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均很匮乏的年代。
从我自己小时候能记事开始,父母就一直为全家的基本温饱问题日夜操劳。即便这样,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至于我们年幼时候阅读的书籍,也匮乏得可怜,家里除了一些小人书和几本《语录》,基本搜不出更多的书籍。家里和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也就是在几个固定的频道中反复切换。回想起那个年代,购买和阅读书籍,几乎是一种奢侈。
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幸运地考上了省内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当走进大学图书馆,我第一次看到图书馆里那一排排高高伫立的书架围起来的书城,心里感到一阵莫名的激动和欣喜,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个人成就生命的开始;阅读的选择,即是生命的选择。大学四年,是我真正阅读生涯的开始。
我在大学求学期间,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态度?
当开始学习中国哲学的时候,阅读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圣人人格深深吸引了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者襟怀一直是年轻如我的人生梦想,心向往之。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发现儒家的生命理想在现实中往往会显得教条和局限,儒家的经典更多的是条文说教而无法彰显出生命的丰富。尤其是发展到后期的程朱理学,读书人都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程朱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个人生命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渐渐地,儒者的圣人理想与我渐行渐远。
后来读《庄子》,庄子思想映射出的宁静光辉契合了我的性格特点。庄子哲学轻视物欲的奔逐,倾向于精神的无限自由,把不受羁束的自由生命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作为当年的大学学子,对身心自由的追求让我对庄子的人生理想也倾慕不已,《庄子》也确实对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反复阅读《庄子》后,我却失望地发现:庄子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了。茫茫人海,各人浑浑噩噩像乌龟似的爬来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东奔西窜,如果把世间的一切都看开了,人就会不屑于任何事物,任何行动。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笑声下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进入到“每件事焉似丧其耦”的境况,那么个人和社会就将陷入完全的静止,整个世界都将陷入倒退的状态之中,这与我们现在高度发展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人如果太过沉迷于《庄子》,将会被整个世界抛弃。
大学后期,自己又开始阅读西方哲学著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西方哲学有关人生的理论趋于理性,但是阅读原著文字却显得干枯晦涩,阅读越多,心里却越加迷惑,大脑渐渐成为各种思想、哲学、人生理论的跑马场,时而清晰,时而混乱,心灵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和平安,生命该如何读过,人生该如何选择,我的心中依然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虽然我不断地在阅读西方的哲学著作,但对于西方哲学著作中反复提到的《圣经》,却没有阅读过。因为我当时一直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对于宗教有一种天然的抵制。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上街购物,正好路过一所教堂,可能是出于好奇,我和同学一起走进了那所教堂,虽然教堂没有讲道,我还是从教堂的售书处买了一本黑色硬壳精装繁体竖排《圣经》,正是这本《圣经》,让人生的一扇门悄悄向我打开,光亮渐渐充溢了我的心灵。
当时的我正处在心灵的困苦期,精神生命无处安顿,和女朋友也刚刚分手,就业找工作也不太顺利,投送了几十份简历毫无音讯,登门自荐不时受到冷漠地拒绝和对待,心情一直处在郁闷状态之中。有一天,我阅读到诗篇的章节:“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46:1)“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诗27:1)一股暖流突然充溢着我的心灵,这些《圣经》的经文让我得到了真正的感动,我感觉到自己的精神有了莫大的依靠,一行热泪不知不觉地顺着我的脸颊流淌下来。
从此,这本《圣经》成为了我永远的精神陪伴,因为我时常能在《圣经》找到安慰,找到依靠,找到力量,找到与我精神生命的契合点。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图书馆,无论是听道还是参加团契,我都渴望在《圣经》寻找我生命的活水源泉和生命的光亮,让光亮照耀在我的人生道路。“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这本《圣经》陪伴了我将近二十年,它留下了我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做下的笔记、划线,有的书页被我翻烂。《圣经》的阅读,承载了一位基督徒寻找鲜活生命过程中的反复体验与思考以及对生命的体悟,即便到了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我依然会经常摩挲着这本《圣经》的书页,仿佛会想起青年时代,那最初品尝主恩的甘甜滋味,体会到那段青涩的青年岁月的无奈、温暖和美丽。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