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让寂静的世界响起福音之声——记赵弟兄11年服事聋人团契之路(上)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8月24日 09:09 |
播放

2005年的春晚上,21位聋人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惟妙惟肖、美轮美奂,营造了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视觉冲击力,短短几分钟的表演,却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难以想象,这样精彩绝伦的舞蹈,竟是由一群聋人演绎而成。他们在听不见也说不出的情况下,能够将舞蹈表演的如此淋漓尽致,肯定付出了比我们常人更多的艰辛与汗水。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有些人生来就或聋或哑或有身体其它方面的缺陷,出生就成为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据网上资料统计,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视力残疾、肢残、智残等五大残疾之首,约为2057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其中7岁以下儿童约为80万人。 由于聋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不易接受信息,加之大部分聋人缺少正确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引导,导致这个群体不但生存超出常人数倍的艰难和困苦,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的漠视。其实聋人更加需要被尊重,被温暖对待,聋人的内心也渴望着交流与接纳,他们同样期待着爱。

温州的赵弟兄在乐清柳西牧区以法大聋人团契服事已有11年之久,11年来有过风雨、也有过困难与挑战,赵弟兄说,“虽然有时很难,但一路走下来还是感谢神给我机会,让我能够服事这群特殊而可爱的人。”赵弟兄坦言,在11年前收到那则网络消息之前,他并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接触到聋人事工,但也许是上帝的呼召,也许是他好奇心在作祟,当他点开那则代祷的消息时,他就踏上了“聋人事工”的道路,从此再也未曾停下过脚步……

以下是赵弟兄的信仰见证与成立聋人团契的经过:

我属传统型的信三代基督徒,妈妈和姥姥是虔诚的基督徒。我的信仰经历其实蛮简单。16岁那年,爸爸在壮年的时候生了严重的多样疾病,教会中有爱心的公公和阿婆们常常来帮助父亲祷告,年幼的我不懂什么是“信仰”,因为无知,心中暗暗抵触和嘲笑,当有人来家里拿席子一起跪地祈祷时,我就从后门悄悄溜走。在我看来,生病了用祷告的方式来“治病”,简直是不可思议又愚笨的方法。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能常常听到家里传来的诗歌和恳求祷告声,加上对爸爸身体恶化的担忧,心想,不管祈祷有没有效果,只要能医好爸爸,不如也跟着试试祷告吧!这么一想后,心底的抵触情绪开始慢慢扭转,便也跟着前辈们一起跪在地上参加祷告。起初不懂祷告的内容,只是跪在那里听,祷告结束说“阿们”字句时,我也紧跟说“阿们”。

体会颇深的经历是在19岁那年,一天夜里做了个恶梦。梦见自己下沉在深海里,海草缠住我的头部,好似一只无形的手强拽着我的脚不断往黑暗的深海里拉。恐水的我感觉自己口里、胸腔的空气已经完全用尽了,就要窒息的危急时候,我撕心裂肺地大喊:“主啊!救我!”接着我就用力蹬,好不容易终于蹬出了水面,张开大口呼吸……那一刻在床上的我惊醒了,浑身大汗淋漓,心胸怦怦急跳。醒来后,我坐在床上久久不动,心里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人活在世上就这样过一辈子吗?不,不是的。我要思想我的生命从哪里来?如果有一天人失去了生命,或者遇到了危险该怎么办?人若去世了,将去哪里?

从那天开始,我就愿意读圣经,愿意常常去教会参加查经学习。以前我很少去教会,偶尔一两次去也是在妈妈强大的严威下"无路可逃"。但这一刻我醒悟过来了,有一位神是需要我们去寻求的,只有他才能解答关于“生命”的问题。

此后不久,我离开家乡跟着邻居来到西安经商,租在东新街两间很暗狭的胡同小房子里。住的院子很小很暗黑,院子里面种着一颗无花果树,我就每天坐在树下,就着几缕阳光的照射读圣经。最初读不懂,也始终坚持每天读,连续不断地看了有一年多的时间。那一年是我人生当中生意最低落的一年,有一个月的营业额仅400元,赚钱愿望遥遥无望;但那两年也是我灵性成长丰收的季节年,透过阅读圣经认识了上帝,并参加当地教会的诗班,同时体会到了 “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纯真与良善的心灵,成长中的基础生命在那段时间中被建造。

之后,在读经之外,陆陆续续阅读了一些信仰相关的书籍,多元化的信仰根基就在那时慢慢扎根了。

在西安呆了九年的时间,我返回家乡温州乐清从事商业创办小微工厂,参与教会的乐队服侍及青年团契的服侍,神的带领使我有机会参加学习和提升,在阅历上和综合方面不断学习,逐渐成为一名带职传道人。

一则代祷的消息拓开了聋人事工的大门

如何开始服侍聋人事工的呢?回想实在奇妙,之前我的福音思想观较为狭隘,一直觉得传福音仅是向亲朋好友、听觉健全人而传的,断没想过还可以向聋人传递信仰。

2006年,在我父亲的车间有一位来自贵州的聋人员工,和他的半聋哥哥、年齡超过七十岁聋人的老父亲三人相依为命。聋人父亲年迈身体衰弱,聋人因为语言的原因,找工作不那么容易,父亲出于仁慈和工厂的招工就接留了聋人的爸爸,安排他们三人同住一间房子,使聋人爸爸能就近得到两位孩子的照顾。瘦弱的聋人爸爸常半驼着背坐在门口晒太阳,我心里暗暗担扰他的健康景况——就怕一病不起的可能性在他身上发生。善良的聋人有着黝黑的皮肤,夏天炎热,他时常汗流满脸、半祼着上身努力工作,令人印象深刻,每次笑的时候也会露出他洁白的牙齿,笑容灿烂又纯真。因他是聋人的缘故,既不识字自然无法沟通,每次我出去、回来,我们互相友好冲着对方笑一笑算是照面打招呼。他从不忧郁,充满快乐,不埋怨人生并且乐观敬业。工作上非常殷勤,我内心非常喜欢这位无声可爱的聋人兄弟,他也在笑容和眼神中知道自己被称赞着。

那个时候我依然还没有意识到,竟可以向聋人传福音。有一天,在办公室登录QQ时群里闪出一则信息,意思是:请为聋人传福音祷告。当时我觉得很惊奇,聋人如何给他传福音呢?好奇的我带着寻求解答的心请教,有一位黄姓姐妹就回复我,“请弟兄姊妹们为‘今晚为聋人传福音代祷’”,地址写着“白象”。

我心里一惊,这个“白象”不过距离我所在的地方只有六七公里,但她说的是我知道的这个“白象”吗?我马上去问发消息的那位:“你说的白象是哪里的白象?”那人回答:是白象镇的白象车站。我一听就高兴了,这不就是跟我不远的那个白象吗?我接着又问了对方一些基本的信仰情况,比如“你在哪间教会服侍?你的信仰背景?你是什么时候过来这边的?”等等,需要确定对方是真的做福音的事工,还是打着传福音旗帜来做其它事情的来路不明之人。

交流的过程里,我发现对方信仰纯正,便向她索取了聋人代祷事工的带领者张老师的电话,进一步了解他怎样给聋人传福音。我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乐意接触一些从未接触过的资讯,探究、理解,然后看能不能参与当中给出一些帮助和协同。

跟张老师接通电话聊了几分钟后,我便请教他,我们这边仅有一位聋人,愿不愿意过来传?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我所知道的聋人数量很有限,我们村子里估计最多也就六位聋人……现在要传的聋人仅有一位,不知道老师会有何想法。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说:“可以啊!有一位就会有五位,我们愿意过来。”我心里非常高兴,忙说:“那好,我过去接你。”挂上电话我就马上驱车过去把聋人老师们接了过来。一共来了四位,一位听人(健听)其余三位是聋人姐妹。

我提前招呼和安排邀请工厂里的几位员工和教会中的弟兄姊妹,说:“今晚大家请早点过来,给聋人传福音的老师和几位聋人姊妹在这边,他们是专门给聋人传福音的。”在父亲车间工作的聋人弟兄也洗好澡稍微整理后,将他领来办公室里。

我不懂手语,没有任何办法跟聋员工进行交流,张老师请三位聋人姐妹去跟他用手语欢乐划指交流。旁观的我心里在想,给聋人传福音到底是怎么传的呢?坐在一旁观望,张老师和三位聋人姐妹用丰富的脸部表情和极具形象化自然手语描述神的创造、亚当夏娃被诱惑吃分别善恶果子、人类被拯救等场景,大概15分钟的时间,聋人兄弟连连点头表示他愿意信耶稣了。我忍不住心中惊叹:“哇!这真的太奇妙了!”内心顿时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还可以用这种方式向聋人传福音,才15分钟!怎么就信主了?简直开启了我前所未有的眼界,真实看到了上帝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恩典。

第二天,我把这件事给我们教会的一位负责长老分享了,我说:“我昨天接待了一位聋人老师,他向聋人传福音,只有15分钟,聋人就愿意信主了。真的太稀奇了,我一生中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大家就都觉得很惊奇,聋人还可以信耶稣吗?这完全是我们平时没有了解、不知道、也没有听过的事。我请教长老,我们教会可不可试办一场聋人的福音交流会?现在回想当时挺幼稚,在我所认识从小成长的村庄,顶多只有六位聋人,缺乏足够数量的聋人群体,怎么能向聋人传福音呢?又不像给民工群体、青年人传福音,聋人是非常特殊的群体,找不到聋人,根本没法传,同时不符合常理。

当时的我想法也挺单纯,觉得既然有一个人愿意信主了,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趁机会尝试、开拓一下?主日我在教会中和弟兄姊妹把经过分享了,鼓励弟兄姊妹主动去找聋人,去邀请他们,把所认识的聋人或邻居、亲戚都带到教堂来。

定下“聋人福音晚会”的那晚,想不到第一个晚上竟邀请来了约二十多位聋人,教堂里满是打着手语的聋人们。说来真有意思,聋人一过来,几位聚成一圈兴奋的用手语比划,一副乐呵呵的表情,我就变成了“聋人”,因为我们连个“谢谢”的手语都不会打……为此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是因为传福音是耶稣给我们的教导,我们必须要拓展,传扬福音;担忧 因素是他们来了,教会却没有办法跟他们正常交流,只能做做招待和后勤的工作,给他们泡点茶水……

希奇的是,最终那晚有二十来位聋人决志信主了。

(聋人团契的弟兄姊妹在参加查经学习和分享)

服事聋人团契虽不易 但甘之如饴

晚上回家,我把当晚拍摄的相片用电脑排版做在A4小海报上,写上“聋人之家”几个大字,又加了几句“欢迎您来参加教会活动”的字样后,把它们拿到菜场和工厂的门口贴起来。我相信聋人有一个羊群的从众心理,他们看见有认识的人来教会参加活动,还有人给拍照,也会觉得很高兴、很荣幸,其他人就会愿意跟着过来。

第二天晚上,来了大概四十多位聋人,我们都非常高兴,一起敬拜赞美神。张老师讲道结束后,邀请聋人上去表演节目。当晚,有位新来的聋人高兴的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段话,意思是“虽然我们不知道上帝,但你们将上帝的话语告诉我们,使我们知道上帝。我谢谢你们,更感谢上帝!”他写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内心立时受到了一些触动,心说:“这句话真的是上帝感动他写的。”一个从不认识基督、从来不看圣经,只是听了一个晚上的道的人,就能写出来这些话,着实令人惊叹。我一边感叹着,一边赶紧将这一场景给拍了下来。

晚上回家,我依葫芦画瓢再次将当晚照片粘在海报上,制作好贴在菜场和工厂的门口。第三天晚上来的聋人有六十多位,我们请张老师给他们讲课、传福音,他们听完道后,有四十多位决志信主。

过了几天,张老师他们需要回去牧养自己的教会了。他一走,带领初信聋人这个重担就落在了我的身上。那时我感到心慌和焦急,一是因为我不会手语,二是我讲话他们听不见,他们打手语我又看不懂,加上我不了解聋人的文化思维,这新生的小羊群要如何带,真是个难题。

后来左思右想,我终于想到了一些办法。例如搬电视来给他们放创世记的DVD碟片,上面带有中文字幕,这样他们可以理解。但很快又出现新的问题——我发现聋人的语句理解能力是颠倒的。比如“吃饭”可能就是“饭吃”,“喝茶”可能就是“茶喝”,这跟他们从小学的对于语言的运用次序有关,所以和听人交流难度会增大。我只得又买了些书籍——这些书籍跟主日学、幼儿园孩子所读的差不多,有创造、堕落、救赎等圣经小故事,里面是彩图加搭配文字,送给他们。意外地发现这个效果很好,聋人喜欢看图片,他们也需要图片的视觉效果,再加上简单的文字,效果很吸引人,基本都能看懂并明白其中的意思。

那段时间带领聋人团契真是让我感觉焦头烂额,什么都不懂还要去陪同牧养。起先一下来了60位聋人,就定下了他们固定聚会的时间。但之后能带领他们的老师离开了,原有的60人后来就变成了40人,再后来30人,再到下个礼拜是20人,最后只剩10人。几周后的某个晚上,担心变成现实,团契小组晃晃荡荡来了5个人……

我既难受又焦急,心里说:“主啊!再这样下去不行啊!有六十个人,现在才剩下了区区五个人。”我这个人心里有个承受的底线,就是不能少于五个人,若是低于五人心理就会产生失落感就想放弃坚持,感觉带不下去了。只要还有五个人,我就觉得还有办法,有信心继续坚持不放弃。

感谢神,之后好几周陆续有五个、六个聋人来参加聚会,没有低于五个人。有时有六七个人,有时八九个人。聚会时我就买了水果,给他们放圣经电视看。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慢慢觉得,上帝将祂的羊群交在了我们教会,虽然目前事工还很嫩很柔弱,才刚刚起步,但我们需要以信心继续,并且是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地服侍。

我就再给聋人张老师打电话说:“您可不可以来帮助我们?我们现状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我工作也比较忙,您能不能想想办法,给我一些协助?”张老师就给我安排了一位聋人传道林万里弟兄,在这里住了有半年的时间,请他来带领聋人团契的弟兄姐妹们一起聚会、查经和帮助生命成长。

跨文化的角色中,在聋人群体里,聋人比较喜欢同群在一起,听人能做到的是一个帮助和引领的角色。这位聋人传道林弟兄过来后,我从旁协助他,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聋人在一起查经、交流。在他牧养的这段时期,有一位从山西过来的聋人姐妹参加聚会,从前她跟黑社会有过源渊,性格暴烈,眼睛气势咄咄逼人,刚参加聚会时连弟兄们都对她敬而远之,不敢接近她。后来她在我们工厂上班后也信了主,在林弟兄传道的辅导下,生命成长得很快,性情变得温柔,后与林弟兄相恋结为夫妻。在我们以法大聋人团契认识相慕相恋成为人生伴侣,约有十余对夫妻,他/她们在团契中认识,彼此了解成为夫妻,婚姻生活大部分相亲相爱,非常幸福。

渐渐信徒们的生命开始成长,聚会的人数开始慢慢稳定,以前决志的弟兄姐妹们生命和人生观有了改变和提升,对融入听人的社交起到桥梁的作用,而教会中的家人也因这群软弱肢体得着祝福。

也许"有伤残和弱者的教会,是一间迈向完整教会的标志之一"

以法大聋人团契聚会逐渐稳定,我开始觉得特殊群体聋人事工不仅只是我们教会单方面服侍,而是应该要连络和分享给其他服侍聋人的教会牧者,彼比勉励,向有经验的先行教会请教和学习。通过网络上搜索浏览寻找和对接,找到了一些服侍聋人福音事工的同路人,就联系请教,希望如何更好服侍这群特殊的家人们。

(未完待续)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