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后疫情时期的教会牧养与关怀

作者: 吴兵牧师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0年11月14日 09:45 |
播放

编者按

自“新冠”疫情爆发,国内教会经历了停止实地聚会、线上崇拜再到防疫常态化中恢复聚会的过程,这不仅仅是聚会方式的变化,背后的牧者和信徒们都随着疫情的变化而各有不同的经历。在这种状况下,教会如何继续践行使命,开展牧养和关怀工作呢?11月7日,“信仰和学术”进行了第21场线上讲座,特邀吴兵牧师进行分享,他曾在金陵协和神学院任教,之后回到家乡大连教会牧养已14年,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Part 01 所在教会在疫情期间如何牧养信徒

吴牧师所在的教会位于大连市,信徒们从2006年开始聚会。新堂于2017年落成,次年献堂,共4500多平方米,平时有1000多人聚会。过去两年,该堂调整了堂务管理和牧养事工,做好了2020年预算和计划时却遭遇了疫情。从今年1月到7月,教会不得不停止所有聚会和事工,计划完全不能实现;7月刚恢复聚会,大连当地又出现疫情,因此直到9月初才恢复聚会。教会恢复聚会后不到两个月,礼拜人数已经回升到疫情开始之前。尽管防疫上要求严格,但教会做了灵活的调整,多增加了一场聚会,原有的查经和祷告会也恢复了,人数和奉献还略有增加。到现在为止,除了圣餐,教会的其他事工已基本恢复或正在恢复中。

教会如何应对疫情和牧养信徒呢?吴牧师分享,自1月时收到疫情爆发的信息,教会就在礼拜六的祷告会上为此祷告。当大连市出现了首例确诊,他们开始紧张,当地部门和市基督教立马告知要停止聚会。那时,有些信徒不太理解,他们的理由是圣经上说“不可停止聚会”。但疫情命令如山,来不及多解释,就通过堂委会和同工传达给信徒们,劝离礼拜天到教会的信徒。疫情刚发生,他们就意识到了戴口罩的重要性,购买了1000只口罩给预备服侍人员使用,当聚会停止之时,教会发挥爱心拿出几百个向路人发放并向相关方面捐赠。

教会一停止教会,同工们就开始思考进行线上牧养,对比了直播、腾讯会议、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等方式,考虑到礼拜的神圣性、人数容纳量和现场感等问题,最后决定建立3个微信群,基本上能覆盖堂里所有的信徒。停止实地聚会的期间,教会就在群里进行礼拜,所有教牧人员都参与服侍,增强现场感,平时也发布祷文、公告。这是该教会首次建立联络群,在网络上进行团契。很多教会因为长期停止聚会,信徒们不去教会就没有奉献,有些甚至连同工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

吴牧师所在的教会却没有这个顾虑,之前就办理了微信收奉献款的业务。在群里发布收款码,结果,整个疫情期间,教会的奉献没有大幅下降。此外,同工们定期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群召开教牧人员会议、堂委会及部门会议。吴牧师说,这些实践增强了信徒们对教会的委身和凝聚。

疫情期间,教会也注重文字牧养,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讲解每天写成几百字的灵修文,定时发送;还分享祷告和信仰生活实践,让信徒每一天都有灵粮。疫情带来诸多不便,但吴牧师发现,这样的牧养方式反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疫情过去后,教会立即停止了微信群礼拜,教导信徒们要参加实地聚会。刚恢复实地礼拜,信徒们进堂时都自觉登记。

首场礼拜人不多,吴牧师略微失落,可教堂门口的一个场面令他动容:一位姐妹在登记信息,后面一位站在一米线之外等待。突然,她们认出了对方,欣喜地拥抱在一起。虽然教会同工看到后马上劝她们分开。但这一幕却给牧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和等的美!线上牧养不能代替实地的信徒之间的团契交流。”同时,吴牧师说,他们教会的线上牧养也是以关系为导向,增加彼此交流。

除了为疫情祷告,他们也应爱德基金会的邀请,为医务人员奉献,两天的时间内共奉献了3万余元。特殊时期,教会有信徒离世,不能举行追思礼拜,教会的几位同工牧者亲自去安慰家属,为其祷告。恢复聚会后,教会礼拜由原来的一天两场增加到三场,小组活动开始开展,上个礼拜还召集小组长进行团契训练,希望在小组中继续凝聚弟兄姐妹,也希望信徒们在爱中继续彼此相连。

Part 02 “新冠”疫情对教会神学和牧养的挑战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此次疫情给教会所带来的挑战之上。毫无疑问,正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这次疫情改变了一切。它将深刻而全面地影响我们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的生活。对于教会来说,疫情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在神学、牧养和教会的事工上构成了一系列的挑战,值得我们倍加关注。

首先,我们关注的是疫情的发生对于传统神学理解的挑战。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基层教会广大信徒的心中,对于灾难问题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简单的“人犯罪、神惩罚、鬼作祟”这样的观念之中。也就是说,当疫情爆发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归结为是人犯了罪遭到上帝的击打刑罚,或者是魔鬼在其中捣乱的结果。这就常常导致无法以正确和科学的观念看待灾难现象。

比方武汉刚刚曝出肺炎流行的新闻后,就有人大肆宣扬是因为当地人犯罪、拜偶像等等的原因而导致他们沾染上瘟疫的。这样的理解片面而狭隘,是一种简单而粗暴的神学解释,甚至连神学都谈不上。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二十多年了,应该有一些成熟的神学思考,用以鼓励和支持信徒对现实的问题做出现实、正确与合理的解释。

其次是对传统牧养方式的挑战。毫无疑问,在今天的中国教会,聚会礼拜是我们牧养中最主要的方式,甚至在很多教会中成为了唯一的牧养方式和宗教表现形式。其实不但是中国教会,大多数教会也都是这样。但是很少有人反思聚会作为唯一的和最主要的牧养方式是否得当。

以至于著名的教会增长专家,美国知名的马鞍峰教会的华理克牧师曾特别提及:“如果我们问典型的未加入教会者,他们所注意到的基督徒邻居的生活方式,最明显的是什么,他们很可能说:他们参加许多聚会。这是我们想要广为人知的吗?”[ 华理克(Rick Warren)著,杨高俐理译,《直奔标杆》,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第296-297页。]结果疫情一来到,大部分教会不得不暂停宗教活动,不再聚会,当停止聚会时间较长时,一些教会的经济就难以为继,很多信徒的灵性就开始冷淡,甚至也被异端邪说钻了空子。

再次是来自异端邪教的挑战。我们刚刚提到了异端邪说钻空子的问题。此次疫情中,值得人注意的就是异端邪教“新天地”的猖狂活动和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新天地”异端对中国教会的影响和破坏由来已久,但是这次疫情却使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麻烦的是社会的各方面对其认识不深,甚至某些媒体报道时不负责任的把其和正统的基督教混为一谈。在公众心中对基督教留下了负面的影响。加上国外某些教会坚持疫情中聚集造成群聚性感染的例子,这种挑战就不仅仅限于异端邪教对正统教会的侵扰,而成为因为异端邪教的猖狂,社会公众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负面与抵触的情绪。

最后是对于教会与社会相处的挑战。当全社会都在举国同心、舍生忘死投入抗疫时,基督徒却站在一边以咒诅和指责来进行所谓的警醒世人,这是合宜的吗?

以上林林总总,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时代处境对于当下基督教会实践中国化的挑战。这些挑战看起来是特定处境下所发生的,但实际上涉及到的都是教会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本质问题。没有一个处境的问题不是需要用本质来回答的。如何回应这些挑战,还必须溯源基督教信仰的根本教义,并结合当下的情况,进行神学和牧养上的反思与重整,才能走出一条新路,使基督教中国化落在实处。

Part 03 对传统神学思想和牧养方式的反思

疫情期间,吴牧师思考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要彰显基督的生命”的问题。他认为,信徒们各有彰显基督的方式,在特定处境下的表现各不相同。比如,马丁·路德加尔文等注重教会彰显出基督公义的形象,德蕾莎修女通过她的事工彰显出爱的形象,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所彰显的是同一位基督。因此,每一个教会都是在特定处境下,效法耶稣基督、彰显他的形象。教会论和基督论是相连的,教会要见证的是一位怎样的基督呢?对教会论的反思让他也对基督论进行了反思。

提起基督,我们总喜欢说基督的三重职分——先知、祭司和君王。需要思考的是,这三重职分是否都概括了基督所有职分的工作?这三重职分是圣经直接告诉我们的,还是后人概括的?吴牧师说,当他查考这方面的内容时,并不认为“先知、祭司和君王”能概括基督的所有职分,这是从旧约中以色列人的宗教传统出发,这些描述,构成了旧约的神权政体组成的要素,继而被某些神学家用来来描述基督在新约中神的子民中间的工作。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不是圣经也不是使徒,它源自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之传统说法,主张基督的工作可以综合三种职分,或三重侍奉(munus triplex Christ)——先知、祭司和君王。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强调神在基督里成为中介者,他由此断定,基督的位格与工作之间关系密切。由此引用了尤西比乌的观点,这是教会传统上对基督工作的理解。

在当今教会中,不少信徒对这三重职分理解不当,因此与社会格格不入,教会牧养产生问题。

1、先知抑或朋友?——对教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反思

我们强调基督是先知,也强调教会的先知性,要做时代的先知,对这种观念偏狭的理解导致一些信徒容易批判而不是致力于改变社会和教会的各种现象。在教导信徒方面,讲台上充满了对信徒的训诫和严厉的斥责。可从福音书可知,耶稣基督不仅是先知和法官,还是我们最知心的朋友,他愿意帮助我们走出软弱和罪恶。

我们理解先知的方式,是否仅仅是“批判、指责、骂人和攻击”?对于不公正之事,我们可以批判罪恶,但不能只有批判和咒诅,这只是新约中的一种观念。福音书记载,面对生来瞎眼的罪人,耶稣给了另一种解释和回答。教父爱任钮就认为,人类遭遇苦难,不只是因为犯罪堕落,苦难也有助于成长,有助于人更好地成为耶稣基督的形象和样式。过于强调先知的批判性思维和定罪,影响了很多信徒,这让教会很难得着众人的喜爱,难以在社会中做光做盐。

2、君王抑或仆人?——对教会构建治理体系的反思

既然是君王,那要强调统治权。现实中,不少信徒都以一种咄咄逼人、夸胜的方式,想建立上帝的国度。甚至把建立上帝的国度等同于某种政治诉求或在教会中建立起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结果导致教会在人的眼中变成了一个权力机构或妄图取得权力的机构。可这是耶稣在世上行事为人的方式吗?教会注重权柄和管理没错,可教会的管理不是行政命令或企业利益交换般的管理,而是一种关系和服侍的管理,正如耶稣自己所说:愿意为首的要做众人的仆人。教会在社会中应该以服务的形象出现,在教会中应该建立起彼此服侍的管理体系。

3、祭司抑或医生?——对教会牧养信徒生活的反思

祭司是使人来到上帝面前,是中保的存在。教会作为宣讲真理的地方,能让人认识上帝,但错误的强调中保的职分容易在教会生活中使传递救恩的教会不知不觉变成救恩的垄断者,我们坚信“真教会之外没有救恩”,但不能强调救恩只存在于某一个地方,让信徒觉得不去某个教会就与基督失去了联系。反观今天某些教会,以粗暴的神学观念恐吓信徒,让他们不得不做礼拜。我们当正确思考祭司的职分,我们是否更应该给人帮助、医治和鼓励呢?祭司扮演着医治的角色,当信徒来到神面前的时候,能宣告上帝的赦免,要安慰和医治信徒。而且给他们的家人、世界带来耶稣基督的治愈。

总结一下,当我们说教会履行耶稣的职分时,不仅要要履行基督作为先知,更要明白他是朋友的职分,教会里流传甚广的诗歌《恩友歌》就是体现。这位朋友是先知,可以指出我们的问题,改变我们的罪恶和软弱,也是我们的陪伴者和帮助者。我们说耶稣是君王,也是仆人,教会要“非以役人、乃役于人”,要服务社会。后疫情时期,吴牧师所在的教会,就通过与社区联合开展服务活动、为老人开展智能手机训练和法律知识讲座的方式,以服务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中。祭司的身份强调医治的功能,要关怀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遭遇挑战的人,给他们鼓励和帮助,教会的牧养要深入,不能只是讲道和提供一些理念。

Part 04 走出一条新路

通过疫情的反思,可以从三个角度帮助教会成长。
1、建造一个根源于圣经真道,适应时代发展的神学体系。这一切都体现在细节中,比如如何解释苦难、帮助信徒正确面对人生,把上帝的爱传递出去。
2、建造一个与国家、社会发展休戚与共的教会管理体制。今天很多教会的管理没有章法,或者照搬一些宗派的体制,这并不切合教会管理的实际。
3、建造一个关系和谐、服务社会、治愈灵魂的牧养体系,这就是所讲的基督和他的教会履行朋友、仆人和医治者职分的理念。


本文原载于“信仰和学术”微信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