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可传播的圣洁:浅谈圣俗二分的圣经观

作者: 史佑名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1年03月18日 09:49 |
播放

引论   何谓圣俗二分

国内教会的信徒常常用“圣俗二分”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时或处理事情,“圣俗二分”顾名思义就是将圣洁与凡俗这两个事物简单的分别,对立起来,关于基督信仰,关于教会的事情可以称之圣事,而婚丧嫁娶,工作赚钱,饮食吃喝,却被称之为“俗事”。更有“属灵人”在基督徒进行聚餐时,会指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从而批判这种相似的“俗事”。

可这种圣俗二分是否符合圣经的观点呢?根据教会的承传来看这种圣俗二分法并不是教会的传统,反而这种圣俗二分法类似于早期教会的异端学说“诺斯底主义”。早期异端“诺斯底主义”在论及神的教义时说到:神是绝对独一,超越的不可知者,他是隔离的存有,与天使和尘世完全分开。

并且他们还将人分为三大类分别是:1.属物质的人,在救恩之外。2.属魂的人,一般的信徒,有得救的希望。3.属灵的人,真正的灵知者,复归神的家乡之人。这种主义简言之就是,敌对物质,否定受造世界的价值,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现今的世界仿佛人间地狱。1

笔者在开始正文前要声明:笔者不是说持守这种圣俗二分观念的弟兄姐妹是异端,而是。

01 国内教会所存的圣俗二分的源流

国内教会的圣俗二分的教导,并非是最近几年所流行的产物,而是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国内教会的教导。上个世纪的国内兴起了一大批爱主的,也被主大大使用的讲道人,但是也由于时代的原因,产生了一些需要被圣经更正的思想。国内所流行的圣俗二分法其实源于倪柝声的教导。倪氏的教导就是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攻克自身,治死老我,与罪恶搏斗,过服从外在权威的生活。

倪氏认为“属灵人只有对福音的责任,而缺乏对文化的责任,因为人从堕落之后,世界便落在撒旦的受众,越来与黑暗腐败,甚至无法救药,正在等候神末后的审判,任何社会改良及文化重整的工作,都是徒然地。”2倪氏是带有避世色彩的,正好像当今某些教会弟兄姐妹所认为的圣俗二分。可这种说法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正确的。现在笔者要简单梳理一下,圣经神学的圣洁与凡俗的观念,以及新约所教导的圣洁是可以传通的概念。

02  旧约中圣洁与凡俗的概念

圣洁,从旧约来看,尤其从《利未记》来看荣耀是神外在的显现,而圣洁是神的内在的属性,它是神最典型的本质,此外圣洁和道德通常被等同了起来,圣经表明耶和华神是公义的,圣洁也定义了道德。3并且圣洁也代表了,耶和华神与迦南人所信奉的一切的神明相对立,4也没有任何的神明能像耶和华一样。在神面前任何的不洁净,或者是邪恶,不道德都会被消灭,认为圣经宣告说神是烈火,神的圣洁是吞灭的烈火,使得罪人无法与神同住(赛三十三14节)。

并且圣经还宣告说只有手洁心清,没有罪污的人才能够亲近耶和华(诗二十四3-4节)。而且当人或者物与耶和华有关系的时候才能的亲近神,而且当人或物离神越来越近的时候才会越来越圣洁,从旷野漂流时期的以色列会幕就能看到这种概念,越靠近神越圣洁,越远离神越不圣洁,甚至最终走向死亡。5而凡俗在旧约的概念就是归为凡俗的用途,不可以用到会幕中,会幕的器具要专门用于圣途。

如果凡俗的物品被礼仪上不洁净之人所玷污了要么被洁净,要么就要被打碎,连房屋,床榻都需要洁净。并且礼仪不洁净之人不能够进入到会幕中,甚至有些严重且的礼仪不洁净之人要住在营外,直到恢复礼仪洁净时才可以进入营地。简单来讲旧约的圣俗观就是指,圣洁的居所,物品或人类,要么是因为耶和华的临在,要么因为它是奉献给耶和华的,所以是圣洁的。凡俗的是指在存在于平常人类活动中,而不具有永恒意义的领域。6不仅通过神的临在或奉献给神,人可以成为圣洁的,旧约也指出,人生活在与神的盟约关系中就可以有份这种神的性情(出十九6节)。

而且,《利未记》还表明圣洁不具有传染性,反而不洁净和污秽具有传染性,可以反过来污秽会幕。但是《利未记》有洁净的仪式,和分别为圣的仪式,能洁净人或物品,甚至能够重新将人分别为圣,《利未记》第十六章也暗示了,身为宇宙缩影的会幕在被祭仪上的亚当式祭司污秽之后,可以通过中央赎罪日的仪式,除掉以色列的罪污以及洁净会幕,这也映射了要恢复宇宙的目标,7这种的概念表明神在创造世界时按神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最初目地。

神的形象即代表了神的王权统治也神分享了神可传通给人的属性,所以人要将神的荣耀,伊甸园式的圣所拓展至地极,只不过被首先的亚当祭司破坏了8,所以祭仪上的亚当式祭司洁净会幕并除掉以色列的罪污,就是要迎接神圣洁的同在,重新恢复被破坏的圣洁与凡俗的界限,并要恢复亚当的使命。因为旧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拓展神的荣耀和圣洁直到地极。

要借着以色列传播神的知识,并且借这知识使外邦人皈依,有份于耶和华的关系,让外邦人也能够恢复在伊甸园中所失落的圣洁形象(出七,三十四10,赛二3节,十一9节,笔者认为《出埃及记》所记载的救赎行动,就是要透过神圣洁的审判,让外邦人“知道”耶和华,传播神的救恩。首次的逾越节就是洁净污秽分享圣洁的手段,不过以色列人之外的外邦人硬心不接受,若是外邦人愿意也可以通过割礼被奉献给神)。

以色列人在进入迦南地时所要执行的屠杀迦南人的命令表明了这种方式是恢复迦南地洁净的手段,要通过灭尽(herem)的方式,重新使迦南地恢复洁净,因为迦南人污秽了这地,导致神要把他们吐出去(利十八28节)。这种做法也是为重返伊甸园扫平了道路,因为进入迦南地象征着进入伊甸园神的同在。9

不过这种方式是神特殊的命令,并暗示了一个内容即若要全地恢复圣洁,就要透过这种“大扫除”,不过这种只是后来基督十字架受审判的影儿,新约才是实体,而且我们要为我们的存活要感恩,因为亚当在伊甸园之中犯罪使全人类都陷入了死亡的咒诅之中,我们应当受到死刑,但如今我们得以称为圣洁的子民是因着基督的受审判,我们得以“知道”耶和华,成为圣洁的国民,免于死刑。10

笔者认为,旧约的圣洁与凡俗是有分别的,但是人可以通过“奉献”的方式,从而圣化归给神,例如首次逾越节的奉献礼,拿细耳人许愿离俗的条例(出十二,二十九,民六2)。并且以赛亚被呼召的异象说明了,被罪污秽的以色列可以被神的火炭所洁净,重新归耶和华(赛六6节,耶四4)。

03  新约中可以传播的圣洁

旧约对圣洁与凡俗是有做出区分的,新约圣经也延续了圣洁与凡俗的概念,可没有像诺斯底那样二元化。新约也暗示了圣洁是可以传播的,罪人,礼仪上不洁净的人能够直接接触耶稣而成为圣洁的,就比如在《路加福音》八43-48节就记载了在礼仪上不洁净的血漏妇人因触摸耶稣的衣裳繸子而被医治的故事。

福音书也记载耶稣医治患有严重皮肤病的人,耶稣触摸死人使死人复活,虽然这些在旧约都被视为极大的污秽,但是耶稣没有被污秽,反而借过耶稣使他们统统得了痊愈。因为在耶稣的新约之下,他废止了律法条例,虽然这不意味着他废掉了这些圣洁与凡俗的分别,但是却表明了这些仪文不会再阻碍人接受神的恩典。11

新约暗示了耶稣的圣洁可以传播而不会被污秽。耶稣和罪人一同坐席也表达了相似的概念,因为和别人一同进食表达了与他人团契联合的概念,而餐桌的团契是弥赛亚赦免的基础,一同吃饭暗示着耶稣对罪人救恩的呼召,使他们悔改,拥有转变的生命,耶稣并没有因接触不洁净而污秽,反而借着末世的大能胜过了它,罪污不具传播性,反而耶稣的圣洁具有传播性。12

《约翰福音》所记载耶稣行的第一件神迹是在迦拿的婚筵用水变酒,宴席象征着弥赛亚的末世婚宴,而用来行神迹的六口石缸象征利未记洁净仪式制度的不全备,13在婚宴期间酒用光了,需要耶稣行神迹,表明需要耶稣来就开启新的世代。婚宴在以色列当中属于非常重要场合之一,笔者认为这里暗示了耶稣并没有禁止人参与社交生活,14反而耶稣要作为税吏与罪人的朋友,与人一同分享救恩的喜乐。

在《歌罗西书》一6节指出福音要广传,结果增长,甚至第10节也在讲,结果子,渐渐的多知道神,这其实指的是基督恢复了亚当的使命,新的归信者成为神国度的一部分,反映了神的荣耀,并且亚当要“制服”的使命被属灵的更新为制服在地上未重生之人心中的邪恶势力,并以福音生养众多,遍满神荣耀直到全地。15在末世,万国要在知识中被繁衍于全地,并且圣徒得着不朽的生命,穿上公义的衣服,信徒要将神的公义圣洁拓展至全地。16

而且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在探讨关于不可与外邦人混杂的议题的时候,就在七14节以信徒与外邦人的婚姻关系来指出,在这种婚姻关系中信徒没有被污秽;反而非信徒与信徒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中被分别为圣了,虽然不信的配偶像顽梗的以色列处于不信中,但从某种特殊意义来看是圣洁的,是属神的,因为是借着与信主之人的联合被分别出来,并盼望他们有可能会得救。17更有学者正确的说到信主一方的纯洁胜过了不信一方的不洁,一个烂苹果不会自动的使旁边的苹果腐坏,信主的配偶会加强婚姻的圣洁性。18

笔者在此要指出,很多人认为和外邦人接触会污秽信主的人,甚至很多的教会强调,圣俗二分,基督反对普世的文化,工作,和与世人的交往合作。基督徒不可以听流行音乐,除了圣经以外什么都不要读,只有圣经就够了,强调圣俗二分的人似乎想营造一种真空的世界,免受任何世界的细菌污染,就好像旧约所强调圣洁空间的绝对圣洁一样,宣称地上教会就是圣洁的王国凡是参与世俗的行为就是背叛了圣洁。

可是新约圣经教导我们,耶稣以及使徒们持守了神圣团体的圣洁性,防止罪恶的面酵全团发作(林前五7节)。但是圣经也指出,如果教会将这种圣俗二分的二元原则延伸到与世人的交往关系中的话,基督徒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世界充满了这种污秽。而基督徒在保罗所处的罗马帝国时期以及在现今时代都是极为小众的团体(林前五10节)。保罗在此所强调的重点是:虽然基督徒必须活在这个世界中,但是他们的行为模式却不属于这个世界,不可用世俗的模式同化了教会的圣洁团体(罗十二2节)。

04  在世俗中的神之教会

不仅在保罗书信当中指出,神的属地教会存在于堕落的世界,耶稣也在登山宝训(太五13-14节)中指出,神的百姓是世上的盐,是世上的光。有学者指出世上的盐,世上的光,根据希腊文可以直译为地上的盐,地上的光,天的反面就是地,就是这个世界,基督徒生活在这个被黑暗掌权的世界当中,虽然会受到攻击和敌对,19但是要发挥光与盐的果效,就是防止世界的腐烂,让人品尝天国的滋味,甚至成为世界最珍贵的事物(因为古罗马时代常用盐当做军饷)。

世界的光也意味着光明与黑暗的交锋,光明势力要战胜黑暗势力,照亮世界的人,使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带来光明,不再让世人住在黑暗中,虽然基督徒有别于这个世界,必须要活在其中,但是基督徒不可以避世反而要作为将世人引向神的向导。20

笔者要指出信徒不应该过度的圣俗二分,这种会导致信徒与世人完全的隔绝,甚至否定这个世界的一切,因为《马太福音》十三24-30节所讲到的稗子和麦子的比喻,不是针对于教会内部讲的,而是针对于世界范围讲的。这个比喻教导我们虽然天国已经降临在这个世界当中,但是现在末世审判还没有到来,邪恶仍然未被消灭,21神子民应当先与属于稗子的世界共存,只有等到末世审判来临时邪恶才会被消灭,这种局面也会结束。

第十三47-50节的撒网的比喻也是如同稗子和麦子的比喻一样,是在告诉我们,所建立的天国只有到世界的末了才能真正的圆满,恶人义人(拒绝福音的人,接受福音的人)在那时才能真正的被分别出来,所以教会应当按照圣经的教导学会如何在这现今的世代中与世界共存。

《彼得前书》二9节还教导说基督徒是被拣选的族类,是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基督徒也要宣扬召他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这大概就是在讲基督徒好像古时的以色列人那样成为了圣洁的民族,拥有皇室的身份,他们以前随从黑暗势力的诱导,行各种不义之事抵挡神,但是如今进入救恩之光的基督徒就需要,用实际行为和传福音福音向这个世界宣扬神救恩的美德,讲述新出埃及的故事。

马丁路德也根据这段经文发展出信徒皆祭司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信徒都互为祭司,彼此服侍,22所以基督徒参与属世的工作应当被理解为是要活出神对他的神圣的呼召,在世界上利用工作传扬神的救恩之光,而不能被简单粗暴的理解为不属灵,亏欠神,忙世界。反而基督徒日常生活要成为传播神荣耀,活出神圣洁形象的途径。

很多基督徒对这个受造的世界采取的是一种悲观的态度,认为这个世界注定要灭亡,世人注定要受到审判,所以我们教会可能总是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对社会公益,追求公义,环境保护,一直保持缄默的状态。有很多信徒也拿《彼得前书》四7节,《彼得后书》三10节作为依据,要说明这个世界终将要完全的毁灭,世界的大结局是以悲剧收场。可是这样的解读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段圣经的教导。

《彼得前书》四7节的“结局”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终局”或者是“目标”,23“终局”有两层含义对不信之人而言他们最终要接受审判迎来他们的结局,但是对于信主之人而言我们要迎来救恩的完全成全,是积极的事情。而《彼得后书》三10节讲的是有形质的要被火销化这其实是指炼净金属矿石的过程,火焰是洁净罪恶的方式,罪恶都要被根除,反而这个世界要完全的被更新,受造物也会迎来翻天覆地的更新,用赖特的话讲就是有一个新的世界,有新的百姓居于期间,他们经过试验,试炼,在苦难的熔炉里被洁净。24

《启示录》二十一章1-5节也教导说新天新地自天而降,旧的天地被完全的更新,海也不再有了(海洋在以色列人看来是邪恶的象征),邪恶被完全的打败,被更新的世界完全成为全新的圣所,真正的实现神与人同住。所以基督徒对这个不应带有悲观的态度,我们要积极的抵挡这个世界的罪恶,不公义,但是我们也要爱世上的灵魂,热衷于传福音扩展教会,保护环境,教导信徒积极的面对工作,面对家庭,积极的与不信之人产生更多的互动,让传福音不再是纸上谈兵,用基督徒“福音化的生命”让世人看见救恩的光。

笔者曾听闻有人教导说基督迟迟未再临的原因是因为基督徒活着这个世界上,基督不来是为了让基督徒免受这种苦难,可是这并非出于圣经的教导!基督迟迟未来不是因为耽延,也不是因为已经信主之人,而是因为以色列迷失的羊还未完全找回,他荣耀的救赎计划尚未完成,所预定得救的数目还未填满,只有等到所定日期满足的时候耶稣才会再来!

结语

亚伯拉罕·凯波尔说过“我们人类存在的整个领域之中,没有一寸那统管万有的基督不宣告说:这是属我的。”这很好的说明了基督徒现今的使命应当以“福音”来为基督开疆拓土,来赢得更多的灵魂。过度的圣俗二分不会成就神的国,巴刻也说过:“所有的事情,不论是什么类别,都应当成为圣洁,也就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行。”25基督徒的学习,工作,饮食,与世俗朋友的交往,婚丧嫁娶都应该是以尊荣神,迎接终极的荣耀为出发点。

但并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试图“基督化”,因为神的子民仍然盼望天国之城自天而降,神更新这个世界,基督徒的家乡拥有属天的本质,这是神为基督徒预备的永不会毁灭的城。所以总意就是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为荣耀神而行,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愿荣耀也归给他直到永远(林前十31,罗十一36)。


脚注
1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卷一》,(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初版),49-55页。本文章根据该书简略了描述了诺斯底主义的概念,若有兴趣可查考原文。
2  林荣洪《属灵神学》,(香港:宣道出版社,2003三版),285页。
3  夏德黎,《圣道圣经注释—利未记》,史佑名译(英国:贤理璀雅出版社,预计2022年出版)。
4  TD. Alexander ,David W. Baker,《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pentaeuch》(usa:ivp,2003),420页。
5  夏德黎,《圣道圣经注释—利未记》,史佑名译(英国:贤理璀雅出版社,预计2022年出版)。
6  同上。
7  莫拉莱斯,《谁能登耶和华的山》,史佑名译(英国:贤理璀雅出版社,预计2021年八月)。
8  G.K Beale,《the temple and church mission》,(usa:ivp,2004),30页。
9  MG.Kline,《“The Intrusion and the Decalogue”》(WTJ 16,1953/54)1-2。.
10 Cowles,merrill,longman ,gundry,《show them no mercy》,(usa:zondervan),163-164页。
11 夏德黎,《圣道圣经注释—利未记》,史佑名译(英国:贤理璀雅出版社,预计2022年出版)。
12 Craig blomberg,《Contagious holiness》,(usa:ivp),34页
13 莫拉莱斯,《谁能登耶和华的山》,史佑名译(英国:贤理璀雅出版社,预计2021年八月)。
14 白基,《国际释经应用—约翰福音》,黄愈轩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16),110页。
15 G.K Beale,《the temple and church mission》,(usa:ivp,2004),170页。
16 同上。
17 Gordon Fee,《哥林多前书注释》,陈志文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20年)473页。
18 William Baker,《房角石哥林多前书注释》,崔晓雄译(香港:恩道书房,2018年)174页。
19 黄鸿兴,《天道圣经注释—马太福音》,(香港:天道书楼2017年),119页。
20 迈克·尔威尔金斯,《国际释经应用马太福音》,古志薇、陈秀娟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16年)235页。
21 斯诺德格拉斯,《主耶稣的比喻》,林秀娟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3年),440页
22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卷三》,(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初版),140页
23 张永信,张略《天道圣经注释—彼得前书》,(上海:三联出版社,2020),286页。
24 NT赖特,《神儿子的复活》,邱慕天、纪荣智、谭达峰译(台湾:校园书房,2016),592页。
25 周必克,《加尔文主义导论》,陈知纲,安娜译(香港:经典传承出版社)导论部分。


本文原载于“信仰和学术”微信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