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历史回溯:理解与信仰的顺序背后是世俗权势的斗争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9月26日 19:26 |
播放

德尔图良的时代基督教处于发展初期,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受到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打压,在宗教上则受到其它异教的排挤,而在神学思想上,处于初建时期的基督教则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去回应希腊哲学的挑战,所以这个时候,基督教不论神学还是教义,以及教会组织都处于成长中。因此起初构建基督教神学架构和思想体系的教父神学家们,同时也是护教大师,他们从各个角度维护基督教不受异教思想和古希腊哲学的冲击,但是在回应这种思想的冲击中,基督教也不断建立自己的结构体系。

然而对基督教的冲击最大的不是政治上的压力,而是来自古希腊哲学思想和异教的冲击,尤其是诺斯替思想,这直接危机了基督教的福音内核,危机到耶稣自身在福音中的核心意义和形象,因此强调基督教信仰的优先性就成为必须。

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特质,让不成熟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还经不住哲学的考验,基督教神学所使用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古希腊哲学概念的内涵之中,所以先确定基督教信仰然后再去理性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在确定基督教信仰的优先顺序之后,希腊哲学便开始基督教化,从而基督教神学逐渐建立。

因此德尔图良提出信仰先于理解,因其荒谬而相信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德尔图良之后的神学家大都是秉持着信仰先于理性的神学原则。奥古斯丁在知识论和本体论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都是信仰先于理性这一原则的贯彻。在知识论上,奥古斯丁把知识区分为三种,只能相信而不能理解的历史知识,能相信也可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只有相信的神学宗教知识,而这三种知识中只有神学宗教知识是最高级的,因为这是上帝放在心灵里面的。同时奥古斯丁还提出本体论证明,大前提就是凡是最完满的事物必然包含着在存在的因素,上帝是最完满的概念,因此上帝是存在的。这和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是一样的。这种证明提出来之后,很多哲学家提出反驳,反驳的理由是心里想的与世界上存在的不是一回事。我心里想着一座金山,并不等同于我身边就有一座金山。但是在信仰先于理性的顺序之下,这种对上帝的心想事成还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宣布基督教为唯一合法的宗教信仰,基督教成为国教,在与其它异教的长期斗争之后,基督教终于打败异教获得唯一的合法性。至此之后,基督教的任务不再是回应异教和古希腊哲学的冲击,而是着手建立自己的国教体系,维护自己获得的政治特权,并争取更大的政治影响。因此信仰先于理解,信仰优先于理性开始由回应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而转变维护为基督教教会优先世俗世界教权先于皇权的权力结构。

与信仰先于理性相对应的是经院哲学中的唯实论,这个观点认为共相是真正的实体存在,而个体即殊相则是不真实的存在,我们的肉眼只能认识殊相,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共相,真正的存在。这是为基督教教会高于世俗政权的论证。既然只有上帝是真实的,其它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们所看到的的世界也不是真实的,因此世俗政府必须要服从罗马教会,因为教会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因此教会分享了上帝的真实,而最上帝的代表-教皇更是真实,因此王权乃至我们每个个体都要服从教会的权力。

因此信仰与理性的斗争,在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其它宗教和哲学的冲击威胁已经消除的背景下,开始为教会获取世俗权势服务,因此强调信仰的优先性,甚至违背常识提出心想事成的论证。而信仰先于理性的顺序更是让基督教内部产生很多迷信。

兴起于七八世纪的圣像崇拜就是其中一个迷信现象。

中世纪中期之后,欧洲政局逐渐稳定,经济获得发展,到了10、11世纪,西欧各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手工业作坊逐渐脱离农业而规模发展,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的市民阶层,因此基督教过去一统天下的权势势必受到质疑,同时世俗政府对教会的权势也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受到怀疑。

阿伯拉尔出生于法国南特的贵族家庭,他的老师是被传统教会赶出的哲学家洛色林,他们的观念是理性先于信仰,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真正信仰。在他看来“在教会的教父们的无数著作中有不少表面上的矛盾甚至难解之处。我们崇拜他们的权威不应该使自己追求真理的努力停滞不前。”“教父们会有错误是毫无疑问的。即使彼得,使徒中的名人,也曾陷人错误中。”因此,“读所有这一类著作都要有充分的自由进行批判,而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否则一切研究的道路都要被阻塞,后人用以讨论语法和叙述中难题的优秀的智慧就要被剥夺”。(转引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史》)阿伯拉尔对传统教会的权威表达了自己的怀疑。这个时候,基督教的神学架构已经建立,思想体系已经成熟,教义权威也得到巩固,所以基督教面对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异教和政治压力,而是权势导致的内在腐败和迷信。因此阿伯拉尔此时提出的理性先于信仰的原则,一方面是因为世俗世界试图摆脱基督教权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开始思考真正的福音信仰,开始有了独立意识。

因此阿伯拉尔的结论是:“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的和经常的怀疑。……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转引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这与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对于信仰的路径不同,阿伯拉尔认为我们应该从怀疑开始,通过理性思考,然后达到真理,建立信仰。阿伯拉尔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尔等后世哲学家都从他那边汲取营养。

与理性先于信仰原则相对应的是唯名论,这个观点认为共相只是人们抽象出来的概念,人们可以在心中思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事物。因此上帝并不是在现实中独立存在,教会同样只是普通的殊相,是我们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个体,与世俗个体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阿伯拉尔因为自己的怀疑权威提倡理性的观点受到在1141年召开的桑斯宗教会议指控,被定性为异端。虽然向教皇申诉,但是被教皇驳回,次年卒于克吕尼修道院中。

阿伯拉尔之后的13、14世纪,王权和教权的斗争开始明朗化。因为为了战争经费而向教士征税的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而与教皇起了冲突,进而逮捕了法国主教。正当教皇试图以自己的权势宣布对腓力四世国王的绝罚时,腓力四世派人潜入教皇官邸联合教皇政敌,将教皇卜尼法斯四世侮辱痛打,几周后教皇去世,腓力四世控制教廷,随后选出新的教皇,并把教廷迁往法国的阿维农。由此可以看出教皇和国王的斗争极其激烈。

因此信仰与理解的顺序问题背后是世俗权势的斗争。这种斗争并不是耶稣希望看到的,在耶稣的教导中,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为了权势。但是在历史中,人们对待耶稣的教导往往出入很大,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回顾历史反思当下,我们是为了耶稣教导的福音,还是宗教权势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