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对中国基督教当下困境的观察与出路的思考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2月01日 20:36 |
播放

回顾基督教教会边界的变迁路径,有助于我们看清当下的处境。

首先定义教会边界。一个团体之所以成为这个团体,而不是其它团体的关键就是它拥有区分于其他团体的标志。这些标志可能是行动上的,也可能是服装上,抑或是空间上的。一个自行车驴友车队之所以成立就在于他们都有相同的出行工具,相同的服装,相同的爱好。如果一个开汽车的人,显然是不会被接纳进这个自行车驴友队的。

一个团队支撑它外在界线的根基在于他精神上的认同。同样以自行车旅游团队为例,他们是一帮从心里对自行车感兴趣,并从中感受到精神快乐的人。正是基于自行车所带来的好处,所带来的让他们感到幸福的精神期待,让他们愿意组成一个团队。而那些外在的表现则是内在精神认同的社会表达。他们应该与其他团体区分开来。

这种区分既是一种物理界线,也是一种精神界线。在这个团队里有他们在个人状态下所无法得到的东西。当然,如果其他的团队能带来更好的体验,他们也会转到其它团队去。因此,团体提供了其它团体或者个人所不能提供的资源和收获。

团体之所以是团体,它与社会其它人群的界线是建立在该团体能提供其它人群所不能提供的东西。那么宗教团体也不例外。宗教团体往往自己宣称,自己是真理的绝对拥有者,唯有这个团体才能提供人们在社会中无法获得资源。诸如健康、成功、永生等等。这些可以成为宗教产品,而宗教团体却往往通过垄断社会所需求产品的模式和教义,来为团体与社会之间划分明确的界线。

宗教团体所提供的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它们所受的欢迎度与社会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和获取难易程度相关。当社会处于瘟疫时期,健康成为社会的稀有品,受到死亡和疾病威胁成为生活的常态,那么这个时候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就会十分旺盛。在这种状态下,提供健康的宗教团体,就会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加入。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近100年前敬奠瀛所创办的耶稣家庭为什么能在短时期内,吸引如此之多的人来加入。敬奠瀛的时代恰是社会动荡时期,日本侵略中国,军阀混战,人们流离失所,有很多富户也同样背井离乡。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家最渴望的是什么,显然是安全、稳定、健康。而这些在敬奠瀛的耶稣家庭中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在这里凡物公用,人们暂时离开了战争,解决了温饱,获得了安全。因此那些逃难的人愿意将自己的钱财交给敬奠瀛,以换暂时的安全。但是随着敬奠瀛内部管理的专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压制了人性,这种情况下耶稣家庭与社会外面动荡不安的处境之间的界线就开始模糊。敬奠瀛的团体再也不能提供社会所渴望的产品时,也就宣告了耶稣家庭的终结。

因此,一个宗教团体所能提供的产品,在社会上越是稀有,越是需求,那么他就越能稳定发展。

回顾中国基督教近来五十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路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之前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在农村地区,民间宗教相关团体被打击殆尽。而刚刚改革开放,经过一系列公社运动之后,农村的物质财富尚不能自足,这样的状态下,还要被利用剪刀差来支持城市工业发展,因此农村地区的生活虽然解决了温饱,但依然没有解决贫困的问题。这里的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看病难,教育难,文化娱乐匮乏。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健康、文化娱乐。当时的基督教教会恰恰提供了这些大家所急需的产品。从而让基督教教会的团体界线能明确区分社会其他人群。

人们纷纷进入教会,争相购买教会提供的产品。各种疾病得到医治的见证更是成为这一产品的宣传,同时教会在圣诞节提供的节目演出,也为那些非信徒提供了精神娱乐的功能。在笔者童年的时候,很多故事都是基督教信徒传讲的,比如上帝创造世界,耶稣三天复活,甚至某个传道人死后在月亮上向自己的女儿显现等等,为我们这些儿童提供了新奇的故事来源。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之后,加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工商业的发展,让农村开始从过去的剪刀差中解放出来,开始享受城市化带来的收益。打工潮把更多的农民带入城市。跟随这打工潮的还有教会的信徒。

正是这个时候,基督教才开始一场同步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城市的教会,在一开始为城市务工的信徒提供了归属感。过去那种提供健康和娱乐的功能开始弱化,因为城市的娱乐比农村要多的多。

随着第一批农民工年老而退出打工潮,教会迎来了发展的危机。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医疗健康和电子设备的普及,带来的结果是,健康和娱乐这些需求,社会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居民医保的全覆盖,医院的扩容,广场舞的普及,短视频平台的开放,让人们拥有了更多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

再回头看教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所能提供的产品好像并没有什么进步。仍然是医病赶鬼、永生等。随着人们生活的好转,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丰富,永生和医病赶鬼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基督教所面临的现状变成了这样,社会所提供的人们所需的产品远过于教会,这样教会和社会之间的界线就会不断变淡,围墙逐渐变矮,这样将会有更多的信徒跨越边界,而到社会上来寻求自己的满足。这正是传统基督教不断衰落的原因。

但是,今天社会所能提供的产品在一些方面并不丰富,但是教会教义的封闭和固化,让教会不愿意自身变革,来适应变化。实际上,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养老的需求旺盛;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也成为社会的焦虑点,教会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资源,教会的状态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被动。

跳出宗教的窠臼,来看基督教当下的危机,才能让我们真正看清基督教的处境,也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出路。对于任何一个团体来说,要想保持自身的成长,变革都是必须的。只有不断变革自我,才能不断更新自己!


可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