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或左?或右?——基督教当下的最大矛盾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0月18日 09:57 |
播放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矛盾,基督教也不例外。当下基督教的最大危机则是来自于这样一个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基督教传统教义之间的冲突。

我们必须理解宗教产生的根基是苦难的生活处境,这一点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政治秩序,而秩序本身是利益分配的模式。在物质贫乏、苦难频仍的时代,资源的分配成为核心问题。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人们选择有序,因为有序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存活几率。作为人类秩序,而且是最原始和有效的秩序——宗教也就应运而生了。

宗教借助神这样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力量,不仅解释了苦难的来源,更是将现实秩序的合法性建立其上。借以神的神圣概念,现实的秩序,也就是物质资源的分配方式得以神圣化,从而被大家接受并遵守,进而成为一种得以传承的习惯和思维定式。秩序保证了大家的安全,同样秩序保证了大大家对物资利益的分配。宗教的禁欲主义告知大家压制自己的欲望,因为自然所提供的资源,无法满足你你对美好的欲望,因此你必须压制它们。宗教的权威告诉人们要接受权威的指引,不要跨越禁忌的安全界线,因为当禁忌被打破的时候,人们所掌握的资源尚无法应对随之而来的灾难。因此,宗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上层建筑,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安全结界。

自然灾害频仍和自然产出匮乏的情况下,宗教得以维持。一旦这个基础动摇,那么宗教的神圣基础也就意味着崩塌。自然产出逐渐丰富,人们从剩余的产出资源中,逐渐强大了自我。随着自我的强大,人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来对抗灾难,来消化苦难。因此,神这样一个为苦难而创造的神圣存在也就走到了尽头。

那种建立在苦难基础上的宗教秩序开始土崩瓦解,因为苦难不再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此刻人们的安全范围也随之扩大,宗教戒律成为束缚他们的链锁。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放弃宗教的神圣性。随之而来的是宗教神圣秩序的瓦解。

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具备真正衰落意义的事件,其实是赎罪卷的出售。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从来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当基督教的神父们说,过去必须依靠清规戒律,依靠各种神圣苦修的方式才能解决的进天堂的门票,现在可以花钱购买,也就意味着宗教的神圣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这对于过去排斥物质和世界的神圣宗教来说,开启了一场用世俗之物替换的开端。

当人们愿意花钱去购买过去不能用金钱购买的天堂入场卷时,宗教的神圣也就意味着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了。这是基督教的世俗化的真正开始。出售赎罪券的场面有多火爆,就意味着这场世俗化运动影响有多深远。

然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世俗化的概念和意义。什么是世俗?显然与宗教的清规戒律相对,世俗就是美好的生活。可以不受约束地吃美食,穿漂亮的衣服,到处旅游,掌管自己的生活。因此世俗化就是人们不断离开宗教,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而宗教的生活则相反,它压制着你对美好生活的欲望,你不能一心想着美食,贪口腹之欲,也不能每天花时间化妆打扮自己,悦肉体的眼目,更不能掌管自己的生活,因为罪在你心灵深处时时刻刻准备袭击你的软肋。因此,和宗教的神圣性相比,美好生活的世俗化就是堕落。

从世俗化的角度来看,人们更愿意花钱买一个进入天堂的平安,而不是用苦修的一生来获得这张入场卷。金钱能换来的美好生活,进入天堂也不例外,这正说明世俗生活的吸引人之处。

因此对于赎罪卷的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宗教的视角,从世俗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是一历史事件,它必然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观感。

在很多时候,由神而来的神圣可以将一切合理化。当这一种合理化所向披靡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传统和保守的力量。在宗教的神圣那里,我们只能讲教义而不能讲道理。这就是今天的讲政治,其实在宗教里更加强调讲政治。你必须无条件认为教义就是真理,他就是真理,没有为什么是真理的问题。他不接受辩论,也不接受怀疑,更不接受生活经验和人性深处的自然呼求。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世俗化与宗教之间的斗争,存续了几千年。

然而,宗教必然会随着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而衰落,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是一个能动的存在,他不会满足于眼前的物质,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的充盈,也更加包括精神的高远。物质生活永远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但是绝不会停留在这一个基础之上。人们还是追求更好的精神享受。而这精神享受的方向和高度是信仰所给的。

我们知道贝多芬的交响曲雄浑有力,那是因为他歌颂了上帝的伟大和创造,我们也同样会被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震撼,因为他们指引了更高的精神穿透力,这些都是因为信仰的动力。信仰成就了人们精神的高度,而宗教恰恰阻碍人们对精神高度的追求。在中世纪的宗教秩序中,米开朗基罗的美术大概是违禁作品,因为他将人物形象画得太过丰满,对于只追求上帝,而视世界为罪恶的教义来说,最好的画作只能是勾了轮廓的线条。在美术史上,人们刻画世界的颜料与宗教之间有着长久而激烈的斗争。更不要提哥白尼的日心说给他带来的杀身之祸。如果不是格老秀斯身形敏捷地从加尔文的地牢里逃出,也许海洋法还要晚些时候才能问世。笛卡尔也需要小心谨慎地隐藏自己的作品,以避免自己身陷牢狱之灾。

但是,不论米开朗基罗,格老秀斯,还是笛卡尔,从未放弃过对精神高度的探索。信仰是美好生活的必然高度,而宗教则是美好生活的必然敌人。

纵观基督教的发展史,从宗教上来说,是一部随着人们美好生活不断丰富而衰落的历史;从信仰来说,则是随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愈加丰富,而不断深化的历史。

这就是今天中国基督教所面临的处境。基督教在当下一直有两个形象,一个是以苦难为中心的宗教形象,一个是以高度为中心的信仰形象。前者表现为各种戒律和教义,后者表现为各种丰富多彩而又有深度的美好生活;前者反对自由,后者倡导自由;前者在权威之下,后者则自我管理。

2023年国庆中秋双节刚结束,这次假期出现了几个新的变化,一个是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旅游出行人数创新高,这意味着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生活;其二是月饼受冷,销售数量只有去年的一半,则说明人们更加注重健康。此外在九零后和零零后职场中,有一个现象与八零后不同,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对双休的要求高过对薪资的要求。这一切都说明人们开始讲关注点放在了美好生活上。美好生活不是钱越多越好,也不是大鱼大肉顿顿吃糖,更不是为了赚钱可以牺牲自己的生活快乐。美好生活意味着一定的物质丰富,一定的文化追求和高度,一定的自主自由。而这一些在今天都已经实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是选择清规戒律、权威保守的宗教,还是自由自主的美好生活。这会成为基督教在将来发展的挑战。当然答案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也是不言而喻的明确!


可透过邮箱与作者交流: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