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微信

上帝会对我的祷告“有求必应”吗?

作者: 以琳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4月28日 07:00 |
播放

“上帝为什么不回应我的祷告?”这大概是很多基督徒心里的疑问。在生活中,当我们碰到困境、痛苦或者迷茫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冒出这样的想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跪下祷告的时候,心里就像揣着一份清单,希望上帝能看顾家人身体健康,让事业顺顺利利,让身边的人际关系和睦相处。可要是祷告了一段时间仍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的心里就容易开始打鼓:“上帝真的会垂听我的祷告吗?”

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习惯了“即时满足”。外卖、快递、短视频的兴起,更是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立刻享受的便利。而对于基督徒来说,这种即时满足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也渗入到了我们和上帝的关系里。我们盼着祷告就像按个按钮,当我们何处祷告,上帝就可以马上把我们想要的送到面前来。

有基督徒认为,只要我肯祷告,上帝就一定会应允。因为主耶稣曾说:“你们无论奉我的名向父求什么,祂必应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无论我们求什么上帝都必应允,那上帝岂不是成为了我们用来满足自己的工具了吗?上帝从来不是一台自动售货机,他不是用来满足我们个人需求的工具,他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他的智慧和计划,远超过我们的所求所想。就如先知以赛亚书中说:“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我的道路就怎样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也高过你们的意念。’”我们用有限的脑子去猜无限的上帝,用短暂的需求去衡量他永恒的计划,这怎么可能呢?

还有很多人觉得,祷告可以“改变上帝的心意”。好像只要祷告得够多、够诚心,上帝就得照我们的意思办。我记得在刚信主的时候,有一首诗歌中的歌词这样唱:“每一次我祷告,我摇动你的手。”这句话会给人带来一种误解,就是人的祷告可以改变上帝的心意,或是人比上帝更加热心、积极。其实,祷告并不是为了改变上帝,而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祷告不是为了命令上帝,而是为了顺服上帝对我们的心意。正如C.S.路易斯说:“我祷告不是因为我能改变上帝,而是因为祷告能改变我。”

关于祷告对人生命的改变,我深有体会。我的父亲是一位特别虔诚的基督徒,他每天早晨和晚上都会拿出很多时间跪在床头祷告,每个月也会有一整天的时间为自己、家人和教会来禁食祷告。

然而,就在前年冬天的某个下午,父亲因为身体疼痛而去医院检查,医生看着报告说父亲患了癌症晚期。当时对我来说简直像是晴天霹雳一般,心中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我当时真是想不通,这么敬畏上帝的人,怎么会得这么重的病呢?那段时间,我对上帝又埋怨又失望,甚至想放弃信仰。

可父亲呢,虽然病得厉害,心里却一点儿也不害怕,反而越来越有信心。他每天还高高兴兴地唱诗赞美上帝,他总说:“若没有神的许可,我的一根头发都不会掉下,我相信上帝的美意本是如此。”父亲的信心给我很大的安慰,在他的生命中让我看到他与上帝的关系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乐意顺服在上帝的带领之下,并献上感恩和赞美。

借着这次经历,我对上帝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我开始明白信仰不是建立在“上帝必须满足我们的需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信靠他”的根基上。对于基督徒来说,上帝的沉默是令我们最难忍受的。当我们多次祷告祈求却得不到回应,心里感到焦急万分。可我相信,上帝的沉默并不等于他的缺席,他看似沉默正是他在我们身上做工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生命中,上帝的沉默也许是一种考验和对信心的塑造。这种信心的试炼逼着我们在生活的不确定中依然信靠,在黑暗中依然仰望他的恩手。就像一位牧师说的:“有时候,上帝让我们经历沉默,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倾听他的微声细语。”

约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约伯在短时间中失去了他的财产、儿女、健康时,他的朋友们还一个劲儿地用各种理论解释他的苦难。可约伯始终坚信上帝的良善和主权。他虽然没得到心中渴望明白的答案,却选择了信靠上帝。最后,上帝不仅加倍的赏赐给约伯,还让他在苦难中更深地认识了上帝的信实和慈爱。

我们的信仰也是一样。上帝从来没说过我们的日子会一帆风顺,但他承诺会一直陪着我们。就像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无论我们经历什么,上帝的爱和信实永远不会变。

面对祷告未蒙应允的时候,我们常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上帝不治好我的病?为什么他不修复我与他人的关系?为什么他不解决我的困境?这些问题本身没错,但容易让我们陷入不解和愁苦之中,让我们对上帝的带领越来越心存怀疑。当我们暂时没有得到上帝的回应时,也许我们可以换个问法:“我们如何在困境中依然信靠上帝?如何在痛苦中找到他的同在?如何在迷茫中聆听他的声音?”当我们这样看待上帝的回应时,便能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上帝应该做什么”转移到“我们可以如何回应”。

我有个朋友,她的儿子患有自闭症。她无数次祷告,希望上帝能治好他,可儿子的状况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善。她一度感到很绝望,甚至想到放弃信仰,放弃带着儿子去教会敬拜。但后来在一次祷告中,她开始问自己:“既然一切都是上帝给我的赏赐,那么我该如何在这段经历中荣耀上帝呢?”于是,她带着感恩的心开始接纳儿子的特殊,相信这是上帝给她最好的礼物。在此之后,还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其他有相同经历的家庭。她发现,上帝虽然没按她的方式回应她的祷告,却给了她更大的祝福——一颗充满爱和怜悯的心。

在这段信仰的旅程中,我们会经历高山和低谷,会听到上帝的声音,也会经历他的沉默。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信靠他的良善和主权。上帝不是“有求必应”的神,但他是一位信实的神。他可能不会给我们想要的一切,但一定会给我们最需要的一切。

当我们放下对上帝“有求必应”的期待,转而专注于和上帝建立更深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信仰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我们得到什么,而在于认识我们是谁,认识我们所信靠的那一位是谁。

在基督徒的一生中,也许我们会有更多的时候是祷告未被应允的时候,但愿我们都能在这信仰的旅程中无论经历什么,都能来专心寻求祂,信靠祂,并在他里面卸下一切的重担,寻找到真正的安息!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Igor Rodrigues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