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学者杨鹏网络分享:孔子及《论语》中的先知智慧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9月09日 13:44 |
播放

8月24日,学者杨鹏做了一场题为“透过孔子的六个确信看《论语》中的先知智慧”的网络讲座,让会众看到了与大众眼中不一样的孔子以及《论语》中的先知智慧。

讲座是以主持人抛出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开始的:
一,基督徒为什么要读《论语》?
二,现代社会大众对《论语》有很多误读,这些误读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就这两个问题,主讲人杨鹏从他的角度进行了分享。他主要强调了孔子除了君子、帝师之外,常常被忽视的先知的身份,并从这个角度解读基督徒读《论语》的价值。同时,他谈到,透过《论语》可以看到孔子非常看重“天”,这个是他的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点,但是现代大众在读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这个是他觉得遗憾的地方。

一,基督徒为什么要读《论语》?

孔子的主要身份有三种:先知、君子、帝师。过去解读《论语》著作,基本都是站在君子和帝师的立场。但是杨鹏是在先知的角度解读《论语》,给会众展现了先知孔子眼中的世界。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杨鹏着力发掘了作为先知的孔子身上自信笃定、执着努力的精神。这种精神沉淀在中国文化中,塑造了每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说孔子是先知呢?杨鹏解释说,对于基督徒来说,一提到先知,就是圣经里面那几十位先知,最有代表性的先知比如摩西,得到上帝的启示,通过摩西给以色列人颁布了律法;在英文里面,先知有两个单词,一个是Prophet,神的代言者,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单词 Seer,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能看见的人”,但是不是看见表面而是能够看见本质。

杨鹏进一步阐释说,我们以Prophet来说明孔子显然是不恰当的,孔子从来都不是Prophet,因为孔子没有听见上帝的旨意。但是孔子可以称为Seer,他能够看到表面现象背后的超越性的主宰的力量,孔子称之为“天”,指的就是终极的主宰力量。

“孔子他看到了造物主的秩序,并且把这样的秩序宣扬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一名先知。”他强调说。

二,现代社会大众对《论语》有很多误读,这些误读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大众对《论语》最大的误读,是把天给忘掉了。”杨鹏说到,孔子有一句话叫做“纳于言而敏于行”,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伦理,叫大家多做事情少说话,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其实在伦理的背后,有着很深的孔子对上天的认知。

因为孔子认为“说”很神圣,不能够随便说。杨鹏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说到“天都没有说话呢,我们怎么能说呢?”所以才要“纳于言”。他进一步补充说,在《论语》当中,很多看似人际关系的背后,是基于孔子对上天的认知而来的,是天人合一的,我们如果不知道这背后的世界的话,我们就会觉得这个道理挺浅的,但是如果知道背后的世界的话,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其实是非常深刻的。

“今天太多的人把《论语》越来越给简化了,只是当作关于人际关系的成功学而看待。我们要怎么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怎么样才能够很顺利的做事情。只看见了人,而看不见背后的天。”主讲人说到:“但是其实孔子的初衷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论语》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天命而来的。孔子不是仅仅说我们要符合人际的这些关系,而是想说人际关系都是从天人关系而来的。”

随后,杨鹏再举出我们熟悉的、常常说的“自强不息”,我们经常把人提升地很高,但是其实原文是从《周易》当中出来的,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意思就是说:上天的行为就是建设,创造,所以我们看见,在自强不息的背后,它是有一个“天行健”,有一个天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把“天行健”抛开,只谈自强不息,这样的话就把人的根源给断开了。

“基督徒,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范畴来看的话,其实是恢复了天人关系。人首先是要与造物主建立关系,然后才谈得上人际关系。”杨鹏说。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