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基督徒,当要常盼望永恒的家乡!

作者: 志献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7月15日 10:17 |
播放

小的时候总想离开家,总想离开父母的身边。而现在,也许是年龄大了,也或者是经历的世态炎凉多了,越来越希望守在父母身边。

像现在人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人际关系不断被利益冲击的当下,能得到一份真诚的爱,显得尤为重要和不易。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背影》,最开始的读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体会,但现在越看其中的文字,越觉得其中景象就在眼前。

父母渐渐变老,每次回家看着他们忙前忙后的身影,看着他们不断弯下的背和越来越多的白发,心中对他们的牵挂变得越来越多。

因为懂得,所以才倍加珍惜;因为珍贵,所以才害怕失去。

我思念这个世上的家,因为他能带给我爱和温暖,同时我更思念天上的家,因为他给我盼望和永恒。

圣经中多次多方的向我们启示出神与我们的关系,好比父子一般的关系。就像先知耶利米在得到启示以后称呼以色列人为:“背道的儿女”,同时耶稣也举小浪子的例子,让人了解天父对人的爱。最后耶稣基督用自己的生命,表明了天父对人的爱,当耶稣升天的时候,还给他的儿女留下了美好的盼望。

思念家乡,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历代的圣徒都深深地知道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自己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客旅,匆匆的来也会匆匆的去。尽管如此,当看见越来越多的强暴出现、越来越多的恐慌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得了抑郁症、越来越多的人被疾病折磨的时候……自己依然有太多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

当诡诈、罪恶、贪婪、死亡等等这些痛苦的事情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我真的在思念上帝所为我预备的美好的家乡。因为圣经中说这个家里面没有痛苦和死亡,同时也没有眼泪和悲伤。我盼望那一个美好的家,因为我深信,那一个家必然是自由与美好的,那一个家中也不再会有虚空与无助。

遇见很多青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就是已经厌倦了现在的生活,觉得人生特别乏味。以至于我们会发现,现在青年人的自杀率越来越高,越是经济繁华的地方出现的问题就越多。为什么会如此呢?实际上太多的时候人已经处在了一种错谬的状态中,被错谬的理论和思想支配,好像在不停地追逐,但是却早已经偏离了原本纯正的路,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自由。

当我们看圣经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神子民应该过一种敬拜、安息的生活,当然这不是圣徒独享的,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荣耀归于造物主,只是有很多人硬着心肠不肯回头。因为不认识神,有太多人沉浸在罪恶中并且还觉得喜乐。

当自然环境因为人的贪婪不断被破坏,当现代婚姻因为人的欲望不断被瓦解,当人际关系因为私欲越来越脆弱的时候,当愤怒与暴躁游走于街角、路口,当诡诈与谎言在每个人的口中流窜时,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家,我也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盼望有些消极。但是鱼岂不盼望活在水中么?蚯蚓岂不盼望生活在土里面么?当生命归回到正确的位置中,生命才会活出本身的样子。从信上帝的时候,我就盼望基督回来,到现在我依然在等他的回来,因为我知道那才是生命的归宿。

我思念永恒的家乡,因为我知道有一天我会见到耶稣的面以及众圣徒的面。有些路走的真的很孤独,有些事情甚至自己也心存疑惑。但是我多么希望在孤独和绝望中能想约翰一样靠近耶稣的胸膛,得到耶稣的鼓励;我多么希望能像多玛一样得到耶稣的理解和宽慰。

我盼望主来,因为我知道他能体会我一切的隐情,也能擦干我所有的泪水。

我承认自己的软弱,我承认自己无能,我知道自己在尘世间如同漂泊的浮尘,孤独而无助。特别当面对各样舆论和毁谤的时候,更显出自己脆弱来。

所以我多么希望主能快快回来,自己能将心里所有的事情都和主说,因为他都能体谅和担当。

我盼望主回来,因为我希望能脱离这必死的身体。在这必死的身体中,受着罪行、血气、情欲方面的诱惑和试探,很多时候想要行公义和良善,但是却发现自己所行的反而是恶。在这旧造的生命中,受着死亡的限制,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将会被死亡吞吃,所有的努力也归于徒然。

但是上帝所带来的盼望,乃是死而复活的盼望,因为上帝预备了一个永恒荣美的天家,所以今天所经历的一起才会变得有意义。

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爱肉身的父母,但是也会发现自己对父母爱的很有限也很无助,因为有太多事情是我无法改变和逆转的。但每一次当我想到上帝的预备时,我就会有力量迎接所有的难处,因为我知道他在永恒中会保全我的家,也会赐福与我的父母。

同时我也知道,在基督里面,虽然我和父母从时间和空间的层面会有分开的时候,但是神却让我们依然能够彼此带求,在基督里不曾分开。

我深信主必再来接我到永恒的家乡,我也愿主快快回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