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里讲道,往讲台上一站,往下看去都是年龄大的。对很多的教会来说,能找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就是年轻的了。不仅如此,教会里的弟兄还特别少,还是以姊妹为主,因此有人戏谑地说:“教会都是娘子军。”那么,形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案应对呢?
一、形成的原因
1. 青壮劳力挣钱的人多
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和男性挣钱的居多。他们是一个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他们往往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常常面临着高强度的劳动和频繁的加班,根本没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去参与教会活动。而且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经济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地位,这使得年轻人和男性群体更倾向于把追求更高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作为首要目标。他们的社交圈也大多围绕着工作和业务展开,与教会相关的社交活动难以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轨迹。久而久之,参与教会活动就被挤出了他们的日程安排,进一步加剧了教会与这部分群体的隔阂。
2. 姊妹较感性,男性较理性
大多数的姊妹是比较感性的,而男性是比较理性的。姊妹们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往往更容易被教会中温暖的团契氛围、充满人文关怀的讲道以及与信仰相关的情感共鸣所打动。她们更愿意在教会中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通过参与查经班、祷告会等活动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支持。
相比之下,男性在面对信仰时,常常会以理性的思维去审视教义的逻辑性、教会活动的实际意义以及信仰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价值。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客观的分析和实际的体验,来判断是否要参与教会事务。当教会的活动形式或教义讲解无法满足他们对理性认知的需求时,就很难激发他们持续参与的兴趣,这使得教会中女性参与者的比例相对高于男性,进一步影响了教会信徒群体的性别平衡。
3. 教会的单一性
教会的一切事工和活动都是围绕信仰展开,有很强的信仰性,但也具备高强度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常常体现在活动形式、内容设计和传播方式等多个方面。例如,许多教会的主日崇拜流程相对固定,多以讲道、唱诗、祷告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针对不同群体兴趣和需求的多样化活动设计。对于那些对信仰本身尚在探索阶段,或者更关注社会议题、文化交流、技能学习等方面的男性而言,这样的单一性容易让他们觉得教会与自身的生活关联度不高,难以找到能够深度参与并发挥自身优势的切入点。
同时,在教义讲解上,如果过于侧重灵性层面的抽象阐释,而忽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理性分析和实践指导,也会让部分男性感到内容不够充实和贴近实际,从而降低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教会在组织活动时,若未能充分考虑到男性的思维特点和参与偏好,比如较少开展具有团队协作性的服务项目、户外拓展活动或针对男性成长的专题讲座等,也会进一步凸显其单一性,使得教会难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男性信徒。
二、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1. 加强教会探访,要融入弟兄姊妹的生活之中
教会要加强对弟兄姊妹的探访,不仅要针对那些遭遇患难的弟兄姊妹,也要对所有人进行关心。要融入弟兄姊妹的生活之中,主动走进他们的家庭、工作场所,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具体需求、面临的压力以及内心的困惑。比如,当弟兄们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时,教会可以为他们代祷;当他们因家庭责任感到疲惫时,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慰藉和实际的帮助,让探访不再局限于形式化的问候,而是真正成为连接教会与信徒生活的纽带,让弟兄姊妹感受到教会是一个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共同体,从而增强他们对教会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2. 做好婚姻团契,要关乎配偶和子女
要做好对成人的牧养,尤其是婚姻家庭。婚姻团契可以定期组织以婚姻经营、亲子教育为主题的分享会,邀请有经验的夫妻分享相处之道,或是结合圣书中关于家庭的教导,帮助弟兄姊妹建立健康的婚姻观念和家庭关系。比如针对年轻父母,开设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课程;对于已婚多年的夫妻,则可以围绕如何保持婚姻新鲜感、化解家庭矛盾等话题展开讨论。
同时,鼓励夫妻共同参与团契活动,通过互动游戏、专题研讨等形式增进彼此的沟通与理解,让配偶感受到教会对家庭的重视,也让子女在父母的积极参与中体会到家庭与信仰的紧密联系,从而带动更多家庭成员走进教会,形成以婚姻家庭为核心的信仰共同体。
3. 事工要多样性,一改沉闷之气
教会的事工开展要有多样性,在不违反信仰原则的前提下,方式是可以变化的,可以结合不同年龄段信徒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比如为青年群体组织户外拓展、音乐敬拜沙龙,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信仰内涵;为中老年信徒开设健康养生讲座、手工制作课程,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教会的关怀与温暖。总之,主旨就是使教会事工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活力。
教会里的男人少,年轻人也少,这是现状。我们要关注这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策略,虽然不是说在短期内一定能解决,但可以通过持续优化事工体系,逐步吸引更多不同群体的参与。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本分。为着神国的事努力,为着拯救人的灵魂付出,我们责无旁贷。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