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辈们。
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太多选择的时代。
个人的命运,都跟着大政方针随意摇摆。
有人原本可以去更好的工作单位,但被安排插队。
有人原本可以踏入学门,却被指派上山下乡。
好不容易迎来分配工作的时候,没过多久,又面临着下岗失业。
这一代人,有人凭着胆量趟出了一条小康之路。
而有的人,却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
我们的父辈,他们那么努力,也那么辛苦。
他们不舍得花钱,却能从一针一线中省出来一套房子。
只为了给儿女一个安稳的家。
我的父辈,年轻的时候,也曾意气风发、以梦为马。
他做过家具生意,一度成为当时的万元户,是众人眼中的佼佼者。
后来又转型做天然气,用肩头背起一个个燃气罐。
愣是背出了一套房,还带起了另外一家人的营生。
再后来,眼光独到的他,又从外地学成美食手艺。
在市场最好的位置开起了小吃店。
一时间,绝活“童子鸡”火遍全城,每天就都有几千元的营收。
眼红的人开始纷纷效仿,因为味道没有他做的好吃,只能打价格战。
但是依旧不能影响他的生意。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到了一定的层次,就需要往上走,去开拓更大的市场。
于是,我的父辈,又只身去省城闯荡。
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在省城安了家。
人一生的道路,不是一路向上的曲线,而是不停波动的折线。
它就像像我们的心电图,上下摆动。
我的父辈,也不例外。
人顺利的时候,有时就那几年。
红利过后,他的生意不见起色,加之时代变迁的速度,根本不会停下来等他。
就这样,他因生意失败,早早退休。
当时在他看来,退休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辛苦了大半辈子,拼了大半辈子,本以为自己会叱咤风云,最后不过是大海里的一粒沙子。
每个人都很普通,普通的像是每个人。
既然命运这么安排,不如顺从天命的旨意。
我的父辈,过上了颐养天年的日子。
但和所有退休老人一样,都要面临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帮助儿女带孩子。
新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物欲横飞的时代。
高额的房价,高强度的工作,让年轻人无法喘息。
就算如此,每个人都还是要走时代的老路——结婚生子。
父辈们想象中的退休生活没有到来,面临的又是帮儿女带孩子。
带孩子,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小孩每天的吃喝拉撒,几乎可以耗费一个的所有精力。
当小孩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一旦磕了碰了,怎么给他的爸爸妈妈交代。
更不要提,孩子头疼脑热生病感冒的时候。
每一天,几乎都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生活。
但是即便父辈们用心竭力,和儿女们的矛盾也是层出不穷。
毕竟,父辈们上次的育儿经验,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育儿又有了新的要求。
新旧观念的冲突,习惯的摩擦,每一刻都让一个家庭行走在瓦解的边缘。
终于有一天,积压已久的怒火,让父辈忍无可忍。
他们还儿女大吵一架,从此父子两不相认。
伤心的父辈,把一切都留给了儿女。
当从这个家搬出去的时候,他都不知道要去哪里。
好在父辈们还有兄弟姊妹,可以暂住片刻。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思来想去,辛苦了大半辈子,为何要受这种委屈。
不如去圆一场年轻时的梦,去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重新生活。
就这样,我的父辈,搬离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来到温暖的南方。
当我再次遇见他时,我问他:你们过的好吗?
老人露出没有牙齿的笑容,别提多开心地说道:自从我来到这里,是我最幸福快乐的日子。
我又问道:那你们每天都做什么呢?
他说:我每天就锻炼身体,和小区里的老人下象棋,空闲时和老伴一起去逛逛公园。
说到这里,他兴奋的讲:你不知道这座城市有多美丽,一年多了,我们连公园都没有逛完。这里的气候,就适合我们老年人生活。
我继续问他:那你还想孙子吗?
他说:想啊,一开始特别想,每一周都要打电话,到后来变成了一个月,两个月,现在就算不打电话,也能忍受。
他和老伴相视一笑,说:如果不带孙子,我们真的可以活的很幸福。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有太多的老年人,面临着养老的问题。
如果帮儿女带孩子,他们又要不辞辛苦,又要多少看儿女的脸色。
实在谈不上幸福。
难怪经上记着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也就是,年轻人不应该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应该再依靠父母的帮助。
可是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忙,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怎么办?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
也许人世间的生活本就如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一代人又有一代人的难。
要么忍耐,要么放手。
让老人追求自己的幸福晚年,让自己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也许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明白“少年夫妻老来伴”的道理。
最终能陪自己走到最后的,不是儿女,更不是孙子。
而是那个吵了半辈子,闹了半辈子的另一半。
也只有他/她,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后的牵挂。
鸣谢: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机会的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