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从近百年历史回顾谈:今日农村教会为什么衰落?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11月14日 08:00 |
播放

基督教自近代传入中国以来,采取了两种路线,一种是自由派的文化传教战略,注重对中国知识分子上层社会的文化影响;一种是基要派的底层灵魂拯救路线,这一派走到偏远的农村,给那里多灾多难的农民带来心灵的安慰,其教会人数和信徒人数都超过城市教会。

由于农村教会的迅速扩展,面对教会数量的增多和地域的扩大,基要派传教士就显得捉襟见肘,这个时候与城市教会扩张较慢不一样,为了满足农村教会的发展需要,基要派尤其以内地会代表,开始将教会的管辖权下放到各个农村教会,这样农村教会和聚会点开始走上自主的道路。正是农村教会的自主化优于城市教会,因此他们培养了自己的骨干,也锻炼了自己的教会领导能力。而城市教会随着控制教会传教士的撤离,教会除了信徒之外,人才几乎真空。

当席卷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来临的时候,清扫牛鬼蛇神运动兴起之际,城市的教会无一幸免,很快被清洗,并且很难重新站立起来,但是农村教会不同,在其自主化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力量和人才,因此当运动之后,农村教会又如云后春笋般兴起。

但是正如内地会传道的主旨是拯救灵魂,免于这无数的灵魂被异教虏去而入地狱,因此他们的神学架构即是拯救神学。而这种拯救神学又因为符合中国民间宗教传统而大受欢迎,这个民间传统的特点就是如何应对现实中的灾难。中国民间宗教的基本架构是摩尼教和弥勒教,不论是清水教还是红阳教,白莲教等众多民间宗教强调的内容就是信教得拯救。拯救一直中国民间宗教的神学主题和关注焦点。而基督教基要派的拯救和民间宗教的契合,是农村教会复兴的重要原因。

中国结束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是公社解体的信号,这个时间段因为文革带来的生产力停滞而产生粮食不足的危机,因此发展农村,解决粮食问题成为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吃不饱饭,自然无法发展经济。

经过六年的农业发展,粮食基本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饥饿问题得以解决,1984年经济政策开始偏离农村,以农补工,城市的工业化得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自1978年到1984年这六年间,是农村万元户频出的年代,一个五口人之家,种十几亩棉花和花生等经济作物很容易成为万元户,那个时代城市商业还未普及,城市仅靠体制的工资成为万元户的概率远低于农村。农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经济收入略有剩余,因此农村的生活是优于城市,优于过去的。这个时期的农村基督教信徒增长是很缓慢的,2010年的宗教蓝皮书显示在基督教信徒中1965年前信的占到3.0%,1966年-1981年信主的占到5.7%,这个时候虽然刚结束文革,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出现突然的复兴,原因就是农村的日子好过,经济恢复迅速,人们对未来看法比较乐观,因此建基于苦难现实基础上的拯救神学并没有太大吸引力。

1984年之后,因为经济政策的转变,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政府力量推动中国城市化开始成为经济政策的主题,农村被抛弃,被迫以剪刀差(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的代价补贴城市。1984年之后,农村的万元户时代就结束了,在农村的历史上再也没有那个激动人心的万元户新闻了。那时医疗保险并没有覆盖农村,随着公社制度取消,以行医赚取公分的赤脚医生失去行医的动力,因此农民的医疗开始走上艰难的道路,医疗的成本开始在农业收入中占去极大的比重,一病回到解放前是个普遍的现象。教育加上医疗,再加上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种田开始由万元户时代走向亏损时代,农村的好日子结束之后,又进入了幽暗的日子,这种时代持续了从1984年到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之间的16年。这个时候传统教会的神学开始大放光彩,对苦难的回应,对医治疾病的承诺,对未来拯救的应许吸引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个时代农村教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各大团队频繁出现,各种异端邪教开始在农村大肆横行,受到政府打击的呼喊派开始死灰复燃,1993年东方闪电兴起,三班仆人的徐文库创立了“耶稣基督真理教会”等等。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的贫乏,基督教也暂时行使了文化娱乐的功能,农村教会的赞美诗和圣诞节受难日的演出,都成为农村仅有的文化娱乐项目。这个时期除了国家补贴的农村频率极低的露天电影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公共娱乐项目。

这个时期是农村基督教的辉煌时期,2010年的《宗教蓝皮书》显示在基督徒中1982年到2002年这20年间信耶稣的人数达到60%的比例,如果把那些异端邪教的信徒人数也算上比例可能会更高。正是这农村被抛弃的近20年,基督教传统基要派获得了大丰收。

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城市化开始加快,推动城市化的主体开始由政府转向市场,工业和城市建筑业的兴起,为农民工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大量农民工开始进城务工,城市的打工生活给农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让农村的日子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2006年1月1日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以农养工的时代结束,农民的生活开始改善,201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覆盖农村,农村开始享受和城市等同的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同时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开始实施,60岁以上老人开始领取退休金。

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以内地会为代表拯救灵魂的传统基督教开始失去吸引力,正是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民进城务工的常态化,兴起于八、九十年代的几个基督教团队开始解体。农村基督教教会开始走向衰落。

农村教会的衰落不仅表现在人数的减少,新信徒增加的停滞上,还表现在对社会问题回应的乏力上。主要关注拯救和苦难的神学教义,造就的是注重仪式和神迹,强调读经祷告带来救赎的宗教形态。比如随着农民工的兴起,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需要并未进入农村教会的视野。

另一方面电视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广场舞和乡镇文化广场的出现,道路的改善,电动车的普及,让过去封闭的农村走向开放,而这个时候的教会还是封闭如昨,对于发展信徒只能守株待兔。

可以说农村教会的衰落乃是个必然的结果,今天继承内地会基要教义并几乎不变的农村教会没有不衰落的理由,他们只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而与今天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