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对耶稣错误投影之下的教育观!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1月21日 18:08 |
播放

犹太教旧约对中国传统基督教的影响就在于,由犹太人的选民身份所投射的“分别为圣”的倒影。正是这个倒影,让传统基督徒偏离了耶稣的教导。

传统基督徒对耶稣的理解往往是把耶稣的教导放在旧约的背景下,让旧约解释耶稣,完全没有意识到,耶稣自身对旧约的超越,以及耶稣所代表的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旧约建立在审判意识和彼岸盼望之上,而这种审判和盼望的桥梁正是祭司机制。祭司在审判和盼望之间扮演了中介作用,正如宗教改革前夕,那些掉落在钱箱里的赎罪卷一样,实际上祭司起的作用正是赎罪卷的作用,而对于赎罪卷的获得方式则是现世金钱的购买。

这种建基于“分别为圣”的祭司体制,并不是产生于中国本土,而是扎根与整个基督教历史之中。

然而,纵观耶稣的教导,其与旧约的价值表达则是大异其趣,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之上。旧约所极力坚持的,正是耶稣所极力反对的,不论在末日论上,还是祭司体制上,乃至上帝性质之上,耶稣都表达了与旧约的不同志趣。这些具体内容,笔者前期已经写了大量文章,在此不再累述。

我们透过以耶稣的眼睛审视旧约,会像一个画家透视一个静物一样,能把它的结构、光影、比例等看得一清二楚,而如果反过来,我们透过静物来看画家,那只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如果我们反过来,透过旧约透视耶稣的教导,那么就可能产生与耶稣教导错位的投影来。

把这种理念投射到教育之上,可想而知是什么结果了。

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福音 19:13-14)

这段众所周知的经文中,所表达的重点是耶稣与门徒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持犹太传统的门徒与耶稣之间的价值观的冲突。如果把孩子单独拿出来强调,而让整个背景黯然失色,显然并不符合耶稣的本意。

耶稣强调了对孩童的重视,表达了孩童与成人之间的平等,但这种平等的表达是建立在犹太文化中的不平等之上的。犹太文化对孩子的漠视,诚如我们传统文化中对孩子的漠视一样。正是如此,耶稣对孩童重视的表达才在那个背景下突兀出来。

但如果我们把这个案例和理念放到“分别为圣”的背景下,可能又是另一番不同的解读了。

“分别为圣”理念之下,世界被看成是污秽的集合,世界的崩溃和解体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有着上帝选民身份的基督徒则将成为永恒。因此在这个背景下,耶稣对孩子的强调,就要建立在另一个对立的基础之上。这个对立面就是与孩子性质不同的成人世界。

“分别为圣”的理念体系之下,任何事物都要建立在对立面之下才能成立。如光明和海岸,捆绑与自由等。

与孩童世界不同的成人世界,是污秽的代表,这个世界有欺诈、争战、唯利是图、心计等,这是一个不纯洁的世界,是个复杂的世界,而与此相反的孩童世界则是单纯而善良的。

当把耶稣上面的教导,看成是单独把孩童当成进入新世界的标准,那么就会产生另一种不同的世界观。

把孩子的世界和孩子的性格当成标准,从而达成排斥成人世界的目的,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秉持这种观念的家长,就会因着对耶稣教导的错误理解,而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不加干涉。同时把孩子的性格和特点当成对抗成人世界的武器,以孩童的行为为标准,来反驳成人世界的规则。

这种表达还不是世俗世界那句“他还是个孩子”那么简单,他们的潜台词其实是“在天国里就是向孩子这样的人”。

家长错误地以为,对孩子用成人世界规范的干涉,是对耶稣关于天国标准教导的反对,从而在“分别为圣”的理念之下,对孩子纵容有加。与社会那些成长于非宗教环境下的孩子相比,成长于这种理念之下的基督徒二代们,反而表现的没有礼貌以及很少对成人的尊重,肆无忌惮地张扬自己的想法,而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而那些成长于基督教小团体背景下的孩子,更是因为与社会的过少接触,从而产生了对社会的排斥反应,这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造成孩子自身内心深处的疏离感和脆弱。在当今这个人与人、人与物联系紧密的世界,这种“分别为圣”观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犹如航行在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除了“分别成圣”带来的安慰之外,尽是孤独与伤害。

耶稣的教导,尽显对世界的责任,尽显其对人、对世界的慈祥和怜悯,他从没有教导人要脱离世界,正是因为对约翰的艾赛尼派遁世理念的不认同,他才离开自己的表兄约翰。

耶稣不是教导我们离开世界,而是教导我们超越世界,不是教导我们抛弃财富,追求贫穷,而是教导我们成为财富的主人,把握财富,为邻舍造福。

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界,就足以说明他对世界之爱,对人类之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