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从“宗教还原主义”谈:信仰并非教条化,乃是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5月11日 09:25 |
播放

斯塔克对基督教的量化研究,源于一种对宗教的经济学假设。这种假设把宗教与经济市场进行类比,市场的主体要素是人和产品,拥有不同产品的人之间进行交易,而促使人们交易的原因是产品的稀缺。

按照这种观点,宗教的产品就是救赎,换句通俗的话说,救赎就是电影《2012》中登上方舟飞船的船票。救赎的入场券十分短缺,这些入场券把控在祭司手里,他们通过对灾难的末日解读来制造市场的紧张,从而加大人们购买入场券的欲望。

这是宗教研究在上个世纪的另一种突破,也是范式转变,这种对宗教对比市场分析的理论通常被称为宗教市场论。

宗教市场论对宗教的量化分析,建立在人的理性行为上,正如经济也同样是人的理性行为。这些理性行为构成的一些列活动,可以被分解,分别论述和研究。这样我们通过市场论,不仅可以观察宗教的运作,还可以预测新宗教的产生,以及分析一个宗教不断扩大的原因,甚至可以操控宗教。宗教改革前夕的赎罪券出售,就是祭司和世俗统治者对宗教的精准操控,而后来的马丁路德同样精准操控了宗教,以配合诸侯和贵族渴望自由的愿望。

著名的哲学家蒯茵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提到现代学术研究的两个教条,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别。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

前一条源于柏拉图,最后在康德那里形成怀疑论的妥协,而后一种同样植根于前一种,在维特根斯坦那里集大成。当然,康德和维特根斯坦都是哲学家,研究形而上学,不是自然科学家。蒯茵在这里的论述,是指学术研究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

还原主义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相信一系列社会历史现象最终可以被还原成一系列的逻辑点,这些逻辑点或者逻辑原子最终构成我们分析历史事件。打一个不恰大却能说明问题的比方来说,阿胶膏可以被还原成驴皮和水。这种还原主义,典型的表现就是18世纪的机械论思潮。机械论认为世界都是机械的,都可以拆分为不能再拆分的机械零件。

还原主义有它合理的地方,比如用分析的观点,将复杂的事情分解成可以分析的较小和单纯的单位,这正是笛卡尔几何学的分析方法。但是还原主义成为教条之后,就在于在分解的时候,只看到原子却忽略了整体。正如我们可以把一种药物分解成各种成分,但却忽略了这种药物治病的功效。

那么回过头来看,市场论对宗教的分析当然有其道理,这种分析宗教,解构宗教的方法对我们有种警醒,那就是我们对耶稣的跟随是不是也是为了那张抵达彼岸的船票,还是仅仅是跟随耶稣,按照他的教导实践信仰。当然市场分析也有其不合理的还原主义问题,那就是对宗教的分解中却忽略了信仰的整体性。

在我们的教会生活中,同样也有还原主义教条的弊病。在一些信徒或者牧者看来,跟随耶稣的信仰,是可以被分解的,可以被分解成一些列的独立活动,这些独立活动就像我们的作业一样,做一项就勾一项,完成了所有的作业就能被上帝救赎。

这些活动包括读经、主日敬拜、祷告、参加小组活动、传福音给别人等等。每个周日聚会的时候,牧者会在台上问大家,这周你读经了吗,你传福音了吗,你祷告了吗,你参加小组分享了吗,如果有一项活动没有参加,那么牧者就要问你,你觉得平安吗等。好像我们的信仰就是由这些零件组成,缺少一个零件,就让我们这台信仰的机器无法运转。

这种还原主义教条式的信仰,造成的结果是我们把信仰宗教化,机械化。我们以为信仰就是那些因素,就是那些事情,只要我们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恩典了。

这种结果推演下去就产生了基督徒应付任务一样的宗教生活。一周上了六天班,身体累的散架一样,周日还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和昏昏欲睡的脑袋去参加主日活动,在她看来,与其在家睡,不如在牧师的讲道中睡更踏实。传福音的时候,不管什么效果,只要我告诉别人了,只要我发了福音单张,至于对方有没有听,有没有感兴趣,那就与我没有什么关系了,反正我做了这件事,完成了任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社会的负面印象。

现在,疫情让我们无法聚会,这种还原主义的信仰带来了部分信徒的危机,因为不能聚会,那么宗教生活就变的不完整,从来产生不平安的感觉。因此有些人开始冒着风险聚会,因此被查处。

耶稣告诉我们,上帝是个灵,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祂。因此,信仰不是由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和活动组成的一堆沙子,跟随耶稣是一个生活整体。

耶稣说敬拜上帝不在这个山上也不在那个山上,耶稣是告诉我们,在教会聚会是敬拜上帝,那么不在教会聚会,在家里同样是敬拜上帝。心灵和诚实的敬拜,才是上帝所需要的。

还原主义教条的错误就在于,它专注于单个的要素,在教会中是专注于单个的宗教活动,而忽略了整体的功能和表现。

我们主日敬拜也罢,读经祷告也罢,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提醒我们与上帝的关系,让我们时刻跟随在耶稣的左右,沿着耶稣的脚踪。如果我们单把这些要素提出来,作为完成任务一样,以此来换取耶稣的恩典和救赎,那么这些活动与跟随耶稣就没有什么关系。

在家聚会也罢,在教会聚会也罢,上帝都与我们同在。只要心里有诚实,只要你敬拜上帝是用心灵,那么都蒙上帝的喜悦。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