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传教士对中国的传教路径分成两种:
一种是底层路径,这主要是基要派采取的路径,以内地会为代表,关注的是民众的灵魂得救,因此他们远走中国的农村和偏远地区,把无数的灵魂带领到上帝面前,但是他们只关心灵魂,即使偶尔有对教育的关心,也是培养拯救灵魂的宣教士,对于文化事业他们认为那都是世上的小学,与灵魂的拯救无益。
另一条路线就是上层路径,针对社会精英阶层传教,这主要是自由派采取的路径,他们办报纸、办学校、办医院等事业,通过引介西学一方面改变中国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证明基督教的优越性。
把这两种路径放进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中去看,无疑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论到影响,还是要数上层路线对中国带来的改变深远。
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发现,阻碍大家接受基督教的除了本土宗教之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其中,本土传统文化对基督教的反对则是最为剧烈。
鉴于此,传教士开始批判中国传统教育,其批判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内容的陈腐无用,二是科举制度钳制人才。(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而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正好成为传教士批评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最好证明。于是以甲午战败导致的1905年清廷废除绵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契机,传教士引介的西方近代教育系统才获得发展的空前时机。
正是国破家亡的时机,科举制度的废除,让读书人感觉到比国家命运更迫切的是自己的命运。于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与改变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科举制度被废除,意味着传统教育已经失去安身立命的功能,必须另寻他法,而这个就是以西学为内容的西方教育。而对于西方教育来说,传教士则是传播西学和民众接触西学最方便的方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苏州东吴大学(今天苏州大学的前身)。
东吴大学前身由三所书院组成,即博习书院、中西书院、宫巷书院。
苏州第一所教会学校是美国监理会的蓝柏和中国同工曹子实创办的。1871年他们来到苏州,在十全街借用同是基督徒的殷开山房屋创办小学。1875年传教士潘慎文来到苏州,协助曹子实主持学校的工作。潘慎文重视基础教育,学校全中文教学,除了开设圣经等宗教课程外,还开设西学和儒学。当时的中国西式教育普遍急于求成,基础教育不被重视的情况下,潘慎文重视基础教育的理念显得理性而可贵。1879年曹子实返回上海,潘慎文全面接管学校工作。
(曹子实。图:苏州大学官网)
1878年学校获得美国肯塔基州科文郡的Buffington先生捐的2000美元,后来又增加4000多美元。于是监理会在天赐庄购置土地,建造校舍和住宅。1879年曹子实返回上海负责其他工作,苏州学校有潘慎文全面负责。十全街主日学校也搬迁至天赐庄,其招收的18名学生也跟随前往,学校定名为存养书院。1884年学校更名为博习书院,以纪念捐款办校的Buffington先生。
1891年之后,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学楼可容纳100名学生。楼顶安装了一口来自伦敦的钟。安装了望远镜,成为简易天文台;实验室配备了相当先进的实验器材,有蒸汽机、车床和气象装备等。
博习书院为未来的东吴大学提供了必备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器材,以及基本的校舍建筑。
东吴大学另一个前身是中西书院。这是在上海由林乐知创办的著名书院。
林乐知是自由派传教士,注重文化和科学对社会的改造,在救魂和救世中偏向救世。1881年美国监理会请其罗列布道方法,他写的第一条就是兴办教会大学。
1881年9月24日,林乐知在其主办的《万国公报》上登载其书写的《设立中西书院启》,宣布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一所学校。
林乐知和他创办的《万国公报》。(图:历史资料图片)
林乐知为了创办中西书院,辞去了江南制造局的职务,并在开学前夕在《申报》上发表招生广告。广告发出后,报名踊跃,不到一月报名人数即达到两百。很快第一分院和第二分院都招满了人数。第一分院于1882年3月9日开学,第二分院于4月22日开学。
两个书院正常开学之后,林乐知停止了《万国公报》,并着手筹办大书院活动。中西大书院于1884年2月竣工。但是这距离教会大学还想去甚远。因为林乐知原本希望学生即学习中国文化也学习西方文化,但是学生好像只对英语感兴趣因为学习英文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离他的理想相去甚远。而另一方面,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则发文抨击林乐知的双语教学,认为学习英语只会让学生去口岸谋职,而不会成为传播福音的传教士。
1895年,在苏州博习书院任职的潘慎文返回上海,接管中西书院工作,其对只学习英语不满,而认为应该抓紧基础教育,包括西学和中学都要学习。于是进行改革。
此时正值甲午战败,西学顿成显学。而监理会在教育体系上,小学和中学包括书院都有,唯独没有高等教育的大学。面对国内对西学的热衷,监理会认为这个时候是创办大学吸引精英的机会,于是决定创办一所大学。
此时孙乐文创办的宫巷书院属于试办性质,但是因为甲午战败的大背景,学校出人意料的成功。这让美国监理会决定在中国创办高等教育。当时美国监理会的教育事业包括初级学校58所,学生1310人,在中国差会排名第7位;有中学以及书院6所,学生552人,排名第4位。(胡卫清《东吴大学的起源——上海中西书院简论》)但是没有高等学校。
孙乐文。(图:历史资料图片)
1899年美国监理会中华年会在苏州召开,决定将高等教育在苏州展开,办一所包括文理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的高等学校。1900年5月美国监理会总会批准建立高等学校的计划,并派总干事向田纳西州申请许可证。
监理会为什么选择苏州,而不是西学更胜和更加自由的上海。原因有二,其一是对中西书院的体制和成绩比较失望,因为中西书院地处上海,学生入学大多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不是为了福音。这从东吴大学开办之初强制学生读圣经和礼拜可以看出。而此时宫巷书院的红火让他们看到一种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上海商业发达,办学成本昂贵,而苏州相较上海而言,成本低廉,还有宫巷书院的新基础,因此符合监理会的想法。
参考文献:
王国平,《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
王国平,《东吴大学史料选集》,苏州大学出版社
胡卫清《东吴大学的起源——上海中西书院简论》
马光霞,《监理会在华事业研究》上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