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很多年轻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没回家之前盼着春节团聚,感觉有一肚子话要向父母诉说,但经过长途跋涉回到家之后,这种思念带来的喜悦维持不了多久,就想着离开家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三分钟热度之后,心灵开始在父母的唠叨中冷却。虽然自己内心也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是那么沉重,但在心里却不愿接受父母的价值观。
尤其是那些大龄青年,回家之后面对父母的催婚,不停唠叨到怀疑人生,更是让春节的节日气氛充满火药味。
面对这种节日回家的特有的现象,我们该怎样解读?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子女和父母会产生那么大,又那么持久的冲突。是现代年轻人变坏,不再孝顺父母,还是时代造就的年轻人要挣脱父母的价值观束缚?
其实纵观历史,父母和子女的代际冲突一直存在。只不过前现代社会中,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小些,矛盾比较缓和,而且这种冲突的时间跨度较大,可能子女与父母的冲突远小于子女与祖父母辈的冲突。这一点在耶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和他家庭父母以及兄弟之间同样有着冲突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因为社会发展迅速,造成年轻人与父辈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从而出现激烈的代际冲突,这个时候代沟这个词就被使用,来描述这种代际冲突现象。
匈牙利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是第一代研究代沟现象的社会学家,他对代沟的经典定义阐述了这一现象发生的社会原因。他在著作中将代沟描述为“每个人都与相同年龄或不同年龄的人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因此面对多种不同的体验。但对每一个人来说,‘同一时间’却是不同时间——换言之,代表了他自己的不同时段,这种不同时段他仅能与同一年龄的人们所分享。”(卡尔·曼海姗著,徐斌译,《卡尔曼海姆精粹》,南京人学出版社2005年,57页)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看到代沟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时间中所发生的同一事件所持有着不同感受之间的冲突。这种对于同一时间中同一事件所做的理解是植根于他所接受的价值观,而他成长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形成,因此也就决定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所持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所产生的代沟,以及由此基础上所带来的代际冲突的原因。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今天回家总是被父母看不顺眼。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是研究二战之后美国代际冲突的社会学家。他注意到,二战之后,美国的父辈们失去了欧洲传统的家庭权威,这遭到了在新社会中长大的子女拒斥,从而带来家庭和代际紧张,这是家庭关系心理治疗的产生背景,今天我们挂在嘴边上的“原生家庭”也就产生于这个时代。其在970年代出版的社会学著作《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文化的研究》一书中,他提到,代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这是无法避免的。
纵观今天的中国社会,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几乎断裂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延续,从而让今天的年轻人有了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文化和精神趋向。这种变化之迅速,可能不再是一代一个范式,而是十年甚至更短一个范式,这样的变化,让代沟的时间跨度越来越短,过去是父母和子女的冲突,今天可能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
当有些相亲活动中,主办方把八零后列入中老年组时,作为八零后的我们,第一眼看上去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现实,但事实是我们的年龄已经进入中年,或者正在进入中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和九零后之间,或者和自己的孩子零零后之间,已经产生了代沟,这就是当我们听到零零后直呼我们老男人时,心理出现惊讶的原因所在。
这种代沟所带来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带来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实在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成长于传统家庭伦理环境中的父辈,在他们看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大学毕业就要想着成家,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在父母那个不讲究爱情和浪漫的时代,相亲可能是婚姻的必然路径,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或者人品和长相,因此父辈们对今天年轻人讲究感觉和感情的恋爱不解,至于那些大龄还没婚配的,则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但在子女们看来,成婚与否都要看自己的心情,结婚是一种生活,不结婚也是一种生活。今天的社会已经对婚与不婚持宽容的态度,社会更关注的是个体的发展,而不是家庭。
这种代沟所带来的冲突,在所难免,只要年轻人不屈服于父母的生活价值观,那么这种冲突所带来的硝烟就会在每年春节上演。
耶稣在论及家庭时用的是“刀兵”这个词,也就是说耶稣是把家庭代际冲突上升到战争的层面,那是因为耶稣那个时代,子女依附于父母和家庭,是家庭的财产,而不是独立的个体。随着罗马帝国带来的希腊化不断展开,独立个体开始出现,耶稣所传播的天国理念就为独立个体争取自由,摆脱家庭控制带来精神动力和信仰的合法性,因此,那种冲突的确如战争一样。
但今天我们的代沟,远不像战争这个层次,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广大的舞台,社会开放了个体发展所需的资源。而耶稣时代,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争夺,因为父辈的权威占据了社会的所有资源。
因此,在今天虽然代沟依然存在,冲突在所难免,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还是能从他们的唠叨中深切体会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同样存在,冲突是表面的,而亲情依然不变。
我们了解代沟产生的社会原因,也就要放下代沟中对父母的抱怨,我们应该理解父母,虽然不要求我们迁就他们,而按照他们的唠叨去生活,但在理解中不妨让我们包容和理解一下那个时代。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