芳汀的角色后,海瑟薇想尽办法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她请来专业人士为她分析角色的心理,还进行了疯狂减肥――在开拍前3周,她减掉了10磅,而在开拍后,随着情节的推进,几乎完全不吃任何东西的海瑟薇又减重15磅。
而休·杰克曼除了要在开拍前减掉15磅以符合冉·阿让刚刚出狱的状态之外,还要在这位主角东山再起衣锦还乡的时候增肥30磅。杰克曼开玩笑说:“增肥的阶段,我只好见东西就吃,这电影要是有拍摄花絮,估计一大半时间都能看到我在打嗝。”
当演员们各自做着功课时,剧组工作人员开始着手选择取景地,故事原本的发生地巴黎已不适合拍摄,因为那里已经找不到1815年到1832年的影子。斯图尔特(Eve Stewart)是影片的场景设计师,他在法国各处游荡了6周,最终决定在伦敦西边的松林制片厂(Pinewood Studios)里直接搭景。
斯图尔特解释:“书中描述的建筑都十分高大,且全部是中世纪风格,这些场景实在找不到。”在搭建场景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书中那条巴黎主街,整条街有75米左右,还要在两旁搭出能够跑进跑出的建筑。在最紧张的时候,片场同时有20位泥水匠、40位木匠、40位炼钢工人和40位粉刷工同时工作。”此外,斯图尔特还安排人从渔市运来了整车的臭鱼和海藻,为街道加上腥湿肮脏的旧巴黎感。
开拍以前,所有演员都接受了为期7周的培训,导演霍珀说:“大家都知道自己需要练习,一天要拍好几场,需要事先充足的发声训练。”到3月份电影正式开拍,演员们的表现都十分出色,不过另外一位男主角拉塞尔·克劳也抱怨过:“我估计没有一个人真正意识到‘所有唱段都要现场录制’意味着什么,把一首歌从头到尾唱40遍,绝对会让人精神崩溃。我唱到后来声音开始沙哑,但这时角色的感觉也真正出来了。”
让霍珀欣慰的是,所有主要演员的嗓子都保持了良好状态。68天的拍摄,用休·杰克曼的话来形容,就是“悲惨的情感体验。不过最终仍然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现在,这部汇集了很多人努力的电影即将接受市场和观众的检验,预估的3亿美元票房能否达成将在未来两个月见分晓。
北美年底电影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在圣诞节档期里,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执导的《被解放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和《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都将先后上映。
除了战胜别人,《悲惨世界》还需要战胜“自己”――由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不少,最早一部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但截至目前这些影片未有一部获得票房成功,最近的一部,1998年由连姆·尼森(Liam Neeson)主演的英文版电影,只收获了可怜的几百万美元票房。
不管票房成绩如何,对于参了与这部电影的人来说,拍摄《悲惨世界》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经历,正如拉塞尔·克劳所说:“拍《悲惨世界》是一场奇妙的经历,不管是挑战、收获还是在拍摄过程中结下的情谊,都是难以忘怀的,以后我拍每一部电影时,可能会都想起拍摄《悲惨世界》的这几十天。”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