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世界名画赏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作者: 蒙允转载 荒原星语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03月29日 22:44 |
播放

d04zus0k1tmzp2crpk.png
Leonardo da Vinci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4月23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在西方美术史中,《最后的晚餐》与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以及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并称为文艺复兴盛期的三大杰作,是世界公认三幅杰出画作。而《最后的晚餐》更是被推崇为艺术的拱顶之石,是千古不朽的杰作。作为达芬奇的代表作,与他的同一手笔《蒙娜丽莎》一样经典,永远流传于世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NO.01.画作介绍

d04zvpx1ct4qu3z8ab.png
Last Supper
Leonardo Da Vinci 1494-1498

《最后的晚餐》是米兰公国摄政王卢多维科委托达·芬奇在自己和爱妻的未来的安葬之所,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教堂墙壁上所画的一幅作品。关于以《最后的晚餐》为主题的画作,在达芬奇之前许多宗教画家描绘过。但都不及达芬奇这幅画重要。但在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众门徒围绕祂,而把犹大与众门徒隔开,处在孤立的一面。这些画画面浮脱,无法表现画中复杂的人物感情。而达芬奇则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而让所有人物坐成成一排面向外,而祂座在最中间,使每个人物均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将每个人内心的波澜传神地表现出来。这所以是在众多的宗教题材画《最后的晚餐》中,这幅最出名、最重要的原因,也因此成为世界名画中的经典之作。

d04zwtj9xpexdpileu.png
复制品

画中人物以左到右的顺序是:1.巴多罗买(St.Bartholomew)诚心正意的人;2.小雅各(St.James the younger)默默耕耘的人;3. 安德烈(St.Andrew)谦虚的协调人;4.犹大(Judas Iscariot)利欲熏心的人;5.彼得(St.Peter)“坚强”的领导人;6.约翰(St.John)宣讲爱德的人;7.祂基督(Jesus Christ)导师和医治者;8.马(St.Thomas)固执多疑的人;9.大雅各(St.James the elder)勇敢的战士;10.腓力(St.Philip)谦卑的中介人;11.马太(St.Matthew)勇于悔改的人;12.达太(St.Thaddaeus)沉默寡言的人;13.西门(St.Simon)热诚追求的人。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祂坐在餐桌的中央,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NO.02.画作背景

d04zy8rj1r9x9igheh.png
复制品

画作背景取材于《新约》中最重要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祂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祂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什么?他们约定给他三十块银钱。”(太26:14)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达斯30块钱。于是就跟他们定了一个暗号:“我口亲谁,谁就是,你们拿住祂。”(太26:48)。逾越节那天,祂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祂忧郁地对十二个门徒说:“那同我一起把手蘸在盘子里的人,要出卖我”(太26:23)

十二个门徒闻言后,因个性差异而呈现出震惊、愤怒、激动、紧张不同的神情。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NO.03.创作背景

我们知道,达·芬奇有个毛病,脑子里的想法太多,这导致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许多作品只留下了没画完的草稿。非常难得的是,达·芬奇花了数年时间,让《最后的晚餐》这件在他整个艺术生涯中尺幅最为巨大的作品得以完成。

他在作品之中倾注了极大心力,意大利作家马蒂奥·班戴洛曾经亲眼目睹了达·芬奇的创作过程,并留下了常被后人引用的一段笔记:“有好几次,我看到达·芬奇早早地就到《最后的晚餐》面前开始工作,他会从日出一直工作到日落,从不停笔,不吃不喝地画一整天。接下来可能连续三到四天,他一笔也不画。他只是会每天花几个小时站在画前面苦思冥想,自言自语······当他突发灵感的时候,会骑上马飞奔至教堂,爬上工作台迅速给某个人物添上几笔,然后他就又突然地离开了。”

由于达芬奇深入沉思,构思精巧,画了四年还没完成。修院的修士不免厌烦,便去向米兰公国摄政王卢多维科唠叨。摄政王把修士们的怨言转告达芬奇,达芬奇反驳说,一个艺术家应有充分的时间工作,他并非是普通的工人,灵感有时是很难把握。他又谓图中的人像很费心思,尤其是那不忠实的“犹大”的像,其实,那个抱怨的修士的神情,其实颇可做“犹大”的模特儿,这几句话把大公说得笑开了。

达芬奇历时四年终于完成了这幅《最后的晚餐》的不朽杰作。但是画作还是暴露出达·芬奇的短板,就是速度不行。他作画的速度驾驭不了蛋彩画,于是就用油来调色,直接画在墙上。几十年后,画面就变得模糊,大面积剥落了。但是在出问题之前,这幅画还是非常惊艳的。1513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攻陷米兰,对《最后的晚餐》 赞不绝口,张罗着要把整面墙搬回法国。但是当时法国的工程师想不出办法,这才作罢。但这却成为后来法国国王把达·芬奇请到法国的前奏。

自从《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颜色开始剥落,人们便从未停止修复这件作品的努力。可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前人们的“修复”往往是对这幅作品的二次破坏。直到1978年,在经过了长期的研究论证之后,一场集结了全世界艺术修复专家的彻底修复工作开始了。幸运的是专家们有一幅神秘的《最后的晚餐》复制品作为参照对象。这是由达·芬奇的学徒贾姆皮特里诺创作的一幅和原作同等大小的油画,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所有。

NO.04.画作解析

“最后的晚餐”是《圣经》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而且,四福音都有记载(太26:20-29;可14:17-26;路22:14-21;约13:21-30)。故事记载了当祂已经预见到自己将被送上苦架受刑,就在耶路撒冷同他的十二位门徒一起吃最后的晚餐。吃饭中间,祂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要出卖我。门徒便互相观望,猜疑他说的是谁。”(路13:21-22)之后若望问:“主!是谁?”祂答复说:“我蘸这片饼递给谁,谁就是。”祂就蘸了一片饼,递给加略人犹大。(路13:25-26)

尽管其他门徒想要努力阻止祂被抓走,但祂却劝大家不必执着于此,因为祂自己很清楚,被钉上苦架正是祂为世人带来救赎的一部分。在饭桌上,祂还将饼和葡萄酒比喻成自己的身体和血,并和大家许诺:“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国里那一天,与你们同喝新酒。” (太 26:29)

和众多之前的宗教艺术家一样,达·芬奇选择了祂说出那句“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要出卖我。”的片段(路13:21)。这固然是情节之中的大转折,但与此同时,对画家的要求也非常高。毕竟使徒们并没有细致地记录下每一位门徒听到这句话时的具体神情动作,这一切都需要艺术家自行发挥。达·芬奇之前的很多艺术家,干脆就把餐桌分成两侧,犹大一侧,其他人一侧了事。至于“安排”在另一侧的那十一个人究竟是谁,却难以分辨。要在一幅画中表现出这么多各具特点的门徒,还得和他们的身份性格相匹配,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达·芬奇曾经在笔记中写道,“当画家把同一个情境下的人物的动作、面庞和服饰画得千篇一律时,这实在是个极其严重的败笔”。在达·芬奇看来,一个人无论高矮胖瘦,还是大嘴宽下巴,都是由他的灵魂决定的。类似于我们中国人说的“相由心生”生。顺着这个思路,达·芬奇便得出了他创作的诀窍。虽然祂和十二门徒在“最后的晚餐”时的情境并没有被逐条记录下来,但是既然人的一切行动和表情都是受他的灵魂所驱动的,那么作为画家,就可以循着这些门徒的秉性加以表现,那就应该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

d04zzwzp2eiqkv2ntn.png
1487—1490年:长须老者习作

为此,达芬奇根据十二门徒的心理特点,去揣测“如果他们现在还活着,会在哪里活动”。如彼得是位渔夫,他便跑去码头观察写生,将渔夫的举止都记录下来;马太是一位税务长,他就跟着米兰的税务官,一边观察一边画。为此,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期间积累了大量关于各行各业人物的素描。

d0500xivdt4fiobpmb.png
1494年:五个奇怪的头像

在已经整理完毕的达·芬奇的手稿中,包含不少达·芬奇为《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所创作的草图。其中一些人物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之高。

(1)长雅各:画面中位于祂左手一侧的是长雅各,如下图所示。路加提到,由于某个村庄的人不肯接待祂,雅各便去跟祂说:“祢愿意我们叫火自天降下,焚毁他们吗?”(路9:54)”由于他的火暴脾气,祂称其为“雷霆之子”。在祂的教导之下,雅各最终成为了一个有着博大胸襟的人。

d05021csbp4pssdz5s.png
《最后的晚餐》局部:雅各

在《最后的晚餐》中的雅各看起来依然心里藏不住事儿。在听祂说自己将被门徒出卖之时,雅各完全无法接受,不仅紧皱眉头、大张着嘴,同时身体后仰、双手张开。和草稿(如上图所示)相比,最终作品只是在发型和动作上有所发挥,而草稿显现出的人物表情已经颇具神韵。

(2)彼得:“渔夫”彼得(如上图所示)在画面中的这位老者紧皱双眉,寥寥数笔画出的左手抓着衣服,右侧对着自己看着的方向指指点点,和把整个身体打开的雅各相比,这位老者浑身肌肉紧绷,如果将这位老者的形象转成侧脸,他则成了活脱脱的彼得的形象(如下图所示),位于祂右侧一侧,他的头伸得笔直,左手拨开前面的约翰,目不斜视地看着祂。他的右侧拿着一把渔刀,暗示着他的身份以及刚烈的性格。事实上,据路加记载,当祂真的被抓走的时候,恰恰是彼得奋力反抗,一刀将一位奉命抓捕的士兵的耳朵砍了下来。为了劝阻他的莽撞,祂说了那句名言:“因为凡持剑的,必死在剑下。”(太26:52)

d0503497rwgsx4d8bu.png
《最后的晚餐》局部:伯多禄

(3)约翰:在这幅画中,祂的右侧一侧的人长发飘飘、面容清秀,像极了一位女子。可是,参与最后的晚餐的十二门徒当中,仿佛并没有这么个人。他就是约翰。祂爱他胜过爱其他门徒。

d05044rnxvh1njspmm.png
《最后的晚餐》局部:若望

对于达·芬奇来说,把握人物的形象虽然工作量巨大,但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整个过程中,并不是最难的环节。画上的每一个人物就像是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如果每个人的台词都一样多,每个人都要冲到舞台的前排,其结果必然是整出戏主次不分、乱七八糟。这个问题,在《最后的晚餐》这样主要角色众多的题材上更为突出。

d05055rhunmiaynsq9.png
《最后的晚餐》习作(拼图版)

达·芬奇破解这个难题的灵感,并非源自他的艺术素养,而恰恰来自他所热爱的科学研究。达·芬奇对石子落水后激起的水波纹进行过认真观察研究。他发现,越是接近石子落点的水波纹的震荡越大,而随着波纹向四周扩散,其波动也逐步趋于平缓,最终消失不见。在达·芬奇的构思之中,位于整个故事核心的祂,这位即将被门徒背叛的救世主,毫无疑问就是这个石子。而他说出叛徒的那句话,则刚好如同石头落水的瞬间。于是,在他的精心安排之下,十二位门徒被平均分开,每三个人一组。在这些人中,越靠近祂的门徒情绪表达越激烈。

d05064oe3odou4k39x.png

(1)左内侧第一组:画中靠近祂左侧第一组,约翰靠着彼得,双目紧闭在听他耳语;彼得肌肉紧绷,右侧握着一把渔刀;至于彼得脸庞的左侧,则是整个故事的叛徒犹大了。他在听到祂知道谁将背叛自己的时候,一方面紧张得全身向后缩,同时右侧紧紧抓住自己出卖祂得来的钱袋。

图片

(2)右内侧第一组:靠近祂右侧第一组,多马竖起一个指头,似乎是在询问祂;西门表情严肃,低头沉思,摊开双臂;腓力站起身来,双手捂胸。最右侧的一组,马太手伸向基督的方向,似在与身边的人争论或传话;马太侧耳倾听西门说话;西门眉头紧锁,摊着双手。而最左侧的一组,画中最左边的马太忍不住站起身来;达太向中间指去;雅各摊开掌心,耸起肩膀。

图片

d0509jm746wlkeiomx.png

(3)左右外侧第二组:这二组的画面明显看上去是困惑多于愤怒。整个画面凸显出每个门徒的专注与惊异的程度,而每一个人的动作与神态的焦点,都在基督身上交织汇聚。作为构图自然中心的基督身着蓝色斗篷与红色长袍,以最富感染力的方式表现了他画面中压倒一切的地位,他身处明亮的门洞构成的背景上,同时是两边墙面边线和挂毯端线延伸的汇合点,在透视法和远近法的处理下,他成为了整个画面几何学意义上的中心,一切透视线都在他的头上集中,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神性的向心力。

d050a9xbfca8hhqqsh.png

在被紧张和充满愤怒的门徒的包围中,祂面容平静,肩膀放松,好像事不关己一样。祂摊开的双臂将他的外轮廓塑造得接近一个等边三角形,一方面显得稳定,同时也是对信仰的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概念的显现。从祂背后,夕阳的余辉从餐厅正中央的窗外透进来,使得窗户上的弧形装饰线变成金色的光环。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