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什么才是真正的饶恕?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1月09日 10:53 |
播放

什么是饶恕?

在主祷文中耶稣这样论述:“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那么什么是“免了我们的债”呢?在关于主祷文的教导中,耶稣再一次解释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饶恕就如同免了别人的债。我们不再去讨要。上帝免我们债,就是饶恕我们的过犯,因为我们违背了和上帝之间所立的约。

饶恕的反面是什么呢?显然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因此在论及饶恕的反面时,耶稣说道“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视为仇人,心里不再饶恕他,而是和他不共戴天的仇恨,这种仇恨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在仇恨中我们就会失去自我,没有自我,显然也就没有了发展。我们的一生都是为了仇恨存在。

耶稣在饶恕上是怎样做的呢?

耶稣到家乡传福音,家乡的人不但不听他的话,反而讥笑他,甚至还差点把他推到悬崖下去。我们知道耶稣是神,他有能力将他的家乡像摧毁,但是耶稣却没有这么做。他一如上帝饶恕我们的过犯一样,离开了家乡,没有充满仇恨的咒诅,也没有不共戴天的愤懑。

当耶稣和门徒在客西马尼园中被兵丁抓捕的时候,彼得手起刀落削掉了一个士兵的耳朵。彼得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一种行侠仗义般梁山好汉般的快感。然而这种反杀在耶稣看来是不符合自己教导的,他对彼得说使用刀剑的必然倒在刀剑之下。显然耶稣这里说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逻辑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当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他没有仇恨,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愤怒。而是为钉他十字架的士兵祷告,祈求上帝饶恕他,因为他做的他不知道。

因此,耶稣的到来向我们传递就是一种饶恕的价值观。然而,在教会中,我们一般把耶稣的这一教导应用于个人关系上,强调我们对邻舍和家人的饶恕,而很少关注公共关系中的饶恕效应。

相对于耶稣的饶恕价值观,我们在中国许多传统小说中看到的是快意恩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种仇恨文化中其实所走的路线还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各门派之间的斗争同样是如此。江南七怪因为与黄药师结仇,这种仇恨在分不出你死我活的时候,是不会罢休的。一个大仇不报的人,会死不瞑目,因此他不论坐卧,一生的目标都是报仇。当越王勾践被吴国俘虏,其卧薪尝胆,一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复仇。而深谙复仇知道的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将勾践处决。正是吴王的仁慈被后来的人视为妇人之仁而被鄙视。因此我们的文化中,是鄙视饶恕和宽容的。

如果只有仇恨,会有什么结果呢?我们知道,美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允许蓄奴的,这些奴隶多从非洲被绑架过来。电影《为奴十二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奴隶的非人待遇。他们被当做财产,任主人使唤和虐待。这已经不是个人的仇恨,而是种族之间的仇恨了。如果这个仇恨不是被饶恕取代,而是代代为复仇而活,那么今天的美国一定是个落后的国家。但是这种仇恨却被选择了饶恕。所以总统奥巴马上台的时候,没有对白人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策略,而是共谋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英国对美国的经济压榨等原因。因此美国为了自己的独立和英国大打出手。这场持续了几年的战争,以沉重的代价结束,最终美国取得了胜利。但是胜利的美国没有趁机清算英国,向英国报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继续开展贸易往来,以平等的身份谋得共同的发展。

我们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也能看到这一点。新总统上台之后,新旧总统之间总能进行一场和平的权力移交,而不是像我们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一样,杀人无数。朱元璋为了自己后人的顺利接班,几乎把所有功臣杀光,汉武帝为了自己小儿子刘佛陵接班,用巫蛊之祸的缘由杀光了卫家和霍家等二十几个大家族的数万成员。

因为认为其他民族是劣等民族,便展开屠杀的纳粹,就是这样生活在对其他民族的仇恨中。这种仇恨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是无法在战争中发展的。这就更让我想到耶稣说的话,使用刀剑的必然死在刀剑之下。最终希特勒的纳粹失败了。

饶恕不是老好人,任人宰割。而是我们在铲除了恶之后,便不再继续为恶。饶恕里面占主导地位的是上帝的公义。公义和善容不得一点恶,但是当恶没有了之后,正义就应该收手。如果没有停在应该停的地方,就会转变成恶。

饶恕,意味着真正的善,真正让善停在恰当的地方。也只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发展,国与国家之间才能发展,政治运作过程才能为人造福。这才是真正的福音。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