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的时候因疫情封控在家,百无聊赖的我,突然想起我们很久没有聚会的团契成员张姐,我给她发去问候短信,她很快礼貌地回复。就这样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圣经福音书聊到历史,从书法聊到文学。不要以为我们这样的聊天,是一种亲密的关系表现,其实才不是。
我们团契建立至今也有八年之久,因为大家都是上班族,对于传统教会的那种固定而又频繁的聚会活动,自己紧张的工作实在无法适应,因此组建了现在的团契。我们当初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的信仰团体,因此没有什么繁文缛节,没有约法三章,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要求,大家随着自己的内心需要,跟着感动走。
我是这个团契的发起人之一,自然充当着半个领袖的角色。其实在我心里,我自觉对这个团契当有一种关心的责任,这不仅是对成员的关心,也包括团契的运营。因此,我常常充当传统教会的传道人角色,定期地给每个成员发短息问候。
疫情之后,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聚会,大家也相安无事。我们不是那种觉得基督徒每周非得聚会不可的群体,我们觉得信仰是个人的事,聚会同样是个人的事。因此,疫情封控在家期间,我们也就这样在群里分享一些相关大家关心的信息,读书、生命感悟、书法艺术或者文学等。
我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每个成员发信息“关怀”,这种关怀无非是“最近好吗?”,“最近怎样?好久不见!”当然每次我都能得到礼貌的回复。
虽然我和张姐之间每次微信聊天都能聊上许久,话题也十分丰富。但是如果我不发信息给她,她是不会发信息给我的。我们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包括我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我把这种关系成为亲密的公共关系。
首先,我们的关系虽然亲密,虽然能每次聊上很多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不涉及个人,个人的情绪,个人的心情,个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是不在我们聊天的范围之内的。在大家看来,到团契聚会,是一种个人之外的公共事务,它不同于个人的私生活,在个人生活与公共事务之间有着泾渭分明的边界,这种边界被大家小心主动地把握着。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来团契聚会呢,这常让我思考,团契或者教会的性质,究竟是什么角色。
有很多教会试图突破这种角色设定,将教会的触角伸进个人的生活中,让个人把自己在教会之外的内容定期如实汇报,尤其是在那些处于恋爱中的成员,掌握他们的恋爱进展,被作为进入成员私人生活的渠道。然而模糊生活与教会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这显然是对个人的一种侵犯。尤其是强调个人,把个人自由当作旗帜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我们团契成员,大多是从传统大教会出来的,对于大教会,他们的普遍的感觉是,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回应,不论是情感的还是公共的,都无法对接。在大教会甚至连公共的角色都无法分担。同时教会又要通过各种公共聚会来不断挤压信徒的生活空间,这种矛盾最终让一些人离开。
另一方面,我自己以半个领袖自居,总想着关怀每个人,总想着自己要担负起运营的责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起码在信徒的心中,我仍然扮演的是个公共角色。每个人从来不主动发信息告诉我他们的现状。当然除了有生活中的事情,比如Word文档中怎么处理一个图片插入,或者哪里有免费的大学公开课程,以及推荐什么书,他们会直接了当的发信息询问。除此之外,他们极少发信息问候我。在他们看来,我发信息问候他们是一种十分官方的行为,这种问候本身就是一种距离,就是一种清晰的边界。虽然我们能聊很多,也很深入,但是我在这种聊天中的角色仍是官方的身份。
在传统教会中,传道人扮演的角色,在信徒成员心中早已经定型,而这种型也是传道人自己塑造和认同的。其实传道人和信徒之间,教会公共空间和信徒的生活之间,其边界一直是清楚的,只不过有时候教会总想逾越。这种逾越的尝试,便成为信徒二次选择的理由。即使那些留下不曾离开的信徒,也不意味着他们认同了教会试图逾越边界的行为,只不过他不曾配合这种逾越罢了。
在教会公共空间与信徒生活空间之间的博弈,一直是教会生活的主题。当然,我们团契这种看似生疏,看似没有个人生活空间交融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关系是松散的。只不过这种关系有着令大家接受的合理边界。我们曾经一起烧烤,一起远游,一起聚餐,一起过圣诞节,一起为一个问题正争得面红耳赤,一起做慈善,在很多公共问题上我们有着自已的共同观点。
我个人给大家的官方形象,也让我认识到团契公共生活对信徒私人空间的逾越,尽管我并没有逾越这个边界的目的。于是我不在做官方式的问候,也就有事说事,无事沉默,也不再把自己看成团契的领袖。这样我们相处得反而舒服一些。
所以,我觉得教会在处理公共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不妨放下做家长的姿态,不要担心信徒离开了牧者会迷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都有自己的理性,都有圣灵的带领。因此相信他们自己的能力,相信圣灵会带领每个人走向上帝,不要企图做一个包办的严父慈母,打着一切都为你好的借口,侵入信徒个人的生活。
教会不妨躺平一些,在公共与个人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边界,彼此保持一种舒适的关系,这反而能让信徒自身成长,对教会带来更大的认同。教会或者团契是将信徒聚在一起,结伴而行。而不是将信徒改造成家人,放弃自身的私人空间。教会的公共性就在于她能够为私人空间提供精神和属灵的支撑,提供能量,而不是取而代之。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