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个苦难的宗教,耶稣以清白之身被钉十字架而死,基督教在开始的几个世纪面对的也是罗马帝国的逼迫,再后来成为国教之后不久又面临异族入侵,罗马帝国崩盘。
今天的基督教传统教会传教更是以苦难作为自己的开端,“人的尽头是上帝的开头”,这是传福音时最喜欢用的。
基督教是苦难很多的宗教,也是解决苦难的宗教,耶稣说劳苦重担的人可以到他那里去,他就使我们的安息。但是不少传统教会虽然把苦难当成传教的开始,但是又最逃避苦难。这种逃避就是无法给与苦难符合信仰的意义和解释。
传统教会给苦难多是二元论的解读,把人所经历的苦难归罪于身上的罪和上帝的磨练以及魔鬼的试探,因此在传统教会的眼里,苦难是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正如罪客观存在人身上一样,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客观存在的撒旦魔鬼的作为。将苦难的客观化,一方面让我们忽略了正在经历苦难的个体,另一方面也加强了魔鬼和罪的客观性。
耶稣一生的经历,他经历的被嘲笑,经历的无助、苦闷和孤独,经历的软弱,在我们把他经历的苦难追源于客观的撒旦时,那么耶稣个人的感受就会被忽略,他就成为一个具备赎罪功能的工具,那些客观的苦难与耶稣自身没有什么关系。
基督教传统教会也是一个与死亡相关的宗教,在教义上处处与死亡相关,但是在现实中却处处逃避死亡,连规范的临终关怀都极其稀少。
没有人愿意经历苦难,正如没人愿意面对死亡。当苦难没有进入个体的经验,对苦难的谈论都是教义式的。
面对苦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耶稣面对苦难的时候,也同样选择逃避,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汗流如雨,和上帝讲条件,如果可以请将这杯拿去,耶稣的举动显示了耶稣内心的软弱,而这软弱恰是人性。没有谁是天生刚强的,面对苦难(死亡也是苦难),内心丝毫没有恐惧退却,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我们树立的偶像身上,把人性的柔性去掉了,让我们只看到他的刚强,但是这样的刚强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被众多基督徒追捧的一位面对严刑拷打也没放弃信仰的基督徒私下里说,如果有的选择他将不想再经历这些苦难。在日本小说《沉默》中,那些信誓旦旦的宣教士面对日本当局的逼迫,他们的内心也是动摇的,也是怀疑上帝的,甚至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而那些甘愿赴死也不放弃信仰的底层民众,他们的内心难道不是充满恐惧和逃避吗?
我们总是把耶稣战胜魔鬼、死而复活的结果放到前面;总是把基督徒没有放弃信仰的结果树为旗帜,把这些旗帜奉为荣耀,而把那些在面对逼迫放弃信仰或者改变初衷的人钉在耻辱柱上。
因此我们在教堂里的讲台上听到的耶稣,是一位刚强之人,面对魔鬼的试探,他义正言辞地拒绝;面对祭司和罗马官长的审讯不卑不吭,面对十字架从容不迫,为钉他的士兵祷告求上帝赦免。在讲台上,牧师们树立了一位钢铁英雄,这位英雄形如钢铁侠,他没有自己的感情,只有一如既往的刚强。
正是要照顾这样的英雄形象,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被忽略,也将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喊的“我的神你,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调成静音。
苦难没有人愿意承担,美好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愿望,这是大家加入宗教的动力。但是并不能因为加入了宗教,我们就能一帆风顺,逢凶化吉。我们依然会经历苦难。但是宗教无法克服苦难,也无法消掉苦难带来的痛苦,因为宗教不能正视人性的软弱。他们只能逃避苦难。
正如《沉默》中,饱受逼迫和酷刑的宣教士最后放弃了自己最初的信念,上帝不会亲自出面干预历史,也不是因为你信了上帝就能免于苦难。当我们在苦难中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位神也和我们一样在苦难里,也和我们一样经历着苦难的痛苦。
我们的信仰之于苦难,不在于那个高高在上,远离苦难,只让人独自承担痛苦的上帝,而是这个上帝与你一样在苦难里,与你一样经历了人性中的软弱和无助、绝望和痛苦。
为什么苦难会落在我们的身上,是撒旦的攻击还是上帝的试炼?
都不是!
上帝是世界的主,耶稣死而复活,并在大使命里说,天上地下的权柄都赐给他了,所以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那么一切的苦难也就不是魔鬼的阻挡了。
耶稣说,上帝喜欢怜悯不喜欢祭祀,上帝是良善和公义的上帝。耶稣把上帝比喻为家人,我们向家人要面包,家人不会给我们石头或者毒蛇,因此上帝又怎么会随便试炼一个人,降灾难给他。
因此我们的苦难既不是魔鬼造成的,也不是上帝造成的。
那么苦难的意义是什么?
耶稣面对那个生来瞎眼的人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 ” (约翰福音 9:3 和合本)因此苦难在我们身上的意义就在彰显上帝的作为。这作为必然是通过我们面对苦难的坚韧来表现。
信仰对我们生命的改变就在于我们面对苦难能充满勇气,勇敢并不意味着没有软弱,而是有了软弱之后,依然能坚强,能承担自己的责任。
软弱是我们的人性,不是我们的耻辱。坚强地履行我们的责任,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避我们的软弱。
灾难降临的痛苦和无助,乃至逃避和妥协,都不是我们的耻辱,这是我们的人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是在灾难的痛苦中,我们依然要分清我们的责任和底线,不逃避不躲闪,如耶稣一样,这才是我们的信仰。
因此我们当体会任何一位英雄和伟大人物所经历的痛苦,而不是一心看着那个辉煌的结果。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耶稣,才能理解耶稣与我们同在的含义。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