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当下很多教会对牧师、敬拜领袖或网红传道的高举实在是太过强烈。这种过度高举往往会让信徒的目光从上帝身上转移,甚至不自觉地将这些人视为信仰的中心。
当教会过分强调某个人的魅力、口才或影响力时,很容易在信徒心中构建起一个虚幻的权威,使得他们对信仰的追求逐渐偏离了对上帝的敬拜,转而变成对人的追捧。比如,有些信徒会因为某位牧师的离职而对教会失去信心,或是因为某个网红传道的言论出现争议而动摇自己的信仰根基,这正是过度高举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真正的信仰应当指向那位永恒不变的上帝,而不是短暂易逝的人,因为无论是谁,都只是上帝手中的器皿,绝不能取代上帝的位置。
有恩赐不代表生命的成熟
恩赐能代表成熟吗?恩赐越大就代表这个人的属灵生命越好吗?恩赐一般就表明生命一般吗?
我们需要明确,恩赐是上帝赋予人在教会中服事的能力,比如讲道、教导、劝勉、怜悯等,这些能力的大小与属灵生命的成熟度并没有必然的对等关系。一个人可能拥有出色的讲道恩赐,能够用华丽的辞藻和动人的故事吸引听众,但其内心却可能缺乏对上帝的敬畏、对他人的包容与爱心,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也可能轻易动摇。相反,有些人可能没有显著的外在恩赐,却在日常生活中默默践行着基督的教导,以温柔、忍耐、饶恕的生命见证着上帝的爱,这样的生命即便没有耀眼的恩赐,也是成熟且蒙上帝喜悦的。
属灵生命的成熟更多体现在对上帝话语的遵行、对圣灵引导的顺服,以及在各样环境中所显露出的信心与品格上,而非仅仅依靠恩赐的大小来衡量。我们应当警惕将恩赐等同于生命成熟的错误观念,避免因过度关注人的恩赐而忽略了生命本质的成长,因为上帝所看重的,从来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是否成了他所喜悦的样式。
不仅如此,甚至有的时候恩赐越大的人就越容易面对大试探、大引诱,尤其是属灵的骄傲。当一个人过分依赖自己的恩赐,将其视为炫耀的资本或衡量属灵地位的标尺时,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滋生骄傲的情绪,觉得自己比那些恩赐较少的人更蒙上帝使用,从而轻视他人、固执己见,甚至在服事中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而在教会中,若是能坐到某个高位的时候,也必定是有些恩赐的,这也会成为这些坐在高位的人的巨大挑战。
不仅如此,一般的教会并没有严格的监管组织,只能靠上帝的约束。但若是人的心中对主的敬畏越发减少,教会的方向便会变得更加难以把握。
影响力不能高于品格
有些人的影响力远远高于了他自身的实际生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不配位”。不论是牧师、传道、敬拜领袖,又或者是教会中的网红,都不能抢夺上帝的荣耀。
当一个人的影响力与属灵生命脱节时,就如同根基薄弱的大厦,即便外表看似宏伟,也难以经受时间和考验的冲击。这样的人可能在言语上充满属灵的智慧,在事工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吸引众多人跟随,但其内心若缺乏对上帝的敬畏、对他人的爱心与谦卑,就容易在权力和赞誉中迷失方向。他们的服事可能逐渐偏离以上帝为中心的本质,转而追求人的认可与掌声,甚至利用影响力谋取私利或满足个人的掌控欲。这种情况下,不仅会给跟随者带来误导,让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人的身上而非上帝的真理上,更会使教会的见证受损,让外界对信仰产生误解。
真正合上帝心意的服事,应当是生命与影响力并行,以生命的见证承载上帝的恩典,用谦卑的心灵荣耀上帝的名,而非让影响力成为掩盖生命亏欠的外衣。
不是为自己建立权力的帝国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有了三分地之后,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想要扩张的欲望,甚至建立权力的帝国。
教会中难道不是这样吗?
一些人在教会中获得一定的管理职责或服事岗位后,便开始将其视为个人权力的象征,试图在教会内部划分势力范围,对不同意见者加以排挤,对资源分配加以掌控。他们在决策时往往以维护自身地位和影响力为出发点,而非考量教会整体的发展和弟兄姐妹的属灵需求。这种对权力的过度追求,会使教会内部充满纷争与隔阂,让原本应以爱相连的共同体变得冷漠而功利,背离了教会作为基督身体彼此相爱、互为肢体的初衷。
真正属上帝的教会,应当是以上帝为元首,以真理为根基,所有的服事都应是出于对上帝的顺服和对弟兄姐妹的爱心,彼此配搭,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而非让个人的权力欲望在教会中滋生蔓延。
属灵的领导必须以品格获得职分
属灵的领袖必须靠着生命的品格获得职分,而非采用世俗化的方法,比如走后门等不属灵的人为手段。我们要获得在上帝面前的认可,如此才会有属灵的权柄,这是我们要着重强调的。
上帝的认可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追捧或职位的高低,而是源于生命中对上帝话语的遵行和圣灵的陶造。一个真正的属灵领袖,其言语行为应当成为弟兄姐妹效法的榜样,他们会以谦卑的心服事众人,以温柔的态度接纳不同的声音,以宽容的胸怀饶恕他人的过失。他们的生命会流露出基督的样式,在困境中依靠上帝的力量站立,在顺境中不忘将荣耀归给上帝,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用真理去引导众人走在正路上。
只有当领袖的生命与信仰相契合,他们所承担的职分才能真正成为祝福教会的管道,让弟兄姐妹在他们的带领下感受到上帝的爱与恩典,从而一同在属灵的道路上成长。
要有“十字架”的魅力,而非为自己谋利
对于事奉上帝的人来说,我们身上要有一种魅力,这魅力必须是有“十字架”的样子,是因为我们与主的连接才使我们变得能吸引人。重点不是“我们”可以吸引,而是“十字架”。
这种魅力不是靠着华丽的言辞去博取关注,也不是通过显赫的地位来彰显权威,更不是用世俗的成功去炫耀自己。它源于我们愿意像基督那样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在舍己中彰显爱的真谛。就如同基督在世上时,没有追求荣华富贵,反而以仆人的身份来到人间,为了拯救世人甘愿经历苦难、钉死在十字架上。
事奉上帝的人当效法这样的榜样,在事奉中放下自己的私欲与野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回报,将自己的生命全然摆上,为着上帝的国度和他人的益处而活。当我们愿意舍弃自己的舒适,去关怀那些被忽略的灵魂;愿意放下自己的见解,去顺服上帝的带领;愿意承担他人的重担,去分担弟兄姐妹的忧愁。这种以十字架为标记的生命,自然会散发出吸引人归向上帝的力量。因为人们看到的不是我们本身有多么优秀,而是在我们生命中所彰显出的基督的爱与牺牲。这正是十字架的真正魅力所在,它能触动人心深处对真理和爱的渴望,引领更多人跟随基督的脚步。
不成熟的领袖和同工只会复制魔鬼的伎俩
有些教会的领袖和同工的生命不成熟,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为主作见证,只能复制世俗的方法进入教会的管理和事奉中,会给教会带来极大的亏损。
他们将教会的事奉异化为追求名利的工具,把属灵的职分当作谋取个人地位和利益的手段,在教会中拉帮结派、排除异己,用权力压制不同的声音,使得教会内部充满纷争和不和睦。他们注重表面的形式和数字的增长,却忽略了信徒生命的进深和属灵品格的塑造,用世俗的成功学标准来衡量教会的发展,导致教会失去了真理的根基和属灵的活力。这样的领袖和同工无法带领信徒走在合上帝心意的道路上,反而会误导信徒偏离真理,让教会在世界的潮流中逐渐迷失方向,最终难以完成上帝所托付的传福音、造就信徒的使命。
没有十字架,一切都是艺术的表演
有时候,镁光灯会使我们产生错误的认识,感觉自己就是那最好的代表,甚至看不见台下的人,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这种脱离十字架根基的事奉,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缺乏属灵的实质与能力。
当事奉的焦点从基督的受难与救赎转向个人的表现与荣耀时,再精彩的讲道也会沦为空洞的言辞堆砌,再动听的诗歌也不过是悦耳的旋律组合,无法触动人心深处的灵魂需求。敬拜若失去对十字架的仰望,就会变成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秀,参与者追求的可能只是情感的短暂宣泄或感官的刺激,而非与上帝真实的相遇和生命的更新。服事的人若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主,就容易在掌声和赞美中迷失自我,将服事的机会当作彰显个人才华的平台,用世界的眼光经营属灵的事工,最终让上帝的殿宇失去应有的圣洁与庄重,也让寻求真理的人无法在其中得着真正的属灵滋养。
要客观地看待任何一位同工,不能因为外在的身份或职位就任意地高举,也不能因着对方展现出的某些恩赐或能力就盲目跟从。真正属灵的看见,是透过外在的服事表象,去关注其生命是否扎根于十字架的真理,是否以基督的谦卑与舍己为标杆。当我们不再将目光聚焦于人的光环,而是定睛于十字架上那位为我们舍命的主,才能在各种服事场景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分辨何为出于上帝的带领,何为出于肉体的张扬。
每一位同工的价值,不在于他人赋予的地位或掌声,而在于是否忠实地活出十字架的样式,是否在服事中将荣耀单单归给那位配得称颂的救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陷入对人的过度崇拜,让教会的服事始终围绕基督的十字架展开,彰显上帝的荣耀而非人的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