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女邻居,今年八十多了,是我印象中村里年纪最长的基督徒。今年身体硬朗,对教会依然保持了年轻时代的热心,教会从农村到镇上几经变迁,都有她操劳的身影。
她在二十岁未出嫁的时候就信耶稣,不是因为别的,年轻时身体不好,老是牙疼,痛得晚上睡不着觉。看了赤脚医生,就是开一些消炎药,吃了效果也不好。后来听说信耶稣能治病,就跑到五公里之外的村子教会去聚会了。
那时没有自行车,每次聚会来回都是步行。后来她的牙疼慢慢就好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她相信上帝的灵验。后来出嫁,嫁到我们村子之后,信耶稣受到婆婆和丈夫的阻止,因为信耶稣的聚会耽误生产,要耗费半天时间,田里的活计就没办法完成。但是她依然坚持聚会,从未断过。
后来她的二嫂也在她带领下信主了,而且比她还虔诚。据说在她二嫂去世的那一天晚上,还在托梦给她的女儿,在月亮上与她告别,上天堂去了。
大概在九十年代中期,教会终于从农村搬到了镇子上,并且有一个大房子和院子供她们聚会,那是政府批准的地方。从那时候开始,教会就开始复兴了。
因为教会之前在村上,去聚会只能聚会,现在在镇上,这样信徒聚会完就可以赶集,也有一些是赶集顺便来聚会的。不仅有老人,还有年轻人,也有未出嫁的女孩子,还有一些年轻的媳妇带着娃娃来聚会。据那位邻居回忆,那时候教会热闹的很,圣诞节的时候院子里都是人,有很好看的演出和圣剧。
大概是95年前后,来了一个传道人传播另一套神学,什么神学她们也不懂。这位传道人为教会很热心,拿了一些钱支持教会,后来她们这些同工也就跟着他学习神学。但是有一些信徒不认同他的神学观点,教会那时候已经分成两派,有一次因为冲突还差一点打起架来。于是那些年纪大一点的信徒就到县上的教会去请求解决,甚至还闹到了宗教局。
那个传道人不是牧师,但却主持圣餐礼,还给信徒施洗,这些都不符合教会的传统。后来闹了很久,那个传道人就自己走了,这样教会也就保持住了统一,没有分裂。
教会到了2000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了。之前教会还有能力举行圣诞演出,探访还能带点礼物,那时人多啊,奉献也多。后来人慢慢减少了。为啥呢?因为大家都出去打工了。凡是来聚会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越来越少。而那些年纪大的基本都没有钱,他们要靠儿女养活,因此没有钱来奉献,有时候奉献的也就是几角,很少有超过五块的。
大概2005年开始,原来的教会地址要被征用,政府就拨给她们另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很气派的教堂。比原来还大呢。但是教堂变大了人就更显得少,如今大大的聚会大厅里只有稀稀拉拉几个老年人,聚会的时候还睡觉。传道人年纪大了都没人愿意接替他来事奉。
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回来了,教会就开始热闹了。所以现在教会的重点的节日已经不是圣诞节——圣诞节就做些普通的活动,因为没人来看——教会的重点是春节,她们春节那天的演出很丰富,因为那天镇上的人最多,大家都来看,不管是信的还是不信的都会进来。
当然春节的聚会除了人多之外,还有就是大家会奉献,教会一年的经费几乎就靠着春节那几天的奉献。但是去年的春节因为新冠病毒不让聚会了,教会关了三个月,人也不能出村子,只能在家呆着。不能聚会,让她心里一直不舒服,好像自己犯了很大罪一样。
教会现在探访活动早就不拿礼物了,偶尔有感动的信徒自己买点水果什么的,大多时候是没有探访这一说,因为教会实在没钱。她自己对教会未来的担忧是年轻人太少,都出去打工了,平时不仅教会里、就是村子里也看不到几个年轻人,除非是有孩子出不去的。而且春节回来到教会聚会的信徒中年轻人也不多,都是四十五上下的人,只有他们还记得教会,知道回来看看。
通过以上我这位邻居的回忆和叙述,可以看到教会的兴衰几乎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早期教会的复兴是因为农村娱乐设施少,教会承担了娱乐功能;
生病成本太高,教会也承担了医治功能;
单一的农业生产使人离不开农村,因此教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群体归属功能。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逐渐上升,娱乐普及,电视与手机进入千家万户,教会提供的功能出现了大量的可选择的替代品,加上农业生产由主导变成辅助,大量劳动力外出,造成农村人员大量流动,因此教会也就出现下坡路。
教会对年轻人的吸引几乎被手机和广场舞替代,今天广场舞在农村也已经扎根,教会也就很难吸引新的人加入。
今后,教会的发展可能更加艰难。
圣诞节的褪色,春节活动成为农村教会的主要活动,这不仅是农村人员流动的特点导致,也是因为传统春节在农村依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农村教会在专门人才上极度缺乏,不仅是因为教会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还是因为教会的生活和精神模式也无法得到年轻人的认同。因为,教会的观点还是建立在传统模式之上,这一模式强调信仰身份与社会的疏离与张力,而不是对当下的认同与反思。
农村教会的光景,在今天这种社会发展模式下,教会如果不改变,教会的未来只能是一种悲观的预期。我们期待一种新的模式出现,也期待上帝在今天的教会状态中,给予我们出路的启示。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