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微信

上帝为何拒绝被偶像化?从“自有永有”到救恩的超越性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5月09日 13:50 |
播放

有一次听到一个基督徒在谈论耶稣,他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这是不言而喻的,你看上帝叫耶和华,他们都姓耶,是一家人,是父子俩。这不是段子,也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事情,是笔者的亲身经历。信耶稣这么多年,上帝和耶稣的关系,也许真的是被如此理解。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姓氏在前,父子两个当然是一个姓氏。但是这种理解,又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将上帝与耶稣的关系看成世俗的血缘关系,按照世俗父子和家庭的关系套用。这样一来,马利亚也就成了上帝的妻子,三位一体变成了圣父、圣子、圣母一家亲的模式。

耶和华不姓耶吗?圣书不是这样记载的吗?姓氏加名字这不是我们的传统吗?暂且不论耶和华的姓氏,单就“耶和华是上帝的名字吗”这个问题,我想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其实耶和华在原文中是没有元音的辅音组合,是没法读的。这正是犹太人对上帝的描述和记载。上帝没有名字,只有在文中论述的时候留有位置。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名字。按照现代语言学索绪尔的理论,语言分成两个部分,能指与所指。能指是语言的声音、形象,包括发音,也包括符号等要素。英语、拉丁语、汉语都有自己的符号和发音规则,这些是语言的能指。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它总是包含着意向的对象。苹果这个词,发音和文字符号构成它的能指,它又指向外面的某个实体或者范畴里的某个概念。到了胡塞尔这里,就变成了意向性原理。

在中世纪的时候,这一理论的另一个版本是唯名论和唯实论。它们论述的是共相这个问题。简言之就是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唯实论认为上帝真实存在,就像我们吃的苹果和香蕉一样的存在,祂必然存在于某个地方。唯名论则认为不存在像实体一样的上帝,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称呼某一个共相的词语。

但是,不管哪种理论,都是把上帝当成某一个对象,不论是像我们吃的苹果那样的对象,还是只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某个对象,总之上帝都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化存在。就像猴子是在森林中存在,孙悟空在我们的脑海中存在一样,他们都是形象化的存在。

上帝的形象化演变,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到了我们的文化中,就演变成了上面提到的那种传统家庭化形象。这种演变继续下去就是偶像化。

偶像化并不一定非得在教会或者家庭中,塑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塑像,在头脑中的形象化同样是一种偶像。这么说,上帝的形象化就是错的吗?

是的,上帝的任何形象化都是错的。我们认识上帝只能通过耶稣。因为在旧约中,上帝从来没有以任何形象的方式显现。尽管在艺术作品中,把塑造成一个满脸白胡子的老者,但这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不是圣书告诉我们的上帝形象。

我们的思维特点,是倾向于偶像化的。正是因为如此,上帝才在圣书中,告诉我们不要用任何形象来描述。摩西对上帝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上帝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祂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自有永有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定义自己。这和我们的定义不同。我们对事物的描述和认知,是以其他事物为参照的。比如我们定义苹果,会参照圆、红色、甜、酸等概念;我们定位某个人,是说他在那棵大树下,在邮局西边,在广告牌左边等;定义一个人我们会说他是谁的儿子,谁的孙子等等。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也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自我定义。但是上帝不同,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定义祂,也不能类比。因为的存在不是以世界为前提和根据的,而是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

所以,当摩西要把上帝的话带回去的时候,他就迷惑,自己应该怎么说呢?因为我们的语言系统是必须指向某个对象的,没有了对象所指,就无法交流了。

无形的存在,无法被我们的语言系统描述的上帝,应该怎么把握呢?也就是说上帝应该怎样才能让我们知道祂的存在?那就是上帝的话语,就像祂在旷野向摩西讲话一样。上帝的话语并不仅仅是说的话、发出的声音,也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最能体现上帝的还是的救恩。

上帝在以色列人做奴隶的时候出现,把他们带出埃及,经过四十年的旷野之路,抵达流奶与蜜的迦南地。上帝不断地将救恩临在以色列人身上,也将救恩通过耶稣临在我们每个人头上。耶稣无辜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从死里复活,这是上帝的救恩所彰显的上帝的存在。我们能感受到上帝的救恩,但是我们不能用任何一种形象来定义上帝。

上帝是没有形象的,也没有名字,祂不姓耶,也不叫耶和华。祂不能被我们看见,也不能被我们明确地感知到,但是祂能让我们知道祂的存在,这是通过耶稣、通过救恩等方式实现的。因此不要用任何传统的观念,把上帝形象化、偶像化。

因为偶像化的上帝,就矮化了祂的大能。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Wim van 't Einde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