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观察与思考丨圣诞节的商业性给福音带来的机遇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12月23日 08:45 |
播放

基督教在今天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一个节日,当然过节的只有两类人,一个是基督徒,一个是世俗商业团体。基督徒过圣诞节是因为这是纪念耶稣的诞辰,虽然这个日子有些基督徒比较有争议,不认同,但对于大部分基督徒来说还是认可的。商家庆祝圣诞节,显然是为了带来人气和促销,并从中获取商业利润。

然而在中国,除了这两类人之外,一般对基圣诞节没有那么感冒。至多是送送祝福,情侣之间送送礼物或者表白爱情,因为过几天就是元旦,元旦的氛围冲淡了圣诞氛围。因此圣诞的社会气氛除了商场之外,社会上并没有太多表现。

圣诞节在今天家喻户晓,知名度远胜于感恩节和复活节,那么我们考察圣诞节传播的历史,不由得会发现这一个本属于基督教的节日,基督教却不是她传播的主体。人们知道圣诞节,从商业团体远多于基督教团体。这两个载体在传播基督教的能力上,简直不成比例。

基督教圣诞节在中国的记录,最早可以在大秦景教流行碑中发现,其上有这样的句子“神天宣庆,室女诞圣于大秦,景宿告祥,波斯观耀以来贡”。后来景教随着灭佛一并被灭了。再后来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后,圣诞节一直是在基督教宗教团体内部和宗教徒观念内,没有任何的社会影响。当清政府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攻击之下打开国门的时候,圣诞节首先在沿海口岸城市教会内被传播,接着商家看到利益,也开始在这些城市传播圣诞节,以传播一种生活理念,从而带来商业市场的占有率。

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基督教活动一度中断,圣诞节也同样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只存在于基督徒的观念里。1982年中央颁布恢复宗教活动的19号文件,基督教活动在各地得以恢复。但是这个时候,圣诞节停留在宗教节日的层面,人们对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只局限在教堂内。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得以发展,同时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督教规模和人数获得极大发展,到了1988年中国基督徒人数超过了800万(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J].民俗研究,1997,42(2),20-27.)。

九十年之后,社会市场经济逐渐成熟,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圣诞节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节日和观念进入中国。开始的时候只是在年轻人中间、主要是大学生之间传播,借以增进感情,以及情侣之间的浪漫。此时,圣诞的主要活动是赠送圣诞卡片,这一活动的范围和参与人数,远大于基督徒群体,也远大于商业和其它圣诞活动的规模。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商业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圣诞节就不再是一个文化观念和宗教节日,而是一个商业促销的契机。对促销机会如饥似渴的商家,圣诞节恰好满足了他们对利润追求的欲望。圣诞节的知名度、圣诞节的西方观念、圣诞节背后的生活理念,都可以带来可观的商业利润。从而九十年代末期之后,圣诞节的传播主体由青年学生转移到了商业群体。

自此圣诞节逐渐由基督教的小众宗教节日,而逐渐成为大众节日,也不再仅限于互赠贺卡这种有年龄标记的活动,而是由商场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而走进千家万户。

调查显示,在圣诞节的传播载体中,商业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占据65%以上,西方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也占据很大比例,而基督教宗教群体的传福音活动只占据不到22%的比例。可见,在圣诞节传播的过程中,商家和媒体的宣传占据主导,如果说圣诞节被大家知道,这大多不是因为基督教宗教行为,而是因为世俗社会的非宗教行为。

这就告诉我们,今天的圣诞节已经分成两个内涵。

一个是世俗内涵,这主要是由影视文学和商业、媒体的宣传为主体来传播的。这是商家为了促销,也是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传播的西方生活理念和文化。这种内涵意义上的圣诞节,背后潜藏的是一种文化生活理念,不论是商业的,还是文学的,它都意味着这一节日背后不同于传统的表达、交往、生活等内涵,从而带来人们文化的改变。这是在社会发展,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必然出现的文化交汇现象。

另一种圣诞节的内涵则是宗教性的,这意味着这一节日背后的宗教内容,这一内容必然是小众的。这一内涵之下,圣诞节只能是基督徒才能庆祝,而不属于非基督教的世俗世界。甚至在基督教内部还有圣诞节不属于基督教,而属于异教太阳神节日的看法,从而对这一节日进行抵制。这同样是圣诞节的宗教内涵。

宗教内涵的圣诞节,相比较于世俗内涵的圣诞节,显然有着更加严格的限制,从圣诞节的场地空间,到参加的人群,以及节日内涵的意义指向,都与世俗意义的圣诞节不同,甚至冲突。

所以,今天我们单纯从圣诞节这一日现象而言,世俗机构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宗教机构则只是占据很小的比例。从内涵上来说,圣诞节的是世俗意义更倾向于文化和生活,而基督教更倾向于与世俗生活有张力的宗教救赎。

通过以上圣诞节传播的历史回顾,我们发现基督教在今天发展的困境。这一困境意味着基督教伦理价值与世俗生活的分野,从而造成与社会的疏离,在发展方向和内涵上不能合一,从而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这种分离的趋势越来越大,疏离越来远远,张力越来越紧张,所以社会影响力逐渐降低。

显然世俗载体对圣诞传播必然有助于福音的传播,按照今天流量决定一切的商业原理,那么圣诞节的知名度越高,耶稣被人们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是,当今基督教群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机遇,而是把精力耗费在防守圣诞节的宗教内涵上。

基督教当转变观念,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圣诞节的世俗宣传和庆祝活动,而不是在排斥的同时,忽略了传福音的时机。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