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如今在很多城市都能看见,就连小编老家这样的三线城市,也有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流行,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它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肆意破坏。据法制晚报报道,北京朝阳区某维修点就有近3000辆被破坏的共享单车,近10位修车师傅每天要修数百辆。
就在日前,小编还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两个大男人视频直播破坏共享单车的经过。这两人一个录一个将一辆单车拎起来丢至湖里,瞬间单车沉入湖底不见了踪影。两个男人的行径遭到了网友们的纷纷谴责,都表示这样的行为实在不够道德。
且先不论这两个男人做出此番举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哗众取宠还是炒作,我们今天先来看看,一个人怎样才能算是“有道德”。
说到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德”?
在百度百科里,有对道德这样的解释: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从以上的解释不难看出,道德其实也就是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变数,当一个人破坏公共秩序,或是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已的事情时,他会被人评判为“缺德”。
那么,人为什么需要有道德?
其实,人的思想多数都是首先以自身利益出发。在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出于对利益最高化的考虑,一般会希望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来行事。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行事,人逐渐建立起一套规范的道德体系、价值和意义,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这种道德观,也帮助我们与其他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和谐相处。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当有人通过不道德的行为谋取了他人的利益,与社会、与传统有冲突时,例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就会有公义的一方例如法律出来进行制裁。
二是人共同的需求是需要在道德的约束下满足的,例如亲情友情爱情,但当有人踏破道德的底线去寻求这些时,守在道德线内的人会被欺骗、被伤害等等。
道德从何而来呢?
白岩松曾说过,人心是很复杂的,每个人心里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和制度。
但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随着我们社会阅历的增加,我们会逐渐发现,环境、制度,甚至是法律都无法约束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老人摔倒了不敢扶,怕被讹;开车出门行车记录仪一路跟拍,怕撞见碰瓷;穷苦老人乞讨不敢给,怕被骗;还有黑心商家为了多赚钱无所不用其极,能吃不能吃的全往食物里面添加……
道德的尺度和标准似乎越来越抵不过金钱、物质的诱惑,它在人的心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那么,道德还要从何而来呢?
此前,有一位教会的姐妹与小编聊天时,她说:“人有道德还不行,还得有宗教信仰。信仰约束道德,给道德的底线上再加一把锁。没有信仰,人这道德遇到特定的环境和事情时,底线说开就开了。”
宗教信仰如何给道德底线加把锁
说到宗教信仰和道德,这个话题就深远而宽广了。今天小编不说大范围,只聊一聊信仰如何给道德底线加把锁。
我们都知道,以色列人遵行神的律法,神在西奈山给与摩西十诫命:不可拜别神;不可雕刻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当守安息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不可贪恋他人财产。以色列人谨守十诫命过敬虔的生活,殷勤工作,并守安息日……
在圣经《加拉太书》5章22-23节里也说到:“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当一个人去信仰上帝的时候,他爱上帝,就会愿意遵行上帝的旨意去行。
上帝让人“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弥6:8)”,上帝又让人“彼此相爱”,正如他爱我们一样。我们信仰之后,去寻求上帝,寻求他身上的仁爱、和平、公义、信德、怜悯……我们也会效仿他那样去过一个仁爱喜乐和平的生活。信仰不仅仅是对道德有了更深层次的知道,也让我们对“真善美”有了更广意义的追求。
雨果曾说过:“信仰是人们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信仰不是迷信,对物质或其它事物的追求也不属于“信仰”。当然,我们有自身的道德标准,但当有信仰加固时,我们的灵魂会得着更深的平安和喜乐。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