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请善待我们的孩子!勿再让原生家庭成为伤害之地

作者: 申羔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6月26日 08:45 |
播放

编者按:
本文是一位90后的基督徒弟兄在自己挣扎和寻求中对原生家庭的思考。这位弟兄出生于河南农村,自己经历和看到、听到不少底层社会中原生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的各种自觉和不自觉的伤害,所以感慨良多,自己也希望奋力挣扎从这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故此借着阅读和文字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第一次接触到“原生家庭这个词是在一本书上――《爱是一种选择》,当时在心灵上因为这本书受到很大的冲击。

再后来读《巨婴国》时,心理学家武志红也在他的《巨婴国》里推荐这本书。原生家庭的话题好像时不时的就会被大家拿出来讨论一次。原生家庭之所以被关注,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更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心灵上所造成的伤害也许会沉重到让人无法承受,有时甚至震惊到让人泣血的地步。

到底何为原生家庭?
——原生就是孩子从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生活所生长起来的那个家庭环境。

对孩子来说,家庭中最主要的角色当然是“父母”。对于很多在原生家庭中受父母之害的人来说,也许“天下父母皆祸害”这样的话说的可能有些过激,但足以表达一种对天下父母和原生家庭的悲愤。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毫不夸张的说,完全可以是毁灭性的。

在中国这个以孝道为背景的大环境里,孝道本质上是很野蛮的一种文化,而中国家庭中的野蛮冰冷的家庭氛围又是一代传一代,在原生家庭中深受父母之害的人恐怕不计其数。在《巨流河》当中,齐邦媛老人的回忆里,因为自己幼时得病,被父亲送去医院,而留下心里阴影。后来父亲年老移居台湾,自己向父亲讲述时,父亲齐世英对自己的女儿说:“当时我把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一拿去给你看病,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很好的父亲。那个时候,谁知道那么小的孩子就有那么复杂的心理活动。”。齐世英在中国抗战时期,不遗余力的为中国的教育保留火种。这样伟大的一个知识分子,依然不曾留意现在流行讨论的“原生家庭”。

并不是说这样是好或不好,只是想说明,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似乎严重缺少了对原生家庭的注重,只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中对孩子内心的照顾与呵护几近空白。一代知识分子当中的精英都是如此,又何况是每天劳碌奔波,四处刨食果腹的芸芸众生,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个认知在现在社会里的很多家庭当中,依旧是一片空白。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给自己的孩子造成的伤害可以有多么沉痛,有可能需要孩子用自己半生甚至是一生,去在自己的内心里自我医治和消融。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绝对是每一位父母和个人都不能忽视的事情。一个原生家庭,关系到生长在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对于已为父母的人来说,自己给予孩子的家庭环境,和自己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可以很多程度上决定孩子会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事实就是这个样子,可听起来却有些危言耸听。也许会有人问:原生家庭给人的伤害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举一个简单而且应该是很普遍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就被人每天说“你不好”“你不行”“你很差劲”“你一无是处”,对一个人从小时候开始,这样每天对他说,说上十年、十几年、二十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人成年以后内心的自卑和失落,还有那种自己的无用感和没有价值感,恐怕不是简单的找几次心里医生就可以解决的。一颗心灵受到了十几年的语言暴力和贬低,他能活下来已经需要很大的勇气了。如果是自己的父母呢,一个孩子每天受到自己亲生父母的贬低和否定,甚至是暴力和欺辱,对一个孩子来讲,除了父母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人爱他,可是连自己的父母都这样的对他,认为他没有价值,他从父母得到的都是否定、贬低、欺辱,而且持续十几二十年。在这个孩子的内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无助和痛楚。

对自己孩子习惯性的贬低和呵斥,在我小时候的生长环境里几乎是常态,身边的人很多都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如此的成长起来的。也许会有人说,这也没什么呀,我的父母也一直都是这样。我想也不必在这个问题上浪费笔墨,主观一点的说,太多人都是在原生家庭里受了很重的内伤而不自知。

以这类事情为题材的电影、小说、各类的书籍很多,例如《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对于松子来说,父亲和妹妹爱她吗,当然。松子的父亲和妹妹死前还在问“松子回来了吗”?可是松子的一生,无疑是被父亲的“偏心”,妹妹的“出卖”给毁了,童年的伤痛,也许是家人无意给予的,却让松子承受了一生。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里的“松子”们的遭遇,肯定要比电影里的松子复杂得多。

再比如画家梵高的传记电影《至爱星空》,梵高之所以有那样的成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在梵高的童年里,妈妈只爱那个自己死去的哥哥――“文森特.梵高”,甚至自己依然被母亲用死去的哥哥的名字命名。梵高之所以有那样的艺术成就,他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能获得母亲的爱。梵高之所以自杀,无疑还是因为在自己童年的内心深处被母亲刺伤,感受到自己不被母亲所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造就了梵高敏感、懦弱而又极端的性格。成年以后的梵高,为了自己的画画事业,在经济上严重拖累了自己的弟弟。感觉自己没有价值,还是弟弟的一个累赘,于是他偷来了别人的枪,开枪自尽。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松子、梵高这类人只是特例中的特例,但若不是电影和这类书籍详细剖析了这些人的内心,展现在观众眼前,在旁人甚至他们自己家人的眼中,所看到的他们也就是一个让人讨厌、嫌弃的松子或者是梵高罢了。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这样的人呢?再主观地说一次,以我的眼光看真是太多了,只是很多人自己不觉得罢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恐怕没有一人能完全不受影响的超脱。

姜文在电影圈种给人的一直是大哥的形象,在近期参加的《十三邀》当中提及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说自己无法和母亲融洽的相处,无法使自己的母亲高兴,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姜文的脸上依然是对自己和母亲关系无法释怀的失落。“父母”是上帝为每一个设立的太重要的角色,无论失败或者是富有,恐怕都不能超脱。

几年前笔者曾有一个朋友,当时对我来说她的薪资真是高得惊人,而且据她自己所说,她每年只工作两个月,剩下的时间就是悠哉悠哉过日子了。在当时的我看来,她的生活只能是那种可望不可及,充满惬意的人生里才会有的。可是她自己却说自从她的爷爷死后,她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她觉得世界上没人在意她,没人爱她了。因为她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她丢给了爷爷,用她的话说就是世界上只有爷爷特别疼她,家里的人没有人在意她。她和父母的关系很差,觉得他们根本不爱自己。我甚至觉得她有很深的抑郁,因为她笑起来的有些不自然、甚至别扭,她说她的朋友也说她笑起来“很官方”。有些搞笑的是,她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哈哈”,希望自己能多笑一下。就像这位朋友,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混到了这个地步,有那么可观的薪资,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成功了。可是对于孩子自己来说,她每天承受的失落和痛苦,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治愈和弥补的。孩子也许很富有,但她的一生幸福感,毫无疑问是被毁了。无论事业多么的成功,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都不能用充足的物质和金钱抹去的。

《爱是一种选择》里有着特别繁杂的对在原生家庭中受伤之人的治愈方式,可是一般的人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花费在心理治疗上呢,每天都要忙着刨食呢。原生家庭对于经济充足的人都会造成如此的伤害,又何况每天被生活所逼无法消停的普通人类呢!每一个在原生家庭中受伤的孩子,都必须带着心灵里空虚尖锐的疼痛去奋斗,去拼搏。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没有那么容易就被完全的治愈,往往持续了整个童年,整个青春期,甚至是整个青年期的心灵伤痛,就算是了解伤痛的原因和来源,也无法轻易就得到治疗和抚平。试想想一个持续了十多年的习惯,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吗?更何况一个在原生家庭里被虐了十几年,每天被揍成重伤的心灵,伤痛的程度,根本不可能轻易就被治愈抚平。因为受伤而蜷缩了十几年的心里状态,怎么可能那么容易的就舒展开来。就算你了解了自己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被自己父母重伤,明白了伤害的原因之后,对于心灵的医治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许还是一个异常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可是人生短暂,又有多少年月可供人停歇恢复呢!无论你现在结婚生子与否,以后或现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下手轻一点吧,我想真正有意识的想毁掉自己孩子一生的人,毕竟是世间少有的。只是那种过于丧失理智的巨婴式父母,真的就只能看孩子的造化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