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亚躲在山里,以为这样就可以躲避上帝的命令。但上帝却在微小的声音里与他对话,而不是在闪电、地震和惊雷中。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有能力创造世界、又有能力毁灭世界的上帝,是不需要以地震等毁灭性的灾难来展现自己存在的。通过微小的声音,上帝是让人信祂,而不是让人怕祂。
在我们的生活中,信仰是我们看不到的,也是别人看不到的,没人看到过上帝,除了耶稣亲见上帝之外,没人与上帝面对面。因此,人们看不见我们对上帝的信,也看不到上帝究竟是温柔的还是暴躁的。人们能看到的是什么?
人们能看到的是我们这些自称信仰上帝、跟随主的基督徒,我们传递给人的是什么,人们就看到什么样的上帝。我们对亲人和邻舍的冷酷无情,人们看到的是冷漠的上帝;我们对人的乐善好施,人们就会看到怜悯的上帝。
因此,我们传递出去的,有时不是我们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因此上帝并不是随着我们的表现而改变。我们对世界充满仇恨,我们与世界分离,人们通过我们的行动看到的上帝是嫉妒和争竞的上帝。但那个上帝不是上帝自己,不是耶稣启示的上帝,而是我们自己的上帝,准确地说,是我们自己。
上帝不因我们而改变,我们却没有因为跟随上帝而改变自己。因此,世界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要向世界传递什么样的上帝,或者向世界做什么样的见证,是见证上帝的良善,还是见证我们自己的傲慢?
昨晚与儿子一起读了绘本《会飞的抱抱》,颇有感触。温暖是通过人们的温暖来传递的,良善是通过人们的良善行动来展现的。
绘本讲述了一只与奶奶分居两地的小猪邮寄拥抱给奶奶的故事。
小猪奶奶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但是小猪的礼物却是要给奶奶一个拥抱,这个拥抱怎么给奶奶呢?小猪决定用信件的方式,邮寄给奶奶。于是他写了地址,到了邮政局邮递。但是一个拥抱,不是写在纸上的甜言蜜语,该怎么邮寄呢?
小猪,一个孩子的心,把这个邮寄拥抱的难题解决了。他到了邮政局,给负责收信的邮政员说,这是奶奶的地址,他想邮寄一个大大的拥抱给奶奶。说完,小猪就过去给了邮政员一个大大的拥抱。邮政员说负责送信的不是他,他需要把信件给分发邮件的另一位小姐。
收信的邮政员腼腆地走进邮件分发室,犹豫了半天,还是给了分发小姐一个大大的拥抱,并说这是邮寄给小猪奶奶的拥抱。
于是,这些负责运送邮件的整个链条上的员工,一个接一个把拥抱传递下去。分发小姐把拥抱给了运输信件到机场的司机,司机又把拥抱给了负责运输信件的飞机驾驶员,就这样,这个大大的拥抱,带着温度,最终被送到了猪奶奶那里。猪奶奶收到邮递员大大的拥抱之后,幸福极了,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信件和生日礼物。
在拥抱邮寄的过程中,不仅最终温暖奶奶,也温暖了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人。负责从机场运送邮件的邮政司机小曼,因为机长的这个大大拥抱开心,要知道在这之前他还闷闷不乐;局长的拥抱改变了同事关系;还有一个拥抱成功促成了一场约会。
奶奶在收到邮寄的拥抱之后,回了一个甜甜的吻给小猪,而这个吻又温暖了人们的心情。
因此,小猪邮寄抱抱的故事告诉我们,温暖和爱是可以传递的,当我们把爱传递出去的时候,温暖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传递爱过程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常常说到一个著名的故事,两个人每人一个苹果,那么他们交换,依然每人一个苹果,他们没有加添什么,也没有减损什么。但交流思想就不同了,他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思想。因此,精神的交流是可以无限复制。当然一个思想到了另一个人手里可能就会被改变,正是如此,思想才不断繁荣、不断创新。
同样,爱也可以传递,并且这爱的传递温暖的是每一个参与传递的人。
耶稣来到世上,钉十字架,坚持上帝的真理而不屈服,他向我们传递的是上帝对平民的怜悯。因此,耶稣来靠自己传递了上帝的怜悯。
耶稣传递上帝怜悯的方式,不是告诉我们上帝是什么样的上帝,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展现和传递上帝的怜悯和爱。
在安息日,耶稣为瘫痪28年的人医治;在安息日,耶稣允许自己的门徒掐麦穗解决饥饿;耶稣与被犹太人定罪的罪人同席;耶稣治好患血漏十几年的妇女;耶稣给孩子极高的评价。
因此耶稣给我们的新命令就是:“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约翰福音 13:34)“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约翰福音 14:15)
耶稣是通过爱和牺牲的方式来传递上帝怜悯的,因此耶稣让我们也要彼此相爱,因为只有爱才是对上帝的回应。
所以我们怎样传福音?传递什么?难道发几张单张,告诉人们耶稣的故事就可以了吗?如此行,我们传递的仅仅是没有温度的信息。
如果我们认为耶稣传递给我们的是爱,那么我们也要传递爱,像耶稣一样,以爱众人的行动传递爱,这样传递出去的耶稣才有温度。
今天,让我们对身边的人多一点微笑和理解,多一点宽容和大度,不要忘记我们的行动里有耶稣,我们的行动中有耶稣要我们传递的爱,这就是福音。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